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萬事通推出《中國把十二時辰劃分「錯」了》一文後(參考:中國把十二時辰劃分「錯」了!),立即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新浪、搜狐、網易、鳳凰等網站紛紛進行轉發!
一些網友也對此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大部分網友認同田柏強先生的觀點,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看法。
有網友指出,子時從「0」開始並非田柏強「首創」,原來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文章中的一些「觀點」是田柏強首次提出的,如在子時「起點23時」上加一個小時;把」「子初」解釋為「亥末」等等。
並且發來「子時從24時開始」的一些圖片。也有人認為,「子時」一個時辰跨兩天,類似公曆(陽曆)與農曆(陰曆),公曆與農曆年可以「跨年」,「時辰」也可以「跨天」等不同看法。
兩個「時間」概念
一是指一天的時間,分為24個小時,從0時開始,到24時結束。
二是指時區時間,時區時間分為兩種,一是根據地理位置確定的時間,也就是地球上劃分的24個時區,稱之為「標準時間」,用時區表示;二是人們實際使用的時間,用「法定時間」來表示。
標準時間以地理位置為基礎劃分的,一般不可以改變。法定時間是以標準時間為基礎,是人為決定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變。兩者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標準時間必須服從法定時間
法定時間「來源」於標準時間,標準時間必須「服從」法定時間。到底「子時」從(昨天)23時開始「錯」了沒有?說不錯和錯都有道理,看你從什麼角度來理解。
先說「不錯」
一是從文字含義上說,「初」字的含義就是「開始」,如月初、年初等等,都是把它看作當年當月的一部分。「子初」也就是子時的「開始」,自然也是「子時」的一部分。所以把「子初」23時, 理解為「子時」開始沒有「錯」。
二是從標準時間的角度來說,日晷記時的原理是太陽與地球的位置,人所在點不同的位置對應出不同的時間。日晷上的十二時辰,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從標準時間上來說,日晷上標註的「子時」起點「23時」的數字也沒有錯。
再說「錯了」
十二時辰與24時制是兩種不同的記時標準,在十二時辰轉換成24時制時,必須遵循24時制的標準。就像標準時間轉換為法定時間時,必須遵循法定時間的標準。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如現在新加坡地理位置上的標準時間是東7區,採用的法定時間是東8區,每個小時要增加一個小時,新的一天開始時,,新加坡的標準時間是「23時」,但是沒有人會說新加坡的一天是從「23時」開始的,必須說從0時(24時)開始。
再如中國的重慶市,從標準時間上說也是東7區,北京時間是東8區,在「24時」時,重慶地區的標準時間是「23時」 ,使用時也要改成「24時」。
從地球上來說,國際日期變更線也不是一條直線,為了方便管理,根據實際情況,部分線段向東西作適當調整。如在俄羅斯的最東部分,變更線向東改變,把地理位置「1時時區」人為劃分為「0時時區」,把地理位置時間「1時」作為新的一天開始。
太平洋上的個別島嶼國家,變更線向西改變,新的一天開始時是地理位置時間「23時」,由於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位置改變了,所以也說新的一天是從「0時」開始的。
對應時間必須符合對應標準
標準時間必須符合規律,法定時間必須遵循規定。十二時辰是生肖記時,沒有數字,轉換成24時制時,全部換成數字了。但是數字必須符合24時制時的標準。24時制的規定也可以理解為「法定時間」。
公曆與農曆年可以「跨年」,因為這兩種紀年方法都在使用。「時辰」不可以「跨天」,一是因為時辰記時可以理解為「標準時間」,24時制屬於「法定時間」,「標準時間要服從法定時間」;
二是因為十二生肖記時現在基本上不使用了,個別時間用生肖時辰還在使用,主要只是反映傳統文化,並不是依靠它來記時,轉換成24時時,一天的「起點」必須一致。
如果把十二時辰換算成24時制的時間, 各個時段與24時制對應的時間是:
子時0〜2點,丑時2〜4點,寅時4〜6點,卯時6〜8點,辰時8〜10點,巳時10〜12點,午時12〜14點,未時14〜16點,申時16〜18點,酉時18〜20點,戌時20〜22點,亥時22〜24點。
平常說的生肖時,應該特指時辰的起點時,如子時是0時、丑時2時、寅時4時、卯時6等等。準確地說,中國不是把十二時辰劃分「錯」了,而是在兩者轉換時,把十二時辰的「起點」與「24時」制時的起點對應「錯」了。
怎麼「修正」
