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信任法則:Vitalik的信任模型讓人懷疑,未能考慮到metaTrust問題

2021-01-07 火星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巴比特

原文標題:DeFi信任法則:V神的信任模型讓人懷疑,未能考慮到metaTrust問題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Vitalki Buterin對信任進行了有趣的分析。 雖然我認為他的文章是討論的良好起點,但我對他對信任的定義以及他對未來信任的看法持懷疑態度。

什麼是信任?

根據Vitalik的介紹,我們應該對信任理解如下(對於Vitalik對信任的看法,我們將其稱為vTrust)。

vTrust認為:信任是對他人行為的任何假設的使用。對於某些應用來說,這是對「信任」的完美定義,但它並不能普遍適用,而且似乎不適用於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

原則上的問題是,對某人的行為的預期與對他們的行為的信任不同。例如,我預期所有閱讀本文的人今天都去過洗手間,但是說我信任他們去過洗手間會很奇怪。這是因為當我們信任人們做某事時,我們不僅希望他們做某事。我們的期望是,即使缺乏外部動力(甚至可能有外部動力),他們也將遵循給定的規範(例如,不會跑路)。

例如,讓我們以DeFi最近的一個著名案例為例,其中一位名叫Chef Nomi的開發人員帶著價值1400萬美元的開發者資金退出了他的協議Sushiswap(此後他退還了該資金)。直到這次退出之前,很多人大概都相信Chef Nomi做正確的事,儘管事實是他對套現很感興趣(1400萬美元真是一大筆錢!)。我們的預期曾是他將採取與激勵措施相反的行動。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信任。

讓我們正式化定義信任,將其稱為kTrust(對於康德(Kantian)信任,因為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康德式)。

kTrust:信任是指即使有動機採取行動,代理人也會按照給定的準則行事(例如,不會跑路)。我們會發現,在信任程度方面進行思考很有用。我們可能會相信一個開發人員為了一萬美元而跑路,但如果外部激勵措施增加到一百萬或十億美元,我們可能會失去信任。當我們說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信任某人時,是指儘管有相反的外部動機,但我們仍信任該人遵守準則,但存在局限性。也許所有的信任都是有條件的。我們只在一定程度上信任他人。

鑑於人們可以並且確實違反了信任,因此我們尋求圍繞他人信任的需求進行設計也就不足為奇了。例如,被告知新的加密應用是「無需信任的」。但這只是一廂情願。在其他地方,我認為這些新協議並不能消除對信任(kTrust)的需求,它們只是重新分配了信任。因此,例如,我們不再信任銀行家來驗證我們的匯款,但是我們仍然需要信任代碼審核員來可靠地評估和報告DeFi應用中代碼的健全性。即使是天才開發人員,也必須依靠審核員來驗證其代碼的可靠性,並且在評估過程中不會摻假。

那麼,Vitalik對信任的觀點告訴了我們什麼? Vitalik願景的問題在於,即使無法做到,也試圖圍繞信任進行設計。 我們還必須準備評估與我們有業務往來的人的道德特徵。 這不是工程問題。 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是工程問題,那麼它就是「人工智慧完備」的問題——要解決此問題,您首先必須解決人工智慧中的所有問題。

信任模型

這使我們想到了Vitalik的信任模型概念。 Vitalik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消除信任,而是將系統正常運行所必需的信任量降至最低。 在理想情況下,將需要零信任點。 在最壞的情況下,一個人依賴一個人,一個人必須信任該人(潛在的伯尼·麥道夫場景)。 通常,如下圖所示,我們必須信任的代理越小,我們的狀況就越好。

以Vitalik的看法,我們實際上無法消除信任,但是我們可以引導自己進入上圖中的綠色區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們對信任的依賴。

MetaTrust問題

我們對此能說什麼?我相信,Vitalik分析的失敗點在於metaTrust問題。我們可能有一個系統,需要N個可信任代理中的0個,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這實際上是我們系統的組成部分?我們依靠代碼審核員和技術朋友來提供這些評估值得信賴。如果我們不能確定我們是否處於這樣的系統中,那麼僅需要一百萬個代理中的一個就可以使用的系統,是沒有用途的。因此,我們信任審核員以確認我們的系統如此設計。

簡而言之,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處於這樣一個系統中,那麼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所處的系統只需要百萬分之一的可信賴參與者,就沒有關係。而且,我們通常僅知道我們處於這樣的系統中(如果知道),因為一個或少數審計師已確認確實如此。確實,我們可能會發現,被審核的系統是如此複雜,以至於我們實際上需要N名審核員中的N名才能確定系統是否可靠,以便我們知道我們處於可信賴的狀態。因此,整個系統正常運行所必需的metaTrust將位於Vitalik圖表中的紅色區域。

實際上,我們已經掃清了對信任的需要,在這裡很難看到,但是仍然存在,而現在正是因為很難看到而更加危險。

培養一種kTrust文化

如果無法消除對kTrust的需求並且無法對其進行設計,那麼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嗎? 是!

