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爆式鈽彈:曼哈頓計劃優先方案,核轟廣島的原子彈都得叫它聲哥

2020-12-06 廣島上空的小男孩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許,美國陸軍航空兵(USAAF)第509混合飛行大隊指揮官保羅·蒂貝茨(Paul Tibbets)上校,駕駛代號「伊諾拉·蓋伊」(Enola Gay)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序列號44-86292),在位於日本廣島上空9400米高度,投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實戰的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

投彈前一天,機組站在「伊諾拉·蓋伊」號轟炸機前合影,照片中叼著菸斗的即為保羅·蒂貝茨

經過44.4秒的平拋運動後,「小男孩」在廣島市中心「志摩醫院」(島病院)上空約580米的高度爆炸。根據1945年公布的數字顯示,「小男孩」原子彈在爆炸後,造成66000人當場死亡、69000人受傷(截止1945年12月時,死亡人數上漲到90000至120000)。

「小男孩」爆炸後盛開的蘑菇雲

從「小男孩」原子彈說起

「小男孩」原子彈,是一種採用了「槍爆式」設計的鈾彈,即將一塊鈾-235,通過發射藥爆炸時產生的推動力,射到另一塊鈾-235上,當兩塊低臨界狀態的鈾-235撞擊到一起時,就會達到超臨界狀態,引發鏈式反應產生核爆炸。

「小男孩」原子彈(戰後模型)

「小男孩」彈體中部靠後的位置,有一塊重39千克、長17.8釐米、直徑15.9釐米、內徑10釐米,由9層環狀鈾-235組成的空心圓柱體、又被稱為「子彈」;彈體前部,有一塊直徑10釐米、長18釐米,由6層圓片狀鈾-235組成的圓柱體、又被稱為「目標」。當 「子彈」後部的無煙發射藥(由65%硝酸纖維素、30%硝酸甘油、3%凡士林和3%氨基甲酸酯組成)被引爆之後,會產生280000千帕的壓力,推動「子彈」通過內徑16.5釐米、長1.8米的「槍管」,以每秒300米的速度與「目標」撞擊。

「小男孩」的構造
組裝中的「小男孩」原子彈,可見其部分內部結構

關於「槍爆式」這一設計,其實並不是在「小男孩」上首次出現。在它之前,美國還設計過一種採用「槍爆式」設計的核武器,它就是被稱為「瘦子」(Thin Man)的原子彈,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功。咱們今天,就來聊聊「小男孩」的大哥——「瘦子」原子彈。

優先研究方案——「槍爆式」鈽彈

「原子彈之父」朱利葉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1942年6月至7月,後來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朱利葉斯·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在先後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召開會議,與眾多理論物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討論了關於原子彈設計等方面的問題。雖然在會議上,物理化學家理察·切斯·託曼(Richard Chace Tolman)提出了採用「內爆式」設計的想法,但最後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採用「槍爆式」設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槍爆式」設計不僅結構較為簡單、而且不確定因素也較少。另外,有資料顯示,當時人們考慮,一旦「槍爆式」鈽彈出現問題,更容易將其改為同種原理的鈾彈,也就是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

採用「內爆式」設計的「胖子」原子彈

1943年初,在代號為「瘦子」的「槍爆式」設計成為優先研究的方案之後,奧本海默還檢查了作為備選方案,即代號為「胖子」(Fat Man)的「內爆式」設計,並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成立了由物理學家塞斯·內德邁爾(Seth Neddermeyer)負責的「E-5」小組,其工作就是對「內爆式」設計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雖然在之前的會議上,也提出了「小男孩」的設計方案,但被研究等級被排在了「胖子」之後。

埃德溫·麥克米蘭

奧本海默組建了一個由物理學家埃德溫·麥克米蘭(Edwin McMillan)、查爾斯克裡奇菲爾德(Charles Critchfield)和約瑟夫赫斯菲爾德(Joseph Hirschfelder)在內的設計團隊,專攻「槍爆式」原子彈的設計工作。1943年4月,「瘦子」方案的設計工作開始。1944年初,「瘦子」方案的設計工作大致結束。同年4月,全尺寸「瘦子」模型被製造出來。

