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擊潰業績又遇環保減排壓力:航企「含淚」減碳

2021-01-13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王瀟雨 黃興利 北京報導


即使COVID-19疫情給航空運輸業帶來了千億級的損失,並且餘波還將延續數年,但看起來「哀鴻遍野」的行業,在今年掙扎求生之際卻仍然沒有停止一項工作,那就是減排。包括行業組織、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等公司與機構,都在通過各自的方式尋求與科研機構或者跨行業間的合作,目的就是降低航空運輸業碳排放量,最終實現碳中和。


(空客剛剛宣布推出一種新型的燃料電池渦漿飛機 圖片來源:空中巴士)

利劍高懸


作為目前效率最高的交通運輸方式,航空業雖然在過去數十年裡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的驅動力,但隨著氣候變化等問題逐漸成為全球大多數國家的重要議題,如何改善和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是包括能源、製造業以及交通運輸等行業未來發展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一項核心問題,特別是在航空運輸業成為環保主義者重點關注的目標之後,整個行業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


這也是今年航空業即使面臨「滅頂之災」的情況下,減排仍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與抗疫、自救等關乎行業生死的一系列行動同步實施的主要原因。代表全球超過200家航空公司的行業性組織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下稱IATA)不久前舉行的年會上,參會的航空公司共同重申了航空業到2050年將二氧化碳淨排放量減少至2005年水平一半的承諾。


事實上,減排問題早已經成為懸在航空運輸業頭頂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幾年前歐盟率先提出將對航空公司徵收「碳稅」一度將全行業乃至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攪動得暗流湧動,但多年來即便類似的爭議事件頻出,行業總體對於減排的目標並沒有變化,各方力量也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通過各種方式推動這一目標。


當然,在行業正常發展軌跡的狀況下,一切都在按照正常的路徑前進,但遭遇到今年這樣的巨型「黑天鵝」事件,為了繼續保證路線和目標不發生變化,則需要一些外力施加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國家對本土航空運輸業遭遇疫情無力支撐而施以援手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附加條件,其中就包括在減排方面技術推進的承諾。比如法國政府投下150億歐元巨資救助本國航空產業,受益者包括空中巴士公司、法國航空以及賽峰、達索等企業,但在這項龐大的援助計劃背後,就包括了諸多對於相關企業未來在研發、技術和產品路線上低碳環保的諸多要求。


這也使得航空運輸業在今年發生的最大變化,除了全員巨虧,「一夜退回解放前」之外,還有忽然遍地開花的新技術與新方案。飛機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們發布了很多看起來或傳統或科幻造型的新機型,通常是採用氫氣、電力或者可持續航空燃油等為主要驅動力。航空公司則繼續推動新型能源的使用、趁機退役老舊飛機,以效率更高的新機型取而代之。一些航空公司也聯合一些新技術公司或是科研機構推出面向未來的新型飛行器的研發。


這可能是航空運輸業和製造業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困境,為了行業的未來,必須立刻開始在改善環境方面實現轉型和一系列技術的改進。但由於疫情對整個行業的衝擊,又使得這項迫在眉睫的任務似乎難以按計劃推進。


製造商動作頻頻


實際上,目前在這個新目標上做出最多動作的就是飛機製造商和供應商。繼不久前一氣發布三款氫動力飛機計劃之後,當地時間12月16日,空中巴士又發布了一種使用氫燃料電池作為驅動力,六個獨立八扇葉螺旋槳推進裝置的電動飛機計劃。與此前公布的氫動力飛機計劃相比,這個新的設計將電池安裝在發動機吊艙中,與電動機、螺旋槳、電池以及燃料儲存和電子裝置等構成一個獨立的動力單元。跟此前公布的氫動力飛機設計相比,這個方案不需要再佔用機身空間安裝電池,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業載和氣動設計。


全球最大的支線飛機製造商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下稱Embraer)則在推動一些小型電動飛行器項目的同時,打算將未來押注在新型渦漿支線飛機項目上。在不久前的一次採訪中,Embraer大中華區總裁及商用飛機副總裁郭青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公司正計劃開發一款70-100座大型渦漿飛機的計劃。與噴氣發動機相比,渦漿飛機在排放上具有優勢。


