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裔在美國究竟是怎樣的魔鬼?

2020-12-05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李嘯天

在我們的「邑人電影院」線上分享會第8期,由Joker(西西弗斯)為大家講解《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內容很專業,講解很形象,深入淺出,讓大家漲了很多姿勢。大家一致認為他講的非常好!

(顯示器中低頭演講的就是Joker)

作為添頭,我中場休息時簡單補充了一點Joker沒有講的東西,即義大利裔在美國的發展狀況。今天,乾脆擴展成一篇文章,把這個話題說透一些。

義大利前情掃描

這就需要簡單了解下義大利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重心卻在義大利。羅馬是教廷所在地,也是整個歐洲政治文化中心。羅馬帝國,也是歐洲大陸上曾經最偉大的帝國。文藝復興也發生在義大利。

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義大利很長時期內都處於歐洲的頂端。至於羅馬帝國影響不到的北歐,就直接與野蠻劃等號,都是蠻荒之地,居民都被蔑稱為海盜。

但是,風水輪流轉,自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西海岸通過對外掠奪迅速發展了起來,相對的,義大利就沉寂了下來。當歐洲中心從荷蘭到西班牙再到英格蘭來迴轉換,新貴們此起彼伏,義大利都只能做一個安靜的背景帝。

尤其近代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戰時的義大利更是變成了一個跳梁小丑一樣的角色,投降梗甚至被玩壞。儘管目前的義大利依舊是G7成員,是歐盟的重要成員,但總體影響力其實已經退居次席,在歐洲的地位遠遜於德、法。

就說現在的義大利,也是一個南北差異巨大的國家。儘管義大利的主體都在亞平寧半島上,但義大利的經濟繁華之地,卻是北部大陸的部分,尤其是米蘭、都靈、熱那亞一代,其次才是位於半島中北部的羅馬一代,而半島的南部,尤其是西西里島,則是偏遠、落後地區。

就像中國的漢族也存在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的差別,義大利國家不大,差別卻更大,北方人除了威尼斯人稱得上是較為純正的「羅馬帝國後裔」外,其他城市多混入了倫巴第人、提洛爾人等日耳曼血統,而南方長期被東羅馬帝國和教宗統治,即使經歷了十一世紀的諾曼徵服,也保持了作為拉丁民族的獨立性,故有訛言稱「羅馬帝國的後代大多數都是黑手黨(黑手黨多來自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

人文地理上,繼續拿中國做對比,羅馬類似於北京,是首都兼政治文化中心。而米蘭則是上海,加上都靈與熱那亞,就像是杭州、寧波,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經濟實力超強的長三角地區。而義大利南部則類似於中國的西部,貧窮、不發達。

所以,導演託納多雷的「時光三部曲」以西西里島為核心展開,格外有意義。《天堂電影院》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直接講述導演記憶中的西西里島,《1900》講的則是導演遠離故鄉後無根感,內心深處依舊是對西西里的懷念。這個三部曲以落後地區為核心展開,類似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以中西部的山西為原點展開,在影史上都有特別的意義。

義大利人的「闖關東」

至於義大利後裔在美國的地位,也可以拿中國的例子來說下。山東人闖關東,是大家都熟知的大事件。相對來說,在中國地圖上,山東的膠東半島與東北的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從煙臺到大連,海陸並不遠。山東人闖關東,最初就是從海上開始的,從煙臺下的蓬萊乘船至大連旅順一帶登陸,然後下船往北一路漫延。

所謂「闖關東」,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後世的說法,畢竟,走海路的話,從煙臺到大連,是不需要繞道山海關的,所謂的「闖關東」最初的說法是「去東北」。由煙臺一帶的登州、萊州人首先發起,抵達遼東半島,並定居下來。這就造成了,大連與煙臺一帶的口音與生活習性非常接近。以至於,現在很多大連人都不太承認自己是「東北人」,就是「大連人」,將大連與整個東北割裂開來。事實也如此,大連人裡膠東裔比較多,他們又不好說自己是山東人,就只說自己就是大連人。