傳統金融沒有失敗,因為它擁有太多的信任點。 但它又是失敗的,是因為它培養了一種「貪婪是好的,信任是針對schlubs的」文化。 「如果你被燒死了,那是你的錯。」

對我們來說,問題在於DeFi領域中的太多人已經採取了這種態度。 「代碼就是法律,如果您沒有看到套現跑路,那就是法律。」 但是kTrust是無法消除的。 通常,DeFi和加密貨幣不是無信任的,它僅提供信任的重新分配。

今天的DeFi社區成員有機會表明,與傳統金融不同,他們重視可信賴性,並計劃將可信賴性灌輸為一項重要準則。 整個社區都必須將其作為一種規範。

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DeFi肯定會像現在的中心化金融一樣失敗。

相關焦點

  • Vitalik:信任就是對其他人行為的假設
    當你運行其他人寫的一段代碼時,你相信他們是誠實的(不管是從人品的角度,還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至少有足夠多的人對這段代碼進行過審計,知道裡面沒有 bug 。不自己種菜也是一種信任:相信會有足夠多的人為了賺錢而生產糧食。你可以信任不同群體,信任的類型也多種多樣。為了分析區塊鏈協議,我會將信任拆解成四個維度:你需要多少人如你預期的那樣行事?總參與人數有多少?
  • 實現零信任安全模型的四種方法
    該公司估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萬億美元。  所有這些負面報導已經轉化為客戶和IT專業人士之間的艱難對話——無論您是自己完成所有工作,還是尋求雲服務提供商(CSP)的幫助。事實上,如果您是一名IT開發人員、買方或可能受到網絡犯罪影響的人員(基本上是我們所有人),對數據安全性有一個粗略的了解是這項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否則,你就會把自己或公司置於危險之中。
  • 用信任開始新的一天!
    用信任開始新的一天。Begin this new day with trust.相信,門早已打開。相信相遇已經安排好了。trust the door has already been opened.trust the meeting has already been coordinated.相信否定已經變成肯定了。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因兵荒馬亂,餓了七天都沒吃到米飯。
  • 教育的基礎源自信任,對於普惠式教育,我們唯有信任!
    ,然後是相互理解與支持」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教育的信任基礎仍然被侵蝕,以至於每個新生開學季,焦慮、懷疑,甚至互嗆、謾罵瀰漫。 「教育的基礎在於信任,然後是相互理解與支持」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教育的信任基礎仍然被侵蝕,以至於每個開學季焦慮、懷疑,甚至互嗆、謾罵瀰漫…… 若問信任是如何被侵蝕的?可以從一個邏輯概念講起,那就是由奧地利數理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在1931年論證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 信任是一道無解的題——《怒》
    (鄙視自己一秒鐘)一開始很奇怪 愛子對田代也是相信後懷疑 優馬對直人也是相信後懷疑 但為什麼最後 愛子和田代的結局就很圓滿 但優馬和直人就會生死兩隔。 忽然明白過來 選擇信任其實是相互的 田代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相信愛子 並把自己的過往告訴愛子, 所以愛子對他即便懷疑心裡也是有著信任的。即便報了警,愛子內心仍然是愧疚的。
  • 零信任體系黑科技之SASE
    但就在2019年7月,曾發表過《零信任架構及解決方案》白皮書的Gartner公司,又扔出了一個更加「勁爆」的「炸彈」。Gartner提出了一個比「零信任」更高一個維度的概念,即「SASE」(安全訪問服務邊緣模型)。
  • 《Nature》:為什麼很多人不信任「專家」?
    如果很多科學家都在缺乏信任和尊重的文化中成長生活,那麼和公眾建立彼此信任和互相尊重關係的概率,恐怕極低。,尤其是考慮他人利益的能力,影響其可信度。如果我們想要塑造對科學、科學家的信任,不能只考慮「我們獲得了什麼」,而必須考慮「如何才能影響身邊的人」。 人性化的環境需要正確的決策,而非運氣。
  • 深度解讀:信任革命將釋放巨大的數字經濟潛力
    這裡存在的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流轉,就反映了信任在促進生產中的重要作用。1. 通過信任博弈(Trust Game)來衡量商業行為中的信任信任如此重要,那麼信任是如何構建和量化的呢?經濟學家很早就建立了一個"信任博弈"的基礎模型來量化信任[footnoteRef:1] (Berg et al., 1995)。
  • 擁抱促進人際信任的心理學解讀
    以往研究表明,與他人有更頻繁擁抱行為的個體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其背後的重要原因是擁抱行為提高了雙方的信任程度。結合擁抱與信任關係的實證研究,可以從生理、心理和身心結合三個角度分析擁抱行為促進雙方信任水平背後的機制,以揭示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
  • 區塊鏈技術將怎樣影響整個社會結構的信任體系
