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風險的決策之中,人類能否信任人工智慧

2020-10-18 Fintech知多少

歡迎關注本文作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技術的各個方面。從智能音響到聊天機器人,再到機械自動化,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數字應用程式的新標準。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的增長率達到154%,預計到2021年,80%的新興技術都將以人工智慧作為基礎。

儘管人工智慧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先進,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擔憂。有人認為應用程式的過分完善會取代人類自身的能力,也有人擔心自己的隱私遭到有意的洩露。人工智慧的未來取決於信任,那麼在高風險的決策之中,人類應該信任人工智慧嗎?

全面普及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確改善了人類的數字體驗,無論我們現在是否能夠意識到,它都已經存在於我們身邊。以我們熟悉的社交媒體平臺為例,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刷新後獲得自己喜歡閱讀的內容?這是通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和人工智慧來實現的。當我們針對這些內容的互動越多,應用程式就越能夠預測出我們喜歡的圖像和視頻類型。這就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實例。

同樣,很多人家中擁有的智能電器,現在也可以接收人類的語音命令,這些設備也由人工智慧驅動。通過不斷地訓練,這些機器的準確性越來越高,它們能夠理解人發出的命令並進行操作。從語音搜索到生成結果,人工智慧已經通過便利的用戶體驗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慧與高風險決策

但是,人工智慧為人類帶來的負面作用也客觀存在。例如在醫學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給很多疾病的診斷帶來的危險。在醫學領域,一些誤導性的數據會導致智能算法產生誤導性的結果,當創建算法的個人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時,很可能已經引起了一些事故。同時,醫生和程式設計師群體之間信息的閉塞,會導致他們在設計算法、應用算法兩個方面出現隔閡,並導致算法出錯的可能性提高。

目前人工智慧還處於起步階段,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在高風險決策中出現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信任人工智慧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隨著技術不斷成熟,開發人員和用戶會找出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人類能否真正信任人工智慧

考慮到人工智慧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人類是否能夠真正信任人工智慧呢?在做出最終的決定之前,我們可以考慮一下要點:

·         人工智慧已經集成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我們同樣很難脫離這些技術

·         人工智慧不能十全十美,當它遇到錯誤信息同樣會出現錯誤

·         使用人工智慧有很多好處,它將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         當我們使用正確的數據時,能夠得到正確的結果,輔助決策

·         目前全世界的用戶都希望能夠進行人機互動,而不是聽任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的開發者應該向用戶明確,這些系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確保用戶正確地使用