當遼東半島被膠東半島的闖東北的山東人佔據之後,第二批抵達東北的山東人,就成了淄博、泰安、濟南一代的山東中部地區的山東人,因為遼東半島已經被先來者佔據,於是只能繼續往北,於是就佔據了現在的吉林一代。再往後,第三代山東人闖關東,就成了山東西部濟寧、聊城、菏澤地區的人,他們到達東北後只能進一步往北,於是成了黑龍江一帶的山東後裔。有些深入更遠的,甚至到了海參崴,以及伯力(又名哈巴羅夫斯克)、廟街(又名尼古拉耶夫斯克)一帶,成為「跑崴子」的主力,不過這些人後來又被俄羅斯給清除了,驅趕或者殺害,不提。

山東的東中西,大致對應了東北的南中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相對來說,義大利人移民北美的情況,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歐洲人首先抵達北美的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們,乘著「五月花號」抵達了美國東部的麻薩諸塞州,就此開始了源源不斷的移民潮。這些歐裔白人來自歐洲各國,起初以英格蘭人最多,但德意志人和愛爾蘭人後來居上,數量超越了英國人。

義大利人移民北美是很晚的事。比較有意思的是,義大利北部地區相對富裕的人移民美洲時,往往選擇南美。因為北美的好地盤已經被先來者佔據了,他們只能去更廣闊的南美去尋找機會,那裡更適合去拓荒。而義大利南部地區的窮人們移民,則首選北美。因為他們窮,去南美也沒有機會,而到北美,先來的歐洲白人們已經打下了基業,正需要產業工人。也就是說,義大利北部富人不想打工,於是選擇南美,南部窮人只能打工,於是就多去北美。

目前,在美國有1800萬義大利裔(佔美國總人口6%),在南美的巴西有2500萬義大利裔(佔巴西總人口15%),在阿根廷有2500萬義大利裔(佔阿根廷總人口62.5%)。這三個國家的義大利裔的人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義大利本土。更有趣的是,來到美國的北部義大利人本來就少,來到的又都選擇去中西部開疆拓土發展農業,種植橄欖和葡萄,成為了富裕的農場主。而南部義大利人則聚集在東部沿海城市,當產業工人,建立起了義大利社區,依舊處於社會的底層。

美國的義大利裔主要還是南部的那不勒斯、巴裡、卡拉布裡亞的農民和西西里島的窮人為主。這些人基本沒受過什么正規的教育,除了從事農業和體力工作外別無所長。好的一面是,他們的生活傳統中,家庭觀念強,男主外女主內,大都更老實本分,不喜歡打架,力求安穩。在本國已經被戰亂弄怕,當然不願意再一次過同樣的日子,要不然還移民幹啥?因為窮,來自底層,這些義大利移民也就不太重視文化教育,文盲率高,就學的學生在學校裡也屬於墊底的群體。

而且,作為南歐人,義大利人的血統也偏向於拉丁譜系,身材矮小,與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體態與相貌上存在一些天然的差異,膚色稍深,黑眼睛,頭髮偏黑,而早期抵達的歐洲人多屬於盎格魯薩克森血統,身材更高大,皮膚白皙,眼睛偏藍,頭髮顏色也較淺。這種明顯的種族差異,也為義大利裔帶來了額外的歧視。

(作為正宗義大利裔,阿爾帕西諾與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都不算高)

還有,義大利移民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群居。在美國,不僅華人喜歡群居,有很多唐人街,義大利後裔也有很多的「小義大利城」。所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產業工人、喜歡群居、底層屬性、受教育程度低,這就難免讓人產生很不好的印象,無論如何跟高大上扯不上關係。

更何況,西西里島原本就是義大利「黑手黨」的大本營,在眾多義大利移民中,也夾雜了部分黑手黨人。這就更加加深了其他美國人對義大利裔的印象。就像河南人總是被歧視一樣,其實也是河南人口眾多,進城務工又多集中於廢品回收、餐飲等領域,加上少部分河南人因貧作惡,很容易以此帶壞整體河南人的印象。

地域黑,是一種嚴重的偏見,老實可靠的義大利裔,在美國經濟起飛階段,作為產業工人,付出了很多,結果卻被汙名化為了粗魯暴力的黑手黨徒。

義大利裔在美國受到的歧視

美國的歧視,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那麼簡單,而是會付出實際行動。先期抵達美國的歐洲白人多信奉新教,而義大利移民則主要信奉天主教,宗教衝突隨之而來,也加深了早期白人對義大利裔的歧視與不信任。他們採取了多種手段排擠甚至攻擊義大利移民,包括但不限於限制義大利移民考取公職、搶劫義大利移民的店鋪、對義大利移民動用私刑等。對這些暴行,那些盎格魯薩克森血統的官員往往無動於衷,甚至公開聲稱:「義大利佬比黑鬼還垃圾,他們更加骯髒、奸詐、無法無天。」