而作為目前主要的商用飛機發動機製造商,英國羅爾斯.羅伊斯(下稱羅羅)也正在使用100%可持續航空燃料(SAF)進行下一代航空發動機驗證機地面測試,以證實SAF的減排潛力。


據羅羅方面透露,此項測試用SAF由美國加州低碳燃料專業技術公司World Energy生產,採購方和交付方分別為殼牌航空和SkyNRG。與常規航油相比,SAF有望將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淨排放大幅降低75%以上,未來幾年還可能實現進一步降低。羅羅希望證明現有的發動機可將100%SAF作為完全可選用燃料,目前SAF已獲得認證以最多50%的比例與常規航油混合使用,適用於羅羅現有全系發動機。


實際上,由於現代商業航空運輸業在近三十年時間裡實現了高速增長,推動了飛機製造商和供應商經過數輪競爭之後大浪淘沙,最終形成了目前幹線飛機雙寡頭佔據絕對優勢,三家引擎製造商掌控市場的局面。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一個問題,即製造商在競爭並不充分的環境下不願意冒險和創新,長期在成熟的技術框架下進行小規模改進方式推動產品的研發,儘管陸續有更多燃油效率更高的主機和發動機產品進入市場,但更多都是作為吸引航空公司客戶購買的一種商業策略,在環保方面的所做出的突破性進展並不大。


現在,行業對於減排目標和路線圖的設定以及在行業遭受重創需要時間恢復的內外部環境變化下,製造商和供應商終於也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和產品規劃,在為接受財務支援和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技術儲備和生產準備,來推動這個行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航企各尋路徑


受到疫情直接打擊最為嚴重的航空公司作為行業環保問題上受到最直接壓力的群體,過去十幾年來一直通過更新高效率的機隊以及使用新型可再生能源這樣主要的方式來體現自己在減排方面的決心。


根據IATA去年底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每位航空旅客的碳排放量已銳減50%以上。從2009年開始,年燃油效率提升2.3%,高於目標約0.8個百分點。2009年以來,航空公司已累計投入約1萬億美元採購新飛機,另籤署了價值約60億美元的可持續航空燃油先期購買協議。此外,全球航空運輸業碳中和方案及減排計劃(CORSIA)的推行將確保國際航班自2020年起實現碳中和,並募集約4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應對氣候變化。


11月30日,美國捷藍航空通過IATA航空碳交換系統(ACE)平臺完成了歷史性的首筆交易。通過多米尼加共和國拉利瑪風電場一期項目購買了信用額;該項目於2015年啟動。整個項目竣工後,每年可平均減少20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ACE允許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利益相關方,例如:機場和飛機製造商,通過購買經認證減排項目的信用額來抵消碳足跡。ACE的碳抵消計劃包括林業項目、清潔風能、生態系統保護以及基於社區的遠程減排項目。


該平臺將成為航空公司履行CORSIA義務的關鍵工具;早在2016年,各國政府就通過國際民航組織(ICAO)批准了該平臺。在調整基準以應對疫情所致的中斷後,CORSIA可有效確保航空業碳淨排放量低於2019年水平。這一點可通過購買高質量的碳補償和政府密切監控來實現。


ACE還將在CORSIA框架外,向希望進行自願抵消的航空公司開放,例如:已設定碳中和目標的航空公司和希望抵消國內碳使用額的航空公司。


捷藍航空執行長兼IATA理事會主席羅賓·海斯(Robin Hayes)表示「雖然航空業的短期工作重點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但現在也是以更可持續方式重建運營的良機,例如: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SAF)並制定明確戰略以減少航空二氧化碳淨排放量。航空碳交換將簡化和透明化經第三方認證的合法碳抵消,來幫助我們繼續踐行氣候承諾。」


此外,卡達航空公司也在11月宣布推出碳補償計劃,旅客在訂票時可自願選擇抵消與行程有關的碳排放。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在這方面的探索則顯得有些另闢蹊徑,他們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共同研發一款名為Flying-V的翼身融合驗證機已經完成首飛,這種V字外形的全新設計通過改善空氣動力學外形和其他諸多新設計可以減少20%燃油消耗,同時也在探索採用氫動力作為驅動的可能性。