查爾斯克裡奇菲爾德(中間),右側即為奧本海默

「瘦子」的設計

「瘦子」與前文提到的「小男孩」,使用同樣的設計,即將一塊位於彈體後方的鈽-239「子彈」,通過發射藥爆炸時產生的推動力,射向位於彈頭的另一塊鈽-239,也就是「目標」來達到超臨界狀態,引發核爆炸。

「槍爆式」(上)和「內爆式」(下)的示意圖

在核武器的設計中,有一個詞叫做「預爆」,即兩塊低臨界狀態的材料(鈾-235或鈽-239)在碰撞時的速度不夠快,導致僅碰撞處達到了超臨界狀態(引起部分裂變反應),發生一起威力大於常規炸藥、但小於預計TNT當量的核爆炸,並將其它大部分低臨界狀態的材料炸開。

預爆的示意圖,僅碰撞處達到了超臨界狀態

發生預爆,主要是因設計方面的問題所致。為了避免發生預爆,克裡奇菲爾帶領「E-6」小組人員,赫希菲爾德帶領「E-8」小組人員,通過反覆計算,確定了使兩塊鈽-239達到超臨界狀態時所需的壓力和速度。即在起爆時,讓發射藥在「炮管」內產生520000千帕的壓力(可理解為推動力),推動「子彈」在「炮管」內加速至每秒910米的速度。

從上至下,分別為「小工具」、「瘦子」和「小男孩」

發射藥達到所需壓力,通過計算裝藥量即可達成,但「子彈」的速度,與「炮管」的長短息息相關。這個原理與炮管倍徑差不多,即「子彈」在「炮管」內,受發射藥燃氣作用的時間越長,炮口初速越高。這裡的炮口初速,就相當於兩塊低臨界狀態材料撞擊時的速度。

「瘦子」原子彈線圖

為達到所需要求,「瘦子」果真是又瘦又長。其彈體長度為5.2米、彈頭的直徑為97釐米、彈體中部至尾部的直徑為58釐米(拋去尾翼)、重量為3600千克。做這麼長,就是為了讓「子彈」獲得足夠的速度。

英國「蘭開斯特」轟炸機長10米的大彈艙

當時,為了能夠掛載「瘦子」,軍方先是準備使用英國的「蘭開斯特」(Lancaster)轟炸機用於投擲,因為其有一個10米長的大彈艙。後來,考慮到機組乘員需要重新培訓等多方面原因,改為對B-29「超級空中堡壘」(Superfortress)轟炸機的彈艙進行修改,即拆除主翼翼梁下方的艙壁和位於兩個彈艙之間的氧氣罐來掛載原子彈。

準備掛載到「伊諾拉·蓋伊」號前彈艙內的「小男孩」原子彈,可以看到在此彈艙之後,還有一個彈艙

「瘦子」存在的問題

1944年7月,奧本海默得出結論,鈽-239無法使用「槍爆式」設計,並選擇了「內爆式」設計。同年8月,他對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進行了全面改組,將開發重點放在了「內爆式」上,也就是「胖子」原子彈。

溫多弗軍用機場的「瘦子」測試彈體,後面可見「胖子」的測試彈體

之所以鈽-239無法使用「槍爆式」設計,主要是因為以下兩方面問題:

1.「瘦子」比較長的彈體,導致其穩定性較差。從1943年8月開始至1944年3月,在位於維吉尼亞州(Virginia)的美國海軍達爾格倫測試場(Dahlgren),美國海軍用TBF「復仇者」(Avenger)魚雷轟炸機,進行了24次投放「瘦子」比例模型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很多次模型在離開彈艙後,都會朝側面旋轉。1944年6月,在對「瘦子」進行修改後,由經過改造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進行投放測試(此時為全尺寸的測試彈體)。高速照片顯示,尾翼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變形,導致不穩定的情況發生。

「瘦子」原子彈五視圖

2. 自發裂變率過高。這個問題,其實早在1942年就有人提出,不過當時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提高核原料的純度。在鈽-239中,不可避免的會含有一定量的鈽-240,因為鈽-240有著高自發裂變率,因此它是必須移除的汙染物。核武器所使用的鈽中,鈽-240的含量不得超過7%。

「瘦子」的測試彈體

自發裂變率高,導致其極有可能發生預爆。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之下,如果使用「槍爆式」的話,只有通過提高鈽-239「子彈」與「目標」的撞擊速度來降低預爆的機率。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可使用鈽-239的方法就是「內爆式」設計。

