原標題:南京大學鄒志剛:模擬光合作用, 水可以變身燃料
「我相信總有一天可以用水來做燃料,組成水的氫和氧可以單獨地或合在一起來使用……水將是未來的煤炭。」這是100年前的科幻小說《神秘島》中的一個預言。人工模擬大自然中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陽可見光將水分解為氫和氧,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鄒志剛教授十多年前放棄日本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回國,從事光催化材料研究,就是致力於讓這個預言從夢想變成現實。
氫素有「綠色燃料」之稱。它取自於水,燃燒之後又回歸於水,被公認是石油、煤炭等的最佳替代品。197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兩位科學家發現,在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鈦單晶電極能使水在常溫常壓下發生分解反應,產生氫氣和氧氣。從此,「光分解水制氫」成為科學研究熱點。而後30多年,儘管各國科學家做出了不懈的嘗試和努力,光分解水制氫的轉化率依然低得可憐。
針對這一挑戰,鄒志剛帶領的課題組研發出了新一代光催化材料。「預計到第二期973項目結題時,我們的光催化水解制氫轉化率將達到8%,接近美國能源部制定的10%商業化利用目標,中國人有望率先實現人類百年前的夢想。」鄒志剛說。
在去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鄒志剛領頭的團隊一舉奪得自然科學二等獎。「氫能源生產出來之後怎麼辦?我們下一步將進行燃料電池等方面技術的應用開發,最終達到低成本、高效率且環境友好地產生和利用氫能源。」
談到自己的人生展望,鄒志剛說只想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繼續深入光催化材料研究,把教師工作做好,把學生培養好。有感於自己的人生經歷,鄒志剛對學生的培養體現出兩個特點,一是興趣,二是細節。
「職業伴隨人的大半生時間,如果沒有興趣作為精神支撐,職業和事業最終會失去動力。」鄒志剛鼓勵學生從興趣出發,自主選擇學科前沿問題,「他們跟著我的課題做研究,肯定超越不了我,只有找到了新的可能有突破的研究方向,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原標題:南京大學鄒志剛:模擬光合作用, 水可以變身燃料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