感謝閱讀,歡迎評論留言交流。

如果喜歡本文,可以關注作者,謝謝。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能否跨越意識鴻溝?
    面對人工智慧,不論人類是莫名恐懼抑或是盲目崇拜,都可能被某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以操控整個社會,而這也正是筆者最為擔憂的一點。一方面,無論是政界、商界,還是媒體行業的業界名人,都在不遺餘力地圍繞人工智慧編造各種聳人聽聞的虛假「情節」,以從中牟取私利。然而另一方面,事物的真相卻又常常淹沒在浩如煙海的專業典籍之中,拒普羅大眾於千裡之外。
  • SurveyMonkey:信任影響9/10的北美和英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根據SurveyMonkey探討了消費者與信任之間的關係:信任如何影響購買決策,以及人工智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信任與否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我們以後可以信任嗎?
    #人工智慧#為了模擬人的大腦,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試圖在各種因素之間進行權衡,以發現大量人類無法分析的數據中的模式。雖然天網離此尚遠,但人工智慧已經在影響人類生活的領域做出決策,如自動駕駛和醫療診斷等,這意味著,它們必須儘可能精確。為達到這一目的,新建的神經網絡系統可產生其可信度等級及其預測值。
  • 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他在演講中展望人工智慧算法的發展。他認為,應對信息過載這一挑戰的關鍵武器,是人工智慧算法技術創新和應用。  「我們一方面通過個性化推薦和搜索縮短用戶及內容之間的距離,讓用戶在知乎擺脫信息過載帶來的負擔和壓力;另一方面,從內容生產和內容治理等維度入手,加速優質的、稀缺內容的生產,壓縮低質內容的傳播空間。」李大海說。
  • 決策支持和人工智慧將成為醫院的智囊
    3.人才尚匱乏:醫院需要培養更多專業的信息和數據分析挖掘人才,在決策支持、臨床診療、管理運行等方面提供幫助,如果一個醫院的計算機或信息人員很少,他們那裡還有時間去分析數據、去挖掘數據、去實現人工智慧。尤其缺少有醫學背景的信息技術人才,能夠懂醫療流程還能夠玩轉信息技術。
  • 人工智慧能否具有自己的意識,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AlphaGo與人類圍棋冠軍李世石一決高下時,很多專家都在思索AlphaGo為何會按這種方式下圍棋。他們想要解釋並理解AlphaGo的動機和邏輯依據。這種情況對現代人工智慧而言十分普遍,因為它們的決策並非由人類提前設定好,而是通過學習算法和用於訓練它們的數據集自發產生。由於無法參透這些人工智慧,很多人擔心它們的決策可能有失公平、過於武斷。現在已經有了算法歧視的例子。
  • 怎樣讓人工智慧產生記憶
    記住一些東西並能回憶起來,對於人類來說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記憶可以讓我們回憶過往之事,並基於此對未來做出決策。能否讓AI智能體也做到這點呢?近日,谷歌旗下人工智慧企業「深層思維」(DeepMind)提出一種方法,能夠讓智能體使用特定的記憶來信任過去的行為,並對未來做出正確的決策。相關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上。
  • 人工智慧真的安全嗎?快看這些已經發出的警告
    11月27日,參考消息網上的外媒信息,聲稱目前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工智慧領域,目前已經研發出更為打破常規的技術——神經網絡,這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也是一個讓人類開始思考是否能夠信任人工智慧的成果。
  • 新歷史觀中的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
    二、守門人理論視角下的人類歷史演進其實像川普這樣的決策者需要決策參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古今中外的每一個人在做決策時,都需要一定的決策參考。這個為我們提供決策參考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守門人(gatekeeper)。
  • 哪些工作人工智慧無法替代?「複雜決策」一語道破
    我們知道,現在的人工智慧仍處於「偽智能」的階段,是基於機器學習、數據模型的高效工具。 簡單地說,它只能在大量的樣本中建立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但卻不能理解為什麼相關,以及具體的因果關係。基於這一點,短時間內不會被人工智替代的工作,整體上就可以歸納為「需要複雜決策的事務」。
  • 了解人工智慧「想法」的新方法:TCAV 或許最後人類還是會拋棄人工...
    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業試圖用人工智慧來實現自動化或增強決策能力,這個所謂的「黑匣子」問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根本性缺陷,而不像是一個技術怪癖。DARPA的「XAI」項目(「可解釋的AI,explainable AI」縮寫)正在積極研究這個問題,人工智慧的可解釋性已經從機器學習研究的邊緣轉移到了研究的中心。
