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究竟是如何實現安全保障的?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一對纏繞的光子將被拆散,從太空發射到地面,開啟人類保密通信的新歷史。8月中旬,中國將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你粘好信封,滴蠟蓋上火印,但防不住有人拆開、讀完再復原;你想用電磁波傳遞一個秘密,但「音量」再低,也防不住精細的竊聽。最終,你設法將「音量」調低到如此程度:只發射一顆光子,任何間諜去測量都會破壞它,從而被發現。信息微弱到了極限——量子級別,再小心的讀取都會徹底改變它,而不可能只改變一點點。中國量子衛星的保密原理就是如此。理論上絕對安全的密電一旦實現,銀行和軍隊都將獲益。

  絕對保密的通信依靠量子糾纏,也就是愛因斯坦說的「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來工作——兩顆光子無論相距多遠,總是「心靈感應」:一個變化,另一個就保持同步。於是一對糾纏的量子態的光子,可以被當作鑰匙分發給北京與上海。上海讀取光子B,破壞了它「既黑又白」的量子模糊狀態,讓它顯出黑或白色;北京的光子A也將心靈感應地破壞,呈現同樣顏色。如此發射和讀取一連串糾纏光子,北京和上海就能得到同樣的數列,比如「黑白白黑黑白黑白」,這就是密碼——間諜想要讀取一長串光子再原樣發送,而不被發覺的可能性為零。

  量子科學家操縱雷射發生器,讓一個光子分為兩個糾纏的光子——潛在的信息寄託於它們的偏振態或其他屬性,再分發到儘量遠的地方並測量。中科大的潘建偉教授等科學家經過20年努力後,發明了能夠長時間(毫秒級)存儲量子的中繼器。人們已經能在地面上傳送糾纏光子跨越上百公裡。奧地利曾用量子通信傳遞了銀行支票,瑞士用它傳送過大選得票信息。在中國,「北京—濟南—合肥—上海」量子通信幹線已經建立。

糾纏的兩個量子

  但無論是近地面空氣還是光纖玻璃都容易阻擋和吸收光子。因此跨越大氣層的衛星量子通信方案很吸引人。即將發射的中國量子衛星質量約600千克,由長徵—2D火箭運載,運行於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攜帶的一塊晶體將製造雷射和一對糾纏光子,並且將他們分發到兩個地面站。

  為了讓單個光子傳送數百公裡,穿越大氣還能鑽進地面接收器,中國量子衛星必須時刻矯正位置,保持精確朝向兩個地面目標,這也是世界上未曾達到的精細度。傳輸錯誤率也得相當低,才能保證通信可行。接下來兩年,中國科學家將測試被分發到相距成千、甚至上萬公裡的一對糾纏的光子能否保持糾纏——理論預言是可以的,但誰也沒做過。

  飛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已經實驗成功。而近兩年,義大利、新加坡和英國的科學家也曾利用衛星探索天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已製造出互相關聯的成對光子——糾纏光子的前一步。而中國則是第一個發射量子通信衛星試圖驗證整個流程的國家。