尾聲

準備掛載到「伊諾拉·蓋伊」號彈艙內的「小男孩」原子彈,照片右上角可以看到B-29一部分彈艙門

1944年7月17日,在一次會議上,參會人員一致決定取消「槍爆式鈽彈」的研製。此後,奧本海默對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進行了重組,幾乎將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放在了對「內爆式」鈽彈的研究上。

弗朗西斯·伯奇

在「槍爆式」鈽彈的研究工作被取消後,「槍爆式」鈾彈的研究工作,在弗朗西斯·伯奇(Francis Birch)所負責的「O-1」小組開始了,最後的結果,即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實戰的原子彈、大名鼎鼎的「小男孩」。

相關焦點

  • 盤點26件,關於曼哈頓原子彈計劃,不為人知的事實真相
    什麼是曼哈頓計劃?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製造原子彈的絕密項目,從一個理論想法變成了歷史上最強大的武器。這種在研究、工程和建設方面的協同努力,被稱為曼哈頓計劃。這項大工程的歷史和背景,涉及到當時最著名的一些科學家。
  • 曼哈頓計劃的艱辛歷程:原子彈是怎麼造出來的?
    1942年6月18日,美國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劃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
  • 二戰時期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內幕,原子彈試驗成功僅有十二人知曉
    1942年開始實施以「曼哈頓工程」命名的龐大計劃,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全面負責研製原子彈。該計劃投資25億美元,動用10多萬科技人員和工人,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加緊研製。1945年7月16日凌晨,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爾空軍基地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其威力相當於1500—2000噸TNT炸藥。
  • 美國「原子彈之父」為什麼被判有罪?他完成曼哈頓計劃後,被開除...
    但是,因為他的移民身份,不是「根紅苗正」的美國人,愛因斯坦被美國排除在「曼哈頓計劃」之外。 另外一位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成為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
  • 美國女科學家參與「曼哈頓計劃」,研製出原子彈,後定居中國放牛
    美國陸軍部的原子彈計劃,也就是曼哈頓計劃,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這項龐大的工程歷時三年,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投在了日本的廣島、長崎,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 二戰廣島原子彈,從投彈到爆炸僅用43秒,美軍轟炸機怎麼逃生?
    它憑藉著毀滅性的殺傷力成為人類的噩夢,遭受著眾多質疑與非議,但同時又充當著人類的保護傘,以自身的威懾力抑制著世界級戰爭的爆發。也正是因為如此,核武器的研發與廢棄一直都是國際爭論較大的一個問題。原子彈作為最廣為人知的核武器,在人類歷史上僅有兩次被運用於實戰,分別是二戰中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小男孩"與"胖子"。
  • 廣島原子彈設計者60年後參觀日本 現場拒絕道歉並且放下一句狠話
    廣島原子彈設計者60年後參觀日本 現場拒絕道歉並且放下一句狠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也讓日本天皇宣布了投降。60年後廣島原子彈設計者來到日本旅遊,現場他拒絕道歉並且放下了一句狠話。
  • 曼哈頓計劃先驅:原子彈炸日本乃正義之舉,否則百萬美士兵將喪生
    對於我們國人來說,這次核打擊事件,無疑給我們國人長了臉,國讎家恨一下子都發洩出來了,但是你可知道,日本核打擊事件的原子彈先驅彼得·蘭克斯,在公眾場合談及此時,竟然引發爭議。 鮮為人知的曼哈頓計劃 曼哈頓計劃的全稱是美國陸軍研製原子彈計劃,這個計劃是由當代偉大的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籤字的,匯聚了當時西方所有的原子物理學家和精英,美國財政部為此項目,撥付了20億美元的補貼,並動用了將近10萬人。
  • 曼哈頓計劃啟動,或將影響你的生活!
    聽從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建議,羅斯福於1941年啟動了這項計劃。時年,這項最高絕密任務被以「曼哈頓計劃」代稱。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戰爭先機,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小男孩」「胖子」投放日本廣島和長崎,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曼哈頓計劃完滿成功。
  • 曼哈頓計劃 1945年8月9 日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峽谷作為曼哈頓計劃的核心之地而聞名於世,其目標是趕在戰爭結束前製造出原子彈,該計劃涉及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總人數達到 539000 人,但制定和了解通盤計劃的只有 12 人。