在庫布裡克經典反戰電影《全金屬外殼》中,軍營裡的那句「我這裡沒有種族歧視,我不鄙視黑鬼、猶太、義大利和墨西哥人」,的的確確道出來義大利裔的尷尬處境:一方面,作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義大利人無比自豪和驕傲,但是另一方面,作為被時代所漸漸「拋棄」的去中心化國家,義大利往日的榮光在今日再難尋覓。

歷史上,基於諸多針對義大利裔的歧視,美國第30任美國總統柯立芝,甚至針對義大利裔,還主導了美國歷史上又一臭名昭著的反移民法案,即「1924法案」的制定。

相較於在中國人心中「赫赫有名」的「排華法案」(「1882年移民法案」),「1924年移民法案」的「威名」沒有那麼「顯赫」,但這項法案造成的結果卻一點也不比排華法案低——通過對來自南歐、東歐的移民施加極其苛刻的移民條件(但相同的條件並不針對西歐、北歐國家),1924年後,「來自義大利的移民減少了90%。」

是以,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裡,就有一個經典的設置,就是片中的黑人音樂家唐·雪利博士希望為他開車的義大利裔司機託尼能夠改下他的姓氏「維利朗加」(「Vallelonga」)。這一要求,被託尼義正言辭地拒絕了。結果,後面就有了一個場景,當男主義大利裔白人司機託尼在南方州被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攔下時,白人警察戲謔:「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會給他開車了,你特麼自己就是半個黑人。」

是的,「半個黑人」是相當長的時間裡,美國盎格魯薩克森血統的白人對義大利裔的蔑稱,也是美國「反義大利主義」(Anti-Italianism或Italophobia)的一個縮影。

《教父》作為神級的作品,其實也折射出義大利裔在美國人心目中紅的形象,我們都把這部片當家族電影來看,但無論如何他們是一個「黑手黨」家族。而黑手黨向來臭名昭著,並不是一部電影就能洗白的。在諸多好萊塢影片中,都有黑手黨的身影,像《好傢夥》《美國往事》《紐約黑幫》《忠奸人》《疤面煞星》《賭城風雲》《愛爾蘭人》等等。

包括上面提到的《綠皮書》,更是難得地將普通義大利裔被警方當成「半個黑人」,赤裸裸地將群族歧視展現了出來,而不限於黑手黨這樣的黑幫組織。大家看這部片,更多的注意黑人受歧視的情況,還有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忽略了義大利裔本身就是備受歧視的群體。

不過,好在義大利裔最終還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現在的美國,義大利裔受歧視的狀況已經很少了。改變這一狀況的,居然是電影!

義大利裔是如何扭轉自身形象的

正如《綠皮書》中黑人博士所言,「拳頭不能為你帶來未來,尊嚴可以。」義大利裔美國人最終「翻身」贏取尊嚴,並徹底融入美國社會,靠的當然不是黑手黨們的拳頭和衝鋒鎗,而是義大利人自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近現代從未衰退過的傳統技能——文藝。

第一位為義大利人敲開了奧斯卡的大門的,是老牌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他憑藉《一夜風流》(1935年第7屆)、《迪茲先生進城》(1937年第9屆)、《浮生若夢》(1939年第11屆)三部傳奇佳片,獲得了三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僅次於獲得四次的約翰·福特。

(大導演弗蘭克·卡普拉)

當然,僅靠卡普拉一人,並不足以改變義大利人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卡普拉在自己的影片中,也從來不使用義大利裔做主要演員。

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心目中,金髮碧眼白膚才是標準的美人,男性則要高大威猛,這些與身材矮小的義大利裔都沒有關係。因此,義大利裔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中幾乎只能扮演滑稽的丑角,早期好萊塢知名的義大利裔影星,包括盧·科斯特羅(「兩傻」系列主演「盧」)、艾爾·米納洛、傑裡·科羅納、塞薩爾·羅梅羅(劇版《蝙蝠俠》「小丑」)等,幾乎全部以出演喜劇而聞名(正如鮑裡斯·卡爾洛夫、貝拉·盧戈西等東歐移民只能「扮鬼」一樣)。

(塞薩爾·羅梅羅版小丑)

