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創論VS進化論
人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開始思考:「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最初,受限於觀測手段,以及科學技術,人們對自然了解的並不深入,在回答人類是從哪裡來時,人們通常會認為人類是由神創造出來的,這就是神創論。
雖然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但每個文明誕生之初,都信仰著一個神,比如:西方國家認為是上帝創造了萬物和人類;而我國認為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
但是,神創論有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按照神創論的說法,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從誕生之初就是這個樣子,未來也不會發生改變。
隨著人類挖掘出的生物化石越來越多,人們驚奇的發現,在現如今動物出現之前,就已經有大量動物在地球上生存了,而且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現在生物非常類似,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它們都滅絕了。
再者,地質學家們還發現,地球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現如今高山上,他們發現了遠古海洋生物生活的痕跡;在現如今的海洋中,他們也發現了陸生動物的腳印。
基於地球環境的改變,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動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外界的環境變化而變化。
由此,神創論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進化論成為了主流。
人類從哪裡來?
按照進化論的說法,人類是由類人猿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在三疊紀晚期時,羊膜動物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類群,一個是蜥形綱,其中的代表動物為恐龍;另一個是合弓綱,其中的代表動物就是哺乳動物。
雖然合弓綱在三疊紀晚期就已經出現,但在之後的過程中,一直是蜥形綱的恐龍佔據地球主要生態位,導致合弓綱的動物們大多體型偏小,且以夜行的方式生活在地下或者樹上。
直到65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發生,體型較大的動物幾乎都在這次大滅絕中滅絕了,其中影響最嚴重的就是恐龍,導致非鳥類恐龍全部滅絕,而鳥類恐龍的體型也在不斷減少。
由於哺乳動物體型較小,且大多生活在地下或者樹上,憑藉著對能量需求更小,哺乳動物率先從這次大滅絕中恢復了起來。
時間一晃來到了1000萬年前,當時的非洲大裂谷還沒有形成,非洲高原還沒有抬升,所以這裡溼潤多雨,呈現出熱帶雨林景觀,靈長類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
然而隨著非洲大裂谷的形成,導致非洲東部的靈長類無法與其他地區的靈長類進行生殖交流,因此逐漸形成生殖隔離。
再隨著非洲大陸的抬升,導致水汽難以翻越高原的阻隔,以至於這裡降雨越來越少,森林也逐漸褪去,使得生活在非洲東部的靈長類不得不下地行走。
在靈長類下地行走的途中,為了獲得更多能量,靈長類的飲食結構從原來的嫩葉、水果轉變成了塊莖、根莖、果實以及肉類。
由於飲食的轉變,人類的腸道也開始發生相應變化,腸道變得較短,這是因為肉類在體內發酵時間過長會導致自身中毒,所以食肉動物的腸道很短,而人類屬於雜食動物,腸道長度介於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之間。
腸道的變短,節約了大量能量。再加上同體積的肉類含有的能量更多,使得人類有了充足的能量用來發育身體器官,於是腦容量逐漸開始膨大了。
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人和猿並沒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但古人類學家為了研究方便,將人與猿的分界線定為腦容量超過750毫升的是人(也有其他說法),反之則是猿。
人科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就是能人,它的腦容量剛好超過了750毫升。
但是能人之後地球上又出現了很多人種,比如:匠人,直立人,海森堡人等。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屬於智人。
智人崛起
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有許多直立人隨著地球環境變化走出非洲,到達世界各地,成為當地特有的人種,比如:尼安德特人,北京猿人等。但是智人還在非洲動物演化著。
直到10萬年前,智人第一次走出非洲。這一次走出非洲非常不順利,沒走多遠就遇到了尼安德特人,由於武力值沒有尼安德特人強,所以智人還沒走多遠,就被尼人打趴了,沒留下任何後代。
大約在6.5萬年前,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這一次智人擁有了更為先進的武器和更加緊密的配合,一舉橫掃了當時地球上其他人種,包括尼安德特人,最終其他人種或是由於自然原因或是由於和人類競爭失敗,都滅絕了,地球上只留下了智人。
而這,就是人類演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