    在了解了區塊鏈特性後,我們這個無需互信的系統給我們能夠帶來哪些思路,我們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兩個模型進行系統性的思考。下圖中左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易信任模型。右為我們的人際交往模型。 如買賣雙方歷史信任信息、買賣雙方公司體量、交易政策法規約束、成本利潤核算、品牌影響力預估數據等因素。而對於我們的交往活動,我們更容易受到主觀因素來影響我們的決定或結果。如對方的第一印象、社會背景、性格因素、預期交往收益預估、心性心智、情商智商等因素。 將視野由個人擴展到世界,整個社會結構的信任體系大致是由如下圖中所示的層級構成。
  • 「零信任無接觸社會」降臨:個人隱私消亡還是進化?
    而當我們今天面對汪洋大海,與其「高牆威懾」,不如讓數據「安全流動」,把安全融入到流動當中:問題是,如何在保證數據流動性的同時平衡安全性? 圖:雲+端隱私數據保護三體魔方。 沃頓商學院教授Kevin Werbach曾描述了四種「普適信任架構」: 點對點信任:即人與人之間的兩兩信任; 利維坦式信任:在契約/合同系統中大量出現,因為共同信任政府與國家會幫助解決爭端,互不信任的各方可以憑藉契約達成一致; 中介信任:這種信任如信用卡系統,即便不存在信任關係,買賣雙方仍可憑藉第三方授信的系統進行商業交易
  • 不要對不信任你的人過多地解釋
    比如那些容易信任別人的人,在一般人看來也許有些傻,但牛津大學的研究表明,聰明人更容易信任別人。因為聰明人勤於思考,善於觀察別人的行事動機、肢體語言、態度以及面部的微妙變化,從而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所以,敢於信任別人,也是一種自信。我給你錢,你給我東西,這是物質交換;我信任你,你信任我,這是感情交換。後者則更為高級。
  • 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我們以後可以信任嗎?
    結果是,科學家們可能通過創造出知道何時會產生懷疑的神經網絡,從而避免了未來AI主導世界的出現。#人工智慧#為了模擬人的大腦MIT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計算機科學家 Alexander Amini說:我們不僅需要有擁有高性能模型的能力,還需要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不能信任它們。這種信任感被稱為「深度證據回歸」,它根據使用的數據的質量評分——訓練數據越全面越精確,未來預測的可能性就越大。
  • 《信任的進化-合作自私的基因》簡單而不失深刻的小遊戲
    《信任的進化》的遊戲內容由經典作品《合作的進化》衍生而來,遊戲運用了博弈論來分析信任與欺騙,共贏與剝削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並給出了合理的模型與較為完善的解釋,玩家要做的,就是在模型實驗開始前預測結果,這種類似於買彩票的體驗既讓人覺得對結果充滿好奇心,又會忍住不因為結果而不斷進行更深入的遊戲。
  • 在高風險的決策之中,人類能否信任人工智慧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技術的各個方面。從智能音響到聊天機器人,再到機械自動化,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數字應用程式的新標準。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的增長率達到154%,預計到2021年,80%的新興技術都將以人工智慧作為基礎。儘管人工智慧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先進,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擔憂。
  • 愛生活:一切信任都源自於信任的意志
    你不應將意志力強加於自己以外的人或物身上,也不應把意志力強加於自己身上。正確運用意志力的唯一方法是思考自己該關注些什麼以及如何看待被自己所關注的事物。一切信任都源自於信任的意志。你無法做到瞬間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物;但是,你卻可以憑藉意志力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物。如果你想要相信健康的真理,那麼你可以憑藉意志力做到這一點。
  • 暗網賣家是如何和消費者建立信任的?
    信任被看做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我們往往會信任自己身邊的朋友,遇到一些問題也首先會諮詢朋友的看法。但現在技術正在設法改變這種局面。那就是暗網,暗網的背後雖然是一位披著匿名外衣的人,但卻正在創造著最不可能直接進行交流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 如何贏得兔子的信任
    如何贏得兔子的信任 許多人把兔子當作寵物。畢竟,他們很安靜,溫順,可愛。但你不應該只是隨心所欲地把兔子帶回家。兔子需要時間和訓練才能信任你。如果你剛買了一個新的兔子,或者計劃很快就這樣做,這些步驟將幫助你與你的新寵物建立信任關係。
  • 女友肚子上有疤,男子懷疑其生過孩子分手!一個不誠實一個不信任
    小編發現,如今的「愛情」真的很脆弱,有些人的戀愛,談著談著就變成了「雞飛狗跳」,最後相互指責,甚至還走上了法庭。最近「男子懷疑女友肚子上有刀疤生過孩子,520當天選擇分手」的新聞引起小編的注意。▲女友肚子上有疤,男子懷疑其生過孩子分手!據報導,瀋陽的叢先生今年33歲,之前通過網絡認識了黑龍江的辛女士,兩人很快確立戀愛關係。辛女士自稱和叢先生同歲,雖離過婚但沒有孩子。前段時間叢先生發現辛女士肚子上有一個刀疤,懷疑是生孩子剖腹產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