而少有的堅持出演正劇的唐·阿米契雖然出演了包括《天堂可以等待》、《芝加哥大火記》、《午夜》等一系列佳片,卻始終與奧斯卡無緣——直到他77歲才獲得第一次奧斯卡提名(1986年憑《繭》獲奧斯卡最佳男配)。

(唐·阿米契獲獎照)

不少義大利人甚至不得不為了獲得演藝機會而改名(如四十年代著名影星、「酷王」迪恩·馬丁,其真名實際上是「迪諾·保羅·克羅塞蒂」)。

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義大利裔才逐漸在好萊塢得到認可,在1956年第2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義大利裔歐內斯特·伯格寧憑藉《君子好逑》加冕為影帝,這是史上第一位義大利裔奧斯卡影帝。不久後的1963年,安妮·班克羅夫特(本名安娜·瑪麗亞·路易斯·伊塔裡亞諾)憑藉《海倫·凱勒》加冕為第一位義大利裔奧斯卡影后。

(歐內斯特·伯格寧與安妮·班克羅夫特)

義大利裔全的得到認可,則是下一個20年,直到七八十年代,才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期,被鄙視的狀態才算徹底洗掉。而數據統計也顯示,義大利電影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歷史的最大贏家。

細數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幾乎沒有一部能離開義大利人,從彪炳史冊的《教父》系列、《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獵鹿人》,再到對電影史影響深遠的《油脂》,亦或是成為了時代流行符號的《洛奇》、《第一滴血》……無不如此。這種「義大利潮」甚至綿延至今,仍然強勢不已。

人才方面,導演界出現了「義大利三傑」,即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及麥可·西米諾。弗朗西斯·科波拉憑藉《教父》系列和《巴頓將軍》五獲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馬丁·斯科塞斯則憑藉《計程車司機》、《下班後》、《無間道風雲》等相繼斬獲奧斯卡、金棕櫚、威尼斯銀獅,麥可·西米諾則憑藉《獵鹿人》收穫兩個奧斯卡小金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本片還收穫了最佳男配、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等三項大獎)。還有,怪才導演昆汀·塔倫迪諾也是不折不扣的義大利裔,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演員方面,義大利裔演員最知名的莫過於兩位堪稱「史上最偉大演員」的「老教父」,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緊隨其後的當然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一哥「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此外,動作巨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約翰·特拉沃爾塔,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凱奇實際上是科波拉家族的一員),知名笑星史蒂夫·卡萊爾,以及「綠巨人」馬克·魯法洛、魯妮·瑪拉/凱特·瑪拉姐妹、「梅嬸」梅麗莎·託梅、斯坦利·圖奇、伊莎貝拉·羅塞裡尼、克裡斯蒂娜·裡奇等知名演員,都是義大利裔。

樂壇上,知名的義大利裔歌手的數量雖不如演員那麼多,但無論是「40後」的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史蒂芬·泰勒(本名史蒂芬·塔拉裡科),「50後」的麥當娜(本名麥當娜·西科妮),「60後」的邦·喬維,「80後」的LADY GAGA(本名史蒂芬妮·傑爾馬諾塔),「90」後的愛莉安娜·格蘭德,在藝術成就和人氣上比之演員們,都不遑多讓。

還有一些美國藝人雖然沒有義大利姓氏,但其從母親、祖母那裡繼承了部分義大利血統,例如《鋼鐵俠》導演喬恩·費儒,「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火箭浣熊」布拉德利·庫珀,「美國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頓,奧斯卡影帝穆雷·亞伯拉罕,奧斯卡影后蘇珊·薩蘭登,歌手喬納斯兄弟、賽琳娜·戈麥斯、艾麗西亞·凱斯等,都有八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的義大利血統。

在文藝領域裡的突出表現,使得義大利裔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快速得到了扭轉。而且,在二戰時,有超過55萬的義大利裔在美軍中服役,並且對戰爭貢獻極大。儘管義大利裔只佔美國總人口的4%,但在戰時的傷亡人數卻佔到美軍傷亡人數的10%。這也為戰後義大利移民融入美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加上六十年代美國平權運動的高漲,都使得義大利裔的第三代逐漸擺脫了「底層人」的身份,獲得了較為公平的社會地位。

好了,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供大家參考,了解一下義大利裔在美國的遭遇,以及他們是如何融入美國的。

參考資料:

《綠皮書才不是人在囧途,而是真正的飛馳人生》

《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選擇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義大利人在紐約:19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為什麼美國人會說義大利裔是「半個黑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阿根廷是西班牙語國家,為什麼60%的人口卻是義大利裔?
    阿根廷的義大利裔作者|雄鷹責編|Thomas15世紀末,哥倫布的船隊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到達美洲,此後西班牙和葡萄牙迫不及待地前往新大陸搶佔殖民地。據統計,阿根廷4400萬人口中,有近3000萬有義大利血統,佔阿根廷總人口的大約60%多,是該國的第一大族裔。在阿根廷這個西班牙語國家,為什麼第一大族裔是義大利裔?一、躲避戰亂而來15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將美洲大部分地區佔據。為方便管理,西班牙將美洲先後劃分為新西班牙(1535年)、秘魯(1542年)、新格拉納達(1718年)和拉普拉塔(1776年)四大總督轄區。
  • 印度裔美國人,為什麼比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都混得好?
    印度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二大外來族群,也是增長最快速的族群之一:他們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約150%。他們也比其他族群更富裕、教育程度更高,並且所得中位數幾乎是美國平均水準的兩倍(2015年估計值為10萬美元)。菲律賓裔排第2,這個是很多人難以想明白的,日本裔第3,華裔第4,越南裔第5。
  • 要命的種族差異 美國拉美裔與非裔新冠死亡率遠高於其他族裔
    央視網消息:當地時間8號,美國紐約市公布了新冠疫情的初步統計數據。數據顯示,非洲裔和拉美裔居民因新冠病毒死亡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族裔。對此,美國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表示,這次疫情暴露了美國不同族裔居民長期存在的健康醫療差距。
  • 印度裔在美國收入最高,華裔差在哪裡?
    01美國收入最高的族裔美國移民局曾對美國印度裔的IPC報告總結道:美國的印度裔正在實現他們的美國夢,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已經成為最有活力、高收入、專業、融入主流社會的族群之一。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從1960年代開始,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到達這個高度。
  • 【不解之迷】義大利波隆那神秘石板-暗藏著召喚魔鬼施咒的秘密
    義大利波隆那博物館神秘石板可能暗藏著召喚魔鬼施咒的驚人秘密
  • 一個特別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
    儘管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現場慶祝活動受疫情所限,但隨著汙名化與騷擾事件的持續增加,亞裔精英和社區正努力通過線上會議、社交媒體宣傳、募款、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建立起新一輪「統一戰線」,以「強化泛族裔認同」為底色,揭露並譴責各類種族主義劣行。王聰悅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對亞太裔美國人而言可謂心中五味雜陳。
  • 瘋狂的美國人:19世紀迷信靈修,二戰期間又大肆逮捕德裔美國人
    1905年,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各個州和市都有權以法律名義要求公民接種針對天花及其他流行病的疫苗。也就是說,《憲法》賦予了美國人相信、支持任何事物的權利,但這並不代表「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刻、任何情況下,都擁有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政府確立了國家食品與健康法規,建立了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成立了。
  • 首位印度裔美國太空人卡爾帕娜·喬拉
    卡爾帕娜·喬拉(照片:美聯社)卡爾帕娜·喬拉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印度裔美國人,也是為數不多的女性太空人之一。
  • 擅做美國人的印度裔正盛,華裔還能走出窘境嗎?-虎嗅網
    有著印裔血統的Kamala Harris,剛被選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Joe Biden的競選搭檔,她有可能成為史上第一位印裔美國副總統,這是印裔美國人值得慶祝和驕傲的歷史性時刻印度人自己是怎樣看待他們的成功呢?印裔政治明星,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Nikki Haley對媒體是這麼說的:印度人在美國非常成功,是因為我們更擅長做美國人。