但對於航空公司來說,目前為止最接近於實際應用的減排探索就是在可再生燃料方面尋找答案。11月底,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一架777貨機完全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執飛了一班法蘭克福-上海的貨運航班,這在商業航空領域尚屬首次。日本一些航空公司正在尋求利用捕獲的二氧化碳(C02)回收利用為可持續航空燃料的商業模式。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下稱美聯航)則宣布在碳捕捉技術和可持續航空燃料投資的幫助下,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美聯航表示將有能力每年永久封存100萬噸二氧化碳,或相當於4000萬棵樹的減碳能力。


中國不久前在聯合國大會上也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而中國航空運輸業同樣早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工作,比如可再生燃料的研發製造和應用。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裡也明確提出「建設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


在中國民用航空局11月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民航打贏藍天保衛戰總體目標即將順利完成。具體措施和成果包括APU替代設備三年累計節約航油40餘萬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30萬噸,減少各種大氣汙染物排放近4900噸,節約航油成本約12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支撐藍天保衛戰的實施項目超過100個,涉及投資約28億元,90%的項目預計在今年底投用。


相關焦點

  • 中國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減碳按下快進鍵
    減碳按下快進鍵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危機之一。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碳強度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市場機制建設、積極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艱苦卓絕努力,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 多家環保企業2019年業績逆市增長
    截至4月中旬,環保行業上市公司2019全年業績披露進入收官階段。2019年,在環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項目收益水平下降、行業估值大幅縮水的大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把握市場需求,積極探索新模式,年度業績實現逆市增長。
  • 吉林建工學生擺出二氧化碳分子式宣傳「減碳」
    張老師說,現在中心裡有600多個孩子,平常在課堂上,老師就經常用英語講有關環保的小故事,中心的教材、教輔用品,也都採用環保用品。張老師說,中心的所有老師準備特別開一堂課,教孩子們製作「地球燈籠」。班會課上就開始動手製作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小學部五年級班主任高老師說,她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環保課,主題就是製作「地球燈籠」。
  • 吉林建工學生擺出二氧化碳分子式 宣傳「減碳」
    吉林建工學生擺出二氧化碳分子式宣傳「減碳」   本報倡議的「地球燈籠」活動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響應,有老師打來電話表示,將組織孩子們「全員」參與。大學生們也行動起來,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倡導「低碳生活」。
  • 全球減碳成效不高,暖化2°C目標難如登天
    報告審查了2010年坎昆氣候會議各國承諾2020年要達到的減排目標,以及2015年巴黎協議訂下的2030年減排目標。在G20其中,加拿大、印尼、墨西哥、韓國、南非和美國表現不佳,很可能無法完成當初承諾的2020年減碳標準。
  • 帶動能源結構轉型是節能減排的關鍵抓手將貢獻70%的溫室氣體減排
    今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中國氣候路徑報告》,將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諾的減碳目標層層拆解,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減排路徑。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社會影響力專項中國區核心領導Thomas Palme表示:「對於中國來說,當下是引領世界加速全球減排行動的最好時機。在氣候變化上啟動更加積極的目標,有利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綠色經濟』也將對GDP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預計將於2050年貢獻超過2%的GDP。
  • 西部材料:關注核電及除塵減排政策對業績的提升
    產品主要應用於航空、化工、核電、火電等領域,業績及股價均受益於國家核電發展及節能減排、除塵脫硫等環保要求。2010-2012年EPS為0.18、0.25、0.32元。  鈦材:鈦錠冶煉產能2000+5000噸/年已建成,鈦材方面:管材1000噸/年,板材700噸/年,預計將建成1000噸/年,鈦棒在建產能預計將達到3000噸/年。