  如果這次量子衛星實驗成功,中國量子通信網下一步將試圖連接中國和歐洲,並在2030年擴充成20顆衛星規模的全球網絡。但近年來也有科學家撰文指出量子通信系統的一些安全漏洞,儘管不是量子加密方式本身的問題:比如中繼站在接收和發送之間存在信息截獲的可能,這是中國科學家要設法避免的。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技術助力「新基建」信息安全 | 趙勇
    隨著量子技術與密碼思想更深度的融合,特別是當量子通信技術更進一步地實現量子資源的產生和傳遞後,是否會催生更新一代的密碼技術來更廣泛的支持未來形態的信息安全?量子通信技術是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重要分支,是利用量子態作為信息載體進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術。其特點體現在從三個方面超越現有通信技術的能力:一是信息傳輸安全。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據潘建偉介紹,我國量子密鑰相關技術已經有實際應用案例,而利用十年或者更長一點時間,將可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量子通信傳統信息安全依賴於加密算法,不過隨著計算能力增加,傳統加密算法面臨挑戰,而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測量性的量子通信相關技術,可能是未來用來解決信息安全的核心關鍵技術。
  • 量子隱形傳態,實現安全地傳送量子信息!
    橫濱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實現在鑽石內安全地傳送量子信息,這項研究對量子信息技術(共享和存儲敏感信息的未來)具有重大意義。其研究成果於2019年6月28日發表在《通信物理學》上。橫濱國立大學工程學教授、該研究作者小坂秀夫(Hideo Kosaka)說:量子隱形傳態允許把量子信息轉移到一個原本無法進入的空間,它還允許將信息傳輸到量子內存中,而不會洩露或破壞存儲的量子信息。
  • 【科技日報】量子通信:讓信息傳輸無條件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委員通道」表示,量子通信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不能破解、不能竊聽的安全信息傳輸方式,它在國防、政務、金融、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未來5—10年的努力,我們希望能夠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來保護千家萬戶的信息安全。
  • 科普之窗:量子通信如何做到安全保密
    原標題:量子通信如何做到安全保密(科普之窗)   圖為量子在傳輸狀態下的模擬圖這種技術信息量小,不足以傳遞複雜情況,但通過改變點燃烽火的數量以及燃燒不同的物質,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秘密通信。唐代李筌所著的《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曾記載:每夜平安舉一火,聞警鼓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   然而,烽火傳信的方式容易被破解,如何做到通信的安全、保密,人們在這方面從未停止過探索。
  • 《高管的量子密碼指南:後量子時代中的信息安全》發布
    但隨著量子計算的快速發展,當前信息安全正在面臨新的嚴峻挑戰。2020年5月,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布了《高管的量子密碼指南:後量子時代中的信息安全》報告。「企業必須像國防機構保護機密信息一樣積極地保護專有信息」報告從企業可能面對的威脅、如何應對等方面,向企業管理者們科普了量子霸權、量子密鑰分發等概念,並提出了制定信息保護計劃的詳細步驟。
  • 以量子之名守衛信息安全 啟科量子亮相2020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處長黃業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李潔、啟科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萬相奎等出席本次論壇並發表了重要演講。數字基礎建設是新基建的核心,網絡安全是數字基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來網絡攻擊愈發猖獗,針對我國發起的APT攻擊事件持續曝光,攻擊規模和烈度逐年遞增,政府機關、能源、金融、交通、電信等重要行業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狀況日趨嚴峻。
  • 院士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在穗舉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的創新引領發展。國內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知名專家及企業家面對面,共同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化的關鍵問題以及科技金融戰略。目前,國家將新一代量子通信與網絡、量子科學、腦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研究作為前沿科學領域布局。據介紹,華南師範大學早在1986年成立華南量子電子學研究所。
  • 量子通訊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光纖網絡安全使用量子通訊交換信息
    量子通訊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光纖網絡安全使用量子通訊交換信息。為了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尋求更好的安全性,世界各國政府和其他組織一直在投資和開發與量子通信和相關加密方法相關的技術。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些新系統,理論上可以提供可靠的通信信道。實現如何能夠集成到現有和未來的光纖網絡中。
  • 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究竟什麼水平?
    量子計算:追趕量子計算:量子計算以量子比特為基本單元,利用量子疊加和幹涉等原理,通過量子態的受控演化實現數據的存儲計算,具有經典計算無法比擬的巨大信息攜帶和超強並行處理能力,可以在特定問題上相對於經典計算提供指數級加速,為若干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 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 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9日),世界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當我們用手機買買買的時候,不知道您有沒有憂慮過安全問題。雖然傳統的手機通訊都有算法加密做保障,但這份保障只能說是暫時安全。
  • 國內首份「量子安全」白皮書發布 中國量子通信將實現三大擴展
    近日,由中國信息協會牽頭舉辦的「2020量子安全應用開發論壇」在南京召開,論壇上發布了國內首部以「量子安全」為主題的白皮書。據悉,《2020量子安全技術白皮書》的發布,將助力我國密碼和信息安全技術在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社會民生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 量子網際網路究竟是什麼?中國目前進展如何?
    近日,由美國能源部發布的《建立全國量子網引領通信新時代》報告中提出,10年內實現全國建成量子網際網路的戰略藍圖,達到確保美國能繼續引領通信新時代強國的目標。那麼量子網際網路究竟是什麼?,用於實現各類量子增強的通信、計算和計量等的技術。
  • 如何實現量子密鑰分發的最遠光纖傳輸距離
    自始至終,Charlie啥信息也得不到。現在,光源的安全漏洞被基本解決、探測器的安全漏洞都被完全堵住,接下來的任務無非是:增加安全通信距離、提高安全成碼率。換句話說,解決相同信息量傳得更遠、相同距離信息更多的問題。說到這,不得不提光纖量子通信的歷史。
  • 重新定義網絡安全!量子信息科學這麼神奇?
    近年來,雷射、納米物理學、量子光學和光子學等領域的長足進步,催生了一門新的學科——量子信息科學(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QIS),它的研究對象是量子系統中的編碼信息,包括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傳感等子領域。學界普遍認為,量子信息科學有潛力在未來帶來一場信息處理方式的重大變革。
  • ...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 奠定未來導航基礎,信息將可「加密快遞」
    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模型實驗裝置又一個「全球首次」此次,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突破了星地單光子時間傳遞、高速率星地雙向異步雷射時間應答器等技術難點,實現了星地量子安全時間同步的技術驗證,獲得了30皮秒精度的星地時間傳遞,此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等特點,是目前國際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還得從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的實證說起。量子通信的起源由於人們對糾纏態粒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一直有所懷疑,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驗證這種神奇特性是否真實。
  • 書單|量子科技火了,究竟什麼是量子?如何用量子理論重新定義世界?
    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被創立後的近一個世紀,量子力學仍舊充滿了爭議。通過量子貝葉斯理論(QBism)解釋量子理論中的悖論和謎題,本書為非專業的讀者闡述了量子力學深遠的含義、如何理解量子力學和量子力學如何與這個世界相互作用。QBism用對概率的全新理解去改造量子力學中的傳統特徵。貝葉斯概率與標準的「頻率概率」不同的是,它是觀察者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個事件或者一個命題的信任程度的數值測量。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文詳解了這種「連連看」是如何實現的。文章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糾纏」 為衛星安全加碼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人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 月15 日,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