  • 《大師和瑪格麗特》裡的魔鬼,到底是個什麼鬼?
    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用一切手段探討了一個「人的存在」問題,藉助基督教題材的改寫和愛情故事的講述,作家嘗試回答一個宗教哲學問題,即「上帝是否存在和怎樣存在」,從而尋找人類的精神支柱。小說共有32章,兩條主要的敘事線索分布其中。
  • 康託爾辭職 美國會再無猶太裔共和黨人
    人民網6月12日訊 據以色列媒體《耶路撒冷郵報》11日報導,美國眾議院第二位權威人士、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康託爾10日在維吉尼亞州共和黨初選中意外落敗,隨後康託爾宣布將辭去多數黨領袖一職,引發美國政壇強震。與此同時,康託爾離開美國國會後,美國共和黨在美國國會將失去唯一一名猶太裔共和黨人。
  • 美國堪薩斯城一非洲裔孕婦遭警察粗暴對待
    今年5月25日,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在全美範圍內引發了一系列反對警察暴力執法、反對系統性種族歧視的抗議示威活動,至今仍未平息。然而四個多月來,在全美多地,警察暴力對待非洲裔的案件依然是接連不斷。  上周,在密蘇裡州西部的堪薩斯城,一名身懷六甲的非洲裔女子遭到警方粗暴對待。
  • 百慕達魔鬼三角之謎:是可燃冰的錯?
    &nbsp&nbsp&nbsp&nbsp到目前為止,對「百慕達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在魔鬼三角」。
  • #非裔美國人的創新# 血庫之父:查爾斯·理察·德魯博士
    #非裔美國人的創新# 血庫之父:查爾斯·理察·德魯博士#非裔美國人的創新# 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大熔爐
  • 在美國,憑啥義大利人就不如愛爾蘭人吃香
    義大利裔珍視家庭就像愛爾蘭裔通常指凱爾特-愛爾蘭人,而非蘇格蘭-愛爾蘭人,嚴格地講,美國人口中的義大利裔主要指來自南部義大利的移民後裔。在19世紀晚期南意移民大規模進入之前,美國的義大利裔人數不足3萬,多為北意自治城市的航海家、銀行業者、工匠,含金量頗高,而南意移民基本都是農民或農業工人。他們到來後,原本社會形象還算體面的義大利裔,一下成了「注水肉」。
  • 曾被誘騙接受醫學實驗 「罪惡研究」使美國非裔牴觸新冠疫苗
    非裔美國人對疫苗的牴觸,不僅來源於對疫苗安全性的考量,還與美國醫療衛生史上的種族歧視案例有關。至今,許多非裔美國人仍在為美國醫療體系內的種族歧視問題所傷害,平權道路在疫情期間可謂「難上加難」 。△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非裔美國人中,願意接種疫苗的人甚至不到一半「黑暗歷史」令非裔美國人難以信任醫療衛生系統 1932至1972年間,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曾在阿拉巴馬州塔斯基吉開展一項實驗,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疾病(梅毒)的自然過程」。該實驗跟蹤了塔斯基吉市600名低收入非裔美國人,其中399人患有梅毒。
  • 美國魔鬼塔:傳說中的外星人基地
    雖然說這些說法還沒有得到任何有力證據的證實,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相信,外星人確切的存在,並且由相當數量的地球基地存在,比如美國的魔鬼塔。美國的魔鬼塔其實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位於美國西部的懷俄明州,臨貝爾富什河附近的丘陵上,是一個巨大的圓柱體巖石。根據研究,魔鬼塔其實是一個火山遺留下來的產物,但是為何會有傳說將魔鬼塔稱為外星人基地呢?
  • 美國「魔鬼的螺絲」,歷經百年終被科學家解開神秘起源
    在1891年的美國,中西部的內布拉斯加州哈裡森鎮裡一位牧場主正在自己的牧場裡開墾。當他清理牧場邊一塊巖石的時候,卻從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垂直於地面,呈現螺旋狀的硬化巖石狀物體。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歐文也未能解釋這樣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並且在發現這個東西的附近挖掘出越來越多相同的螺旋石狀物體。
  • 魔鬼三角洲!全球未解之謎!它究竟有多大的魔力?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嘮一嘮——魔鬼三角海域,或者換一個更加通俗一點的,我們都稱其為——百慕達、魔鬼三角。接下來,小編將會帶領大家了解一下它的歷史,以及它的自然環境,包括大家最關心的有關於百慕達的傳說。接下來請大家目不轉睛,跟小編一起感受一下「魔鬼三角」的魅力。首先咱們來了解一下它的所處地,地處於北美佛羅裡達半島的東南部。
  • 哈佛大學非洲和非洲裔美國人研究成立五十周年側記
    2月28至29日,哈佛大學非洲和非洲裔美國人研究系和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哈佛大學非洲和非洲裔美國人研究五十年的大型學術研討會。羅楠也從現場給我們帶來了最新的研究動態,以下是研討會側記的全文:今年是哈佛大學非洲和非洲裔美國人研究(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簡稱AAAS)成立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