十二時辰換算成24時制存在兩個問題,時間起點和時間長短, 長短問題好解決,一個時辰乘以2就可以了。起點對應比較複雜,因為裡面有對有錯是非難分。
對十二時辰的起點與24時制起點對應錯了問題,有兩種「修正」方法:一是在子時起點「23時」上加一個小時,變成24時,使其符合現代時的規
定;二是重新解釋「子初」的含義,以「子正」為「子時」起點。
加一小時
在子時起點「23時」上加一個小時成為24時,這類似於把十二時辰對應為「夏時制」時間,「夏時制」時間也是在法定時間上再加一個小時。
重釋「子初」
第二種方法是重新解釋「子初」的含義,古人是把「子初」解釋為「子時」的開始,現在也可以重新解釋,把一天從「子初」開始改為從「子正」開始,使十二時辰與24時制起點吻合一致。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加時」,就是把現在的「23」改為「24」,的優點是和古人的「子時」的時段劃分一致;缺點是如在日晷顯示上,把「23」改為「24」,這不僅違反規律,也容易使人混淆,如果不用日晷記時,不存在這個問題。
重新解釋「初」字的含義,的優點是和「日晷」顯示上一致,缺點是不符合古人對「子時」時段的劃分。
兩者相比,還是重新解釋「子初」字的含義更好一些。
修改日晷數字
過去中國日晷上只有生肖,沒有數字,現在日晷上的數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對十二時辰的數字標註,不是以時辰的中心點24、2、4、6、8等等,而是以中心點的兩邊1、3、5、7等等來標註。
這首先不符合現代人的「讀時」習慣,古人對時段劃分,可能由於「中庸之道」的影響,是從中心點向前後延伸,如「子時」的中心點為「子正」24時,時段劃分,起點為前一個小時「23時」,結束點為後一個小時「1時」。
但是說時辰還是以「中心點」為準的,如只說「子時」,就是特指中心點子正24時,說具體時間必須加上刻。
現代人「讀時」,從標註點開始,不向前延伸,如說10時時段,直接從10時開始,到11時結束。
而現代人說「子時、午時」,也是特指它的把「中心點」,直接就說12時、24時,並不說起點時23時、11時。這一點今人和古人是一致的。
二是不符合數字規律。十二時辰是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只要在現在的鐘表上的12個小時數字乘以2,就是十二時辰的對應數字。
從數字的規律上來說,任何奇數數字乘以2都是偶數了,現代人在一些仿製日晷上,只加注奇數沒有偶數,這明顯不符合數字規律,還會引起對人們對十二時辰的「誤讀」。
如果重新解釋「初」字的含義,對現在仿製的日晷,就要對標註數字應該作相應的修改,把奇數全部換成偶數。
在日晷上,生肖時辰兩邊的現在的奇數數字:1、3、5、7等等,都應該換成對應的:24、2、4、6、8等偶數數字。
如在「子」字兩邊,取消23和1,只在「子」字上邊,標註「24」、「醜」字上加注「2」, 其他時辰如此類推,按照現代人的讀時習慣,「十二時辰」與「24時制」的對應時間就完全一致了。
推廣使用日晷記時
日晷是人類對自然科學認識的產物,早在6000多年前,古代巴比倫人就發明了日晷,(由於其他國家沒有生肖記時,不會產生與現代時間起點不對應這個矛盾)。
中國在2000多年前也採用了日晷記時。日晷可以說是「太陽鍾」,它最符合自然規律。它的原理就是太陽光的影子,午時太陽光與地面形成90度直角,兩邊各15度內為午時時段。
子時正相反,雖然太陽光照不到,可以聯想到穿過地球直徑,與地球的反面形成90度直角。從距離上來說,午時時段離太陽最近;子時時段與太陽最遠。
日晷記時的好處是絕對準確、節能、不存在時區時差等等。現代任何記時工具,都不能做到絕對準確,所以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適當調整,用加減「秒」來校正。只有日晷記時,能夠做到絕對準確,而且沒有一點能源消耗。
現代人仿製日晷的企業很多,採用日晷的地方也很多,但是目前日晷只是安放在旅遊景點、科研部門、學校等等地方,主要作用只是「花瓶」點綴作用,並沒有用來記時,古人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寶貝」,今人竟然不用,豈不太可惜了。應該在公共場所採用的記時鐘,儘量改為日晷記時。
日晷記時的缺點是晚上不能記時,二來陰天也不能記時。但是,在公共場所人們活動時間一般都在白天,陰天的時間也比較少,推廣使用日晷記時,不但在經濟上有市場,而且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密切人類與自然的聯繫。
作者:田柏強,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現旅居新加坡。
1 新元 =4.80460人民幣
1 人民幣 =0.208134新元
(*截稿前更新)
猛戳下圖,獲得更多最新打折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