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墨騰創投」(ID:MomentumWorks),作者 MomentumWorks,36氪經授權發布。
這是個填坑文。緣起於我們曾發過「Go-Jek的股東都有誰?」 :
從2018年6月之後,Grab的 H 輪融資信息就頻頻傳出,先後有好幾家知名企業加入,目標也從一開始的30億美元調漲到50億美元,到目前為止 H 輪融資仍在募集。
Grab 的三個大股東分別是 Uber、軟銀和滴滴出行(H 輪之前所佔股份分別為27%、20%和14%)。
這裡面的關係非常錯綜複雜。簡而言之就是:軟銀分別是 Uber、滴滴、Grab 這三者的大股東;Uber 退出中國後持有滴滴的股份,同樣 Uber 退出東南亞後也持有 Grab 的股份;滴滴也和軟銀一起投資了 Grab。
之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軟銀在幕後操盤推動的。去年1月大手筆投資 Uber 之後,軟銀就一直督促 Uber 專注於自己的核心市場。
軟銀高層、負責願景基金的 Rajeev Misra 在剛成為 Uber 董事會成員後就向媒體表示:「Uber 應減少其在不盈利市場的損失,並專注於其在美國、歐洲、拉丁美洲以及澳大利亞的業務」。
那麼緊接著,軟銀就複製 Uber 和滴滴在中國的整合方式,推動了 Uber 和 Grab 的整合。
1. 初創
Grab 於2012年誕生於哈佛商學院的一個創業比賽,創始人是同在哈佛商學院念書的馬來西亞華人陳炳耀和陳惠玲。
當時這個項目得了二等獎,可能誰也沒有想到,這個idea會在短短幾年內生長為參天大樹。當然,陳炳耀的家庭背景讓 Grab 在早期的融資過程中比競爭對手更加一帆風順。
陳炳耀和陳惠玲
2. A輪,祥峰投資,約1000萬美元
2014年4月,Grab 宣布獲得A輪約1000萬美金融資,由淡馬錫旗下的祥峰投資(Vertex Venture Holdings)領投、馬來西亞的一群天使投資人跟投。
Grab A 輪融資發布會,當年還比較簡樸
祥峰投資總裁兼執行長蔡其樂當時在發布會上表示,Grab 的商業模式有積極意義,會對老牌企業形成挑戰,同時改變舊的、低效的出行方式。
3. B輪,GGV 紀源資本,1500萬美金
2014年5月,Grab 宣布獲得1500萬美金 B 輪融資,由 GGV 領投,去哪兒、祥峰投資跟投。
此輪融資過後,GGV 管理合伙人符績勳加入 Grab 董事會。符績勳在此次融資的聲明中表示,他相信東南亞的 GrabTaxi 和中國的滴滴將成為區域市場的首選交通應用(GGV 也是滴滴的早期投資方)。
4. C輪,老虎基金,約6500萬美金
短短幾個月後,Grab 又宣布獲得6500萬美金 C 輪融資,由老虎基金(Tiger Global)領投,原有的投資者祥峰、GGV、去哪兒參投,此外還加入了另一名新的投資者高瓴資本。
6500萬美金在五年前的東南亞已經是一筆巨款,至此,Grab 已經遠遠地把本土競爭對手甩在了後面。
5、D輪,軟銀,2.5億美金
依舊是2014年。12月份,軟銀宣布向 Grab 注資2.5億美金,打破了東南亞創業公司的歷史融資記錄。(只要對比下就能看出差異,當時 Easy Taxi 也獲得了 D 輪融資,金額是4000萬美金)
就融資金額上講,Grab 已經具備了和 Uber 抗衡的實力。
6、E輪,滴滴快的,3.5億美金
2015年8月,來自中國的出行巨頭滴滴(當時滴滴和快的剛合併不久,名字還叫「滴滴快的」)領投了Grab 3.5億美金 E 輪融資,跟投方包括滴滴的股東之一,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公司,以及美國知名對衝基金蔻圖資本(Coatue Management)等。
當時的滴滴手握50億現金儲備,投資 Grab 一方面是強強聯合對付 Uber,另一方面也有國際擴張的打算,在投資 Grab 的同時也參與了對 Ola 和 Lyft 的投資。
6、F輪,軟銀,7.5億美金
2016年9月,軟銀再次以7.5億美金加碼 Grab,以鞏固 Grab 在東南亞的領先地位。
7、G輪,現代汽車,未透露金額
2018年1月,Grab 宣布獲得了韓國汽車製造巨頭現代汽車的一筆戰略投資,據 Grab公司透露,本次投資規模並不大。
Grab 多年來的對手 Uber 已經在2018年初退出,但是原本深扎印尼的 Go-Jek 卻不斷壯大,並在資本的支持下開始區域擴張。因此,在2018年6月以來,Grab 便不斷地進行 H 輪資金的籌集。
在此次募集資金之前,Grab 也有個重要的戰略轉變,即明確了自己的定位為「Super App」。此前,移動出行是 Grab 的主要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支付也是 Grab 一直在力推的故事。而在去年7月,Grab 發布了通過開放式平臺策略,成長為東南亞日常超級應用程式的願景。
好幾大傳統汽車企業都加入了這一輪投資,比如豐田、現代、起亞、山葉。傳統車企投資網際網路出行企業,也是近幾年的一大趨勢,比如通用汽車就是 Lyft 的大股東之一。
目前為止,H 輪出資最多的是豐田汽車,豐田因此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對於豐田來說,此舉最大限度地保證了 Grab 會向豐田購買汽車;技術層面上,豐田會和 Grab 有更多合作,比如共享自動駕駛技術、收集和分析駕駛數據用以開發新的出行服務等;此外,豐田還會和 Grab 在提高司機的駕駛體驗,以及保險服務上進行合作。
韓國現代也出資了2.5億美元,雖然遠比不上豐田,但也是現代在網際網路上最大手筆的投資了。現代希望藉此加大對東南亞市場的投資力度,在新興交通領域(如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追趕競爭對手。另外兩家車企起亞、山葉也是基於同樣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Grab 在2016年也獲得了本田的一筆投資。 而本田和山葉在印尼摩託車市場銷售量佔到90%以上。
此輪投資方還有微軟。微軟和 Grab 發布過一個聯合聲明,表示將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合作,Grab 還將使用微軟的多個產品,包括後者的Azure雲計算服務。雖然我們覺得全部從 AWS 上遷移到微軟雲上面的可能性短期不會太大。
Grab 的 H 輪還在進行中,而目前 Go-Jek 的新一輪也出現了之前投資的戰略方繼續加碼。從出行到Super App,這個市場的硝煙遠沒有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