  • 減排二氧化碳,中國按下快進鍵!
    中國是全球第一個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在這個節點提出新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就是向世界明確表明,中國要走綠色復甦、綠色轉型的道路。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認為,國家減排新目標為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抓手。不能將達峰目標只看作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際上,這個目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個階段性目標緊密相連,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推動力。
  • 香港渠務署5年間減排逾1萬公噸二氧化碳
    香港渠務署5年間減排逾1萬公噸二氧化碳 面積約28公頃的廠區進行了大量「綠色」工程,行車路兩旁種上大量「綠色」植物,整潔的人行道也裝上多枝環保的「風光互補燈柱」。  廠內多座樓房的天台亦進行了綠化工程,種植綠色植物降低室溫,幷安裝大陽能電池板,產生再生能源。另外,沙田汙水處理廠進行二級汙水汙處理時,會產生生物氣體甲烷,廠方特別設置大型氣缸,儲存後利用雙燃料發電機,以及去年添置的電熱聯供發電機作發電。
  • 首都航空等多家航企發布航線客票退改政策
    針對疫情防控形勢的不斷變化,航空公司迅速做出反應。1月10日,中聯航、首都航空、祥鵬航空等多家航企發布航線客票退改政策。以中聯航為例,該公司表示,符合條件的國內客票,在2020年12月19日至航班計劃起飛前4小時提交變更,可免費改期一次;符合本疫情退改政策,已收取的退票費或改期費允許補退。
  • 如何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
    專家們建議,今後,應繼續加快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加大管網配套力度,進一步落實汙水處理收費政策,同時環保部門也應加強監管,保證已建成的汙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加大治理力度 2006年,全國共關閉取締近5000家造紙、釀造、製革、澱粉、製糖等重汙染企業,查處2.8萬家違法排汙企業。應繼續加大重汙染行業結構調整力度,「關小上大」的同時要注重汙染物總量控制。
  • 地球日 準「環保署長」建議學校1月吃素1天
    中國臺灣網4月22日消息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臺北市40多位高官今天共同出席市政會議,會上簽署了「減碳宣言」。「準環保署長」、臺北市環保局長沈世宏建議,未來島內各級學校也可以試辦1個月吃素1天,讓愛護地球的教育意義向下紮根,全民一起動員節能減碳。
  • 143家涉環保上市公司2019年業績大數據
    近日,中國水網對目前公布全年業績的143家(不完全統計)涉環保上市公司(囊括供水、汙水處理、垃圾焚燒、危廢處置、環衛等環保主業領域的投資運營、工程、技術裝備等方面的業績)年報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考慮到有些公司的業績中包含了與環保主業無關的收入,簡單用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排行進行展現不能準確說明實際情況
  • 世界地球日 臺準"環保署長"建議學校1月吃素1天
    中國臺灣網4月22日消息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臺北市40多位高官今天共同出席市政會議,會上簽署了「減碳宣言」。「準環保署長」、臺北市環保局長沈世宏建議,未來島內各級學校也可以試辦1個月吃素1天,讓愛護地球的教育意義向下紮根,全民一起動員節能減碳。
  • 北京9月初天氣條件不樂觀 或啟動更嚴減排措施
    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根據目前監測分析,27日以後大氣穩定性將會增強,擴散條件會比現在下降,9月2日至3日的空氣品質仍有一定的風險。記者了解到,一旦出現空氣汙染升級,本市及周邊地區將啟動更加嚴格的減排措施。  強力減排效果如何?
  • 中國植樹造林,減碳能力被低估
    中國新造樹林的減碳速度讓人驚訝據報導,這兩個地區的造林速度極快,其減碳能力也不容小覷。
  • 600多場業績電話會坦露企業心跡:比2008年更忐忑
    來源:新浪美股在這場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中,美國公司對資金的擔憂遠遠超過了2008年危機的時候,公司高管們準備好迎接經濟和市場方面的新困境。美聯儲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最新研究,利用機器閱讀程序查閱了上個月600多場業績電話會議,藉以呈現新冠疫情引起的後果。經濟學家Andrew Y. Chen和Jie Yang等人總結道,約42%的美國非金融上市公司在討論大幅削減投資,27%在討論削減派息,17%考慮動用信貸額度。
  •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五礦集團有下屬企業不僅不考核環保 反而對礦山...
    反饋意見稱,五礦集團存在重擴張、輕環保問題。五礦集團為進入稀土領域,明知贛縣紅金公司產能批建不符仍完成收購;放任贛縣紅金、定南大華等企業未批先建,在汙染治理不到位的情況下,多次向其下達超過環評批覆產能的生產任務指標。
  • 人民網評:把環保督察壓力切實傳導至「神經末梢」
    下沉工作階段,各督察組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採取暗查暗訪和蹲點調查等方式開展工作,讓壓力層層傳導,有效打通了國家環保政策落實過程中的「梗阻」,進一步壓實了各地各單位汙染防治和生態治理責任,促進環保督察工作早見效、見實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