  • 美國推微型曼哈頓計劃,量子計算機是如何成為信息對抗的原子彈的
    2、將半導體量子晶片科技列為未來9大戰略研究計劃的第二位,並仿照當年曼哈頓工程製造原子彈的成功先例,投巨資啟動「mini- Manhattan project」(微型曼哈頓計劃在人類科技史上,在概念機階段就被媒體炒得熱火朝天的,大概只有量子計算機了。
  • 第一顆原子彈究竟是怎麼誕生的?揭秘曼哈頓計劃!
    現代物理在20世紀有了質的飛躍,最先進的物理科學往往被最先應用於武器,而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研製的武器中,原子彈無疑是威力最大的新型武器,它作為結束二戰的終極武器而首次出現在世界上。美國當時並非沒有可以製造出原子彈的專家,只是一直不太重視這個問題。隨著德國人狼子野心的昭示,他們覺察到了危險。1940年6月12日,卡耐基大學校長布希與羅斯福總統進行了一次僅10分鐘的關於國防科學研究的會談。之後,布希便被任命為國家防務委員會主席,1941年12月6日,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彈計劃正式啟動。而這天,正是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日子。
  • 廣島長崎挨了原子彈,幾個月後就開始恢復重建,核輻射沒有了嗎?
    廣島長崎挨了子彈,幾個月後就開始恢復重建,原子彈輻射沒有了?關於這個話題,有兩個流言:1:原子彈轟炸是個騙局,核洩露導致幾十年不能住人。2:一位參加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和當年美軍軍官披露——美國從來沒有在日本投過原子彈,廣島和長的事件是一場騙局,只是美軍的一場信息戰和心理戰。
  • 美國用原子彈轟炸廣島時,愛因斯坦什麼反應?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眾所周知,最開始研製原子彈的是德國,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其實在武器研發方面的思維一直很超前,在科研實力上,也僅次於當時的美國。但是由於德國倒行逆施的行為,許多猶太科學家都紛紛跑到美國避難,其中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積極推動而事後又非常後悔的工程:改變世界的曼哈頓計劃
    電影《曼哈頓計劃》畫面大家都知道人類製造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核彈,第一代核彈就是原子彈,是由美國首先研製成功的。而美國這個原子彈研究成功,就是來源於這個科學史上最偉大工程之一的曼哈頓計劃。該工程匯聚了當時西方絕大多數的優秀科學家,參加人員超過50萬,耗資超過20億美元(上世紀40年代的2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1100億美元以上),歷時3年才研究成功。
  • 曼哈頓計劃中的愛因斯坦和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的于敏,哪個更偉大?
    這個話題中的兩位都是科學家,但兩者所專業的範圍卻完全不一樣,愛因斯坦是理論物理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而另一位于敏則是核核物理學家,似乎有一些重合,但實際應用上差別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這是愛因斯坦寫信建議羅斯福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正式執行的曼哈頓計劃,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項目,即使阿波羅登月計劃也無法與之媲美!但真正領導這個計劃實施的並非愛因斯坦,而是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 8.6高分紀錄片《廣島》:原子彈爆炸,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提到廣島、原子彈、二戰這些詞,我的腦海中總會想到蘑菇雲、城市的毀滅等,但是這些意象都十分的模糊,像是年代久遠的古老傳說,直到最近看了紀錄片《廣島》,才真正體會當年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真實狀況,震撼到無以復加,甚至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
  • 為造原子彈搶別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執信說服,美國曼哈頓核計劃
    七天後三架美軍轟炸機離開了太平洋上關島附近的空軍基地,他們的目標是日本廣島。日本上空的蘑菇雲讓世人認識了原子彈,也記住了它的名字:小男孩。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希特勒籤發了德國研製原子彈的命令。希特勒一方面加緊研製原子彈,另一方面卻對很多猶太裔科學家進行迫害,愛因斯坦首當其衝。
  •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像英、德、美那樣,由科學家動議,以原子彈研究的必要性訴諸政府的情況全無記錄。相對於軍部的「急功近利」,越是頂尖的科學家,沉湎於純粹「學問」的傾向越強烈,對原子彈研究的興趣便越寡淡。  歷史往往相當弔詭。1941年12月6日,羅斯福總統一聲令下,「曼哈頓計劃」悄然啟動,重金人海,秘密湧向幾個特定的實驗室和基地——美國原子彈研發事業正式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