  • 人機智能既不是人類智能,也不是人工智慧
    目前的人工智慧缺失的是:對人感性層面的仿生不夠完善,因此無法完全了解人做決策的生理與心理機制。言下之意,只有人工智慧做到像人一樣去感受外部的世界,並用處理器做人一樣的理性思考,從內至外地模擬和學習人類,這樣的人工智慧才是完善的。
  • 繪畫能否被人工智慧取代
    首先,在探討繪畫能否被人工智慧替代之前,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其一是功能性,其二是藝術性。從功能性的角度上來說,通過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可以大量產出各種類型的繪畫作品,而且能夠做到非常完美的產品一致性,實際上當前已經出現了不少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繪畫產品,比如應用在海報生成領域等。從藝術性的角度上來看,人工智慧技術所繪製出來的作品,往往很難為其賦予所謂的「靈魂」,這也許是哲學範疇的問題了。
  • 宋鴻兵:人工智慧是否會威脅人類,取決於能否進化出人工意識
    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是感知。注意,智能是什麼?智能是理解。而意識呢?意識是感知。在近代重新給這個意識做定義的,最有名的一個人就是約翰·洛克,他的著作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在表達什麼叫意識。他這個話是這麼說的:當我有思想的時候,我感到有某種東西從我大腦中飄過去。大家注意,他把這個東西定義成意識。
  • 人工智慧驅動的人道主義工程如何解決我們星球面臨的最大威脅?
    我們仍然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數百萬人處於極端貧困之中,無法獲得清潔水、基本衛生設施、電力、網際網路、高質量教育和醫療保健。顯然,我們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我們星球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人工智慧如何幫助應對關鍵的人道主義和可持續發展挑戰?
  • 2016開啟人工智慧元年,改變人類社會的變革正發生 | 獵雲網
    未來難以預料,我們不知道人工智慧的人類時代會怎樣,但是未來的人類將記住2016。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創事記,作者:maomaobear。2016年,網際網路行業、科技行業發生了許多大事。2015年興起的網際網路金融陷入信任危機,微博、陌陌等社交平臺借直播東風風生水起,智慧型手機行業線上品牌瓶頸,線下品牌回歸,各家公司、各個行業的興衰起落如同一幕幕悲喜劇,你方唱罷我登場。
  • 法律人工智慧的十大前沿問題
    法律人工智慧研發中的問題主要有理論建模和具體應用兩大類,可以總結為十大前沿問題。法律推理的形式模型。法律推理的形式建模是實現自動法律推理最基礎的問題。自動推理與智能密切相關。智能即會思維。什麼叫「會思維」?英國數學家圖靈認為,如果機器能在互不接觸的相當長時間內與人類對話,而被對方誤判為人類的概率達到一定程度,那就有理由說這臺機器「會思維」。這就是「圖靈測試」。
  • 人工智慧如何用來對付全球變暖的問題
    通過處理成千上萬個數據點生成的大量信息,人工智慧能夠增強甚至挑戰人類的決策能力。 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人工智慧可以在加強氣候預測、破解如何分配可再生能源以及在能源方面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通過分析來自世界各地的傳感器、儀表和監視器頻繁產生的大量數據,人工智慧可以快速、自動地發現模式,為科學家描繪出一幅關於地球如何變化的非常精確的畫面。
  • 敗血症觀察AI在杜克大學醫院大獲成功,技術與社會融合需要信任與探索
    Sepsis Watch人工智慧將會徹底改變這一點。經過三年半的開發,Sepsis Watch會自動標記處於中高風險或已經吻合敗血症症狀的人。一旦醫生確認診斷,患者將立即得到治療。一旦應用程式Sepsis Watch將患者標記為高風險,護士將需要致電主治醫師(醫學上稱為「ED診治」)。這些護士、護理人員和醫生因為在醫院不同地方工作,不僅常常沒有交際,而且由AI主導的協議完全顛覆了任何一家醫院的常規治療交接流程。「你在跟我開玩笑嗎?」一位護士回想起了學習運作Sepsis Watch的時候, 「我們要打電話給急診科嗎?」
  • AlphaGo勝無懸念,但將人工智慧落地應用才是正道
    深藍與AlphaGo,兩種結構不同原理不同的人工智慧產品,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技術高峰,但最終相同的結局卻都是秀一場後退役,殊為遺憾。AlphaGo的運作方式確實能給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相當多的啟示,例如其對結構化數據的分析、評估、判斷和決策,其模型的有效性等。如果運算能力足夠,把全世界所有病例做成結構化數據,再通過其模型處理後得出結果,是不是人工智慧從此之後就能替代醫生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