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肚魚也叫(泥猛魚) 喜歡啃食附生在礁岸的海藻,因此細長的腸子裡,經常塞滿尚未消化的海藻,每當漁人捕撈上岸清理魚肚時,一股臭腥味便撲鼻而來,因此「臭肚」之名不逕而走。由於喜群遊,常成籃被捕獲,中國大陸稱它為「籃子魚」。臭肚魚的體形像一粒側扁的橄欖球,乍看有點像刺尾鯛,但它上唇較下唇寬,口略朝下,形似兔唇,因此英文俗名為「兔子魚」,其中羅籃子魚亞屬的吻部又特別突出。臭肚魚科的魚,鰭條數都一樣,背鰭有13枚硬棘、10根軟條;臀鰭7枚硬棘、9根軟條。它和其他魚類最大的不同在於腹鰭,兩端為硬棘,中間夾著三根軟條。褐籃子魚則是臺灣港口、海灣或河口最常見的一種臭肚魚。
肉質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較為豐富,具較高經濟價值。
泥猛魚的食用禁忌
由於臭肚的刺不但鋒利而且具有毒性,刺到有如蜜蜂螫到般的痛楚,因此抓魚時要特別小心,最好用腳踏著再解鉤,若不慎刺到,可用熱水敷,水以不燙傷皮膚為準越熱越佳,燙約半小時左右毒性應得以解,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熱可以破壞毒素,這也是為什麼臭肚魚煮熟後就沒有毒了,道理是壹樣的
新鮮臭肚魚(泥猛魚)一條重約500克。刮鱗祛腸後洗淨,魚身斜剞三之四道花刀,放淡鹽水裡浸泡半天,取出後在魚腹內撒少許花椒精鹽,上面壓上玉卵石(沒有玉卵石可用小青石片),將淡鹽水淹沒魚體,蓋上木蓋(木桶醃製最佳)。翌日將魚身翻過來,再醃製一天後可取出魚,此時魚鰓紅色,魚肉彈性不變,表皮散有一種似臭非臭氣味,用清水洗淨。
炒鍋熱油,下幹椒老薑煸出香味,放桂魚稍煎,倒入清湯生抽急火燒開後轉文火小烹,途中放少許花椒料酒蒜瓣,魚肉入味後改大火略燒撒少許蔥花即可裝盤(急火時間不要燒長,以防魚肉變柴)。
橙皮蒸泥蜢(臭肚魚)
材料:泥蜢,新鮮橙皮,薑絲,蔥,蒸魚醬油,花生油
做法:
1,新鮮泥蜢魚剖淨,洗淨,用幹布吸乾水分,置於碟中;
2,薄切新鮮橙皮,切成絲;
3,姜切成絲,長度與橙皮絲相近,更美觀;
4,把橙絲、薑絲平鋪在魚身上,若特別怕腥,可加薄姜一片放進魚嘴中;
5,鍋中放水,待水沸騰後,置蒸架於鍋中,放魚,蓋上蓋子;
6,泥蜢體積小,中上火力蒸五分鐘即可,火過猛則掉皮,蒸太久則肉粗;
7,利用蒸魚的時間,將蔥洗淨,取蔥頭,切成蔥絲,若會斜片用刀,蔥花可成卷絲狀,十分可愛;
8,將蒸熟的魚取出,將碟中的水全部濾掉,切記,否則魚吃起來又腥又無味;
9,把切好的蔥絲灑到蒸熟的魚身上,依次澆上滾油和蒸魚醬油,完成。(魚夠新鮮的話,熱油澆上去會滋滋作響,魚翅瞬間翹起,看起來很有快感。)
果皮燕泥(臭肚魚)
用料:淺海泥(魚孟)(約500g)1條,溼陳皮絲2塊,蔥絲2根,芫荽3根,生抽、熟油各1湯匙。
做法: 1.泥(魚孟)刮淨,抹乾,加少許胡椒粉、生粉、生抽搽勻,置碟上,把陳皮絲鋪在魚身上。
2.上蒸籠或入鍋隔水,用旺火蒸約10分鐘至熟,放上蔥絲、芫荽,淋下滾油,澆入生抽即成。
蒸泥(魚孟)忌用姜,加姜蒸,魚肉會變韌。
這樣做出的臭桂魚(泥猛魚)有著一股香臭異味,吃口肉質纖維緊密,像淡味鹹魚,香香的,臭臭的,辣辣的,經過牙床磨碾,非但無臭,反而鮮香無比,越發滋味,回味無窮,成為食界膾炙人口美味佳餚理所當然。
因腹內有一股藻食魚特殊的臭味而得名,這也是一般藻食魚類之共通特性,四季皆可釣得此魚,而以冬季時所釣獲之魚體較大,臭肚魚也是最守時的魚類,日出而食日落而息,早年釣友以麵粉加魚精粉和水揉粒釣之,東北角釣友則以南極蝦為主要餌料,每年的暑假開始掀起釣臭肚魚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群在北海岸出現,然後沿著海岸往北向基隆移動,魚體也越來越大,中秋過後便開始在龍洞出現,並且仍然持續北移,及至成魚。喜歡的本文章的朋友多支持小編轉發下面評論!你們的支持是我們的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