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現場慶祝活動受疫情所限,但隨著汙名化與騷擾事件的持續增加,亞裔精英和社區正努力通過線上會議、社交媒體宣傳、募款、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建立起新一輪「統一戰線」,以「強化泛族裔認同」為底色,揭露並譴責各類種族主義劣行。
王聰悅
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對亞太裔美國人而言可謂心中五味雜陳。
一方面,4月29日川普發布例行總統公告,宣稱「在我國歷史進程中,從工商、政治到文化藝術等領域,亞太裔美國人一貫做出重大貢獻……紀念他們為我們的文化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向他們為增強我國實力通過各種途徑繼續做出的貢獻致敬。」
另一方面,3月以來肆虐全美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根植於美國社會肌理中的種族主義痼疾再度凸顯。無論是某些政客處心積慮的「病毒地圖炮」,還是坊間一些人將亞裔視同病毒傳播者,刺耳謾罵乃至暴力相向,無論是遭遇「寒冬」的亞裔商圈,還是高於其他族裔的失業金申請率,均令美國亞裔群體壓力山大。
「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源自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當時是將每年5月的前10天定為亞太裔美國人文化周,這個日期是根據第一批日本移民到達美國的時間,和由很多中國人建造的美國加州鐵路完工的日子來確定的。1992年,美國國會決定把慶祝活動延長到整個5月。
儘管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現場慶祝活動受疫情所限,但隨著汙名化與騷擾事件的持續增加,亞裔精英和社區正努力通過線上會議、社交媒體宣傳、募款、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建立起新一輪「統一戰線」,以「強化泛族裔認同」為底色,揭露並譴責各類種族主義劣行。
疫情引發歧視痼疾
在美亞裔可能或多或少有過由族裔身份帶來的不快經歷,疫情大流行進一步惡化了部分亞裔人士的生存處境。
據亞裔美國人公平推進組織估算,截至5月13日,美國各地針對亞裔的歧視事件超過2000起。益普索集團的調查顯示,32%的美國人曾目睹亞裔因疫情受辱;若僅將亞裔作為調查對象,則該比例高達60%。
除直接構成傷害的言行外,亞裔美國人還要直面多重就業歧視。亞裔群體在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貧困率方面本就呈嚴重兩極分化,眼下,從事保潔、餐飲、物流等低收入服務業的勞動者,更是不得不在醫療保險、病假工資及防護措施不足的條件下工作,並承擔遠高於其他族裔的失業風險。
以疫情「震中」紐約州為例,自2月起,其人權局收到的248起仇恨事件報告中,四成以上目標為亞裔,2~4月間反歧視亞裔投訴量比2019年大增92%,這些數字無疑揭示出偏見的加深和矛盾的升級。
與此同時,4月以來紐約州申請失業金的亞裔人數逼近20萬,比去年同期飆升約5500%,且為紐約州總人口失業率增幅(1500%)的三倍有餘,此情此景令向來以「低失業率」聞名的亞裔措手不及。更糟糕的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亞裔醫護人員亦未能倖免,一些人的惡言惡語、拒絕接受治療等「歧視症候群」給常規救治製造了不小的障礙。
這種排亞氛圍與媒體「帶節奏」和政客「漁利」大有關係。雖然美國亞裔群體內部異質性很高,但美國一些主流媒體慣於給出泛化且有傾向性的報導,把該群體同受欺侮、暴力、自殺、違法、無助、生存艱難、老無所依等問題相關聯,刻畫出一種逆來順受、缺乏擔當、任勞任怨的刻板印象。加之一些政客有意充當「仇外心理投機商」,把疫情作為外交籌碼和競選變量加以操縱,某種程度上反向印證了既有偏見,亦為種種歧視行徑完成了道德鬆綁。
同時,「甩鍋」移民還被認為是一種歷史循環,反映了美國社會公共衛生治理的制度性缺陷。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人類學家莫妮卡·肖赫-什帕尼亞指出:「美國歷史上,『外來者』總被視為傳染病的罪魁禍首。」18世紀的黃熱病「甩鍋」黑人,19世紀的霍亂怪罪愛爾蘭裔,20世紀把愛滋病與海地人掛鈎,2009年的甲型流感被推給拉丁裔。在一個以公民參與為紐帶的多族裔移民社會,主體族裔對所謂「外來者」的不信任,往往表現為將其排斥於公民體系之外,而防止疾病傳染是隔離、排斥特定種族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再加上無論是醫療保險、勞動保障,還是颶風災難、阿片類藥物危機,公共衛生領域的不平等在美國並不鮮見。疫情之下,捕風捉影施壓亞裔,與上述歷史慣性及制度轍痕不無關聯。
泛族裔認同
美國亞裔提倡共有文化和認同的時間點,遠遠晚於各族裔首次以移民身份踏上這片大陸的時間。20世紀60年代的亞裔美國人運動,既是其確立「泛族性」的開端,也是其憑藉「族群凝聚力」爭取平等權益和抵制歧視行為的有益嘗試。儘管至今已過一個甲子,但2020年美國出現的排亞聲音,再次把「族裔特性」「泛族性」「美國特性」三者間的平衡與抉擇,擺在了美國亞裔面前。
針對「疫情歧視」,亞裔群體內產生了三種基於集體記憶的反饋:
主流聲音主張「求『泛族性』之同,存『族裔特性』之異」。這種觀點認為,無論華裔、韓國裔、日本裔、印度裔、菲律賓裔還是越南裔,都應該反抗「永遠的外國人」「不公平的競爭者」「模範少數族裔」等浸淫著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主義基因的「標籤」,憑藉事件網絡上報、聯合抗議、高調發聲、群體內互助、共同維權等達到協調行動、共克時艱的目標。
據此,繼續挖掘泛族裔認同的內聚力,不但有助於亞裔獲得更廣泛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更能在當前分裂的美國社會塑造新融合的典範。
另有一種看法,以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亞裔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楊安澤為代表,傾向於突出「美國特性」的同化作用。他們認為亞裔在疫情中成為一些人攻擊目標的根源是「排異」,相應的解決途徑則是「再美國化」,主張避免直接對抗,轉而通過展示愛國主義、熱心社區公益、身著國旗色衣服等「美國人的一面」來獲取認同、化解偏見。
此提法引發不少亞裔美國人的不滿,他們認為委曲求全和邯鄲學步並非平等之道,暫時的曲意逢迎或許會換來片刻安寧,但對於美國社會存在的有系統性特徵的種族主義而言,任何少數族裔的「表面順從」,可能只會導致壓迫者注意力的暫時轉移。
還有一種看法選擇走折中路線,採取「一碼歸一碼」的態度,認為用「美國特性」碾壓「族裔特性」不可原諒,但同時認為對類似問題的處理方式,以川普為代表的美國政府值得信賴。此觀點的支持者多為移民美國歷史較短的東南亞裔難民。
疫情中亞裔面對歧視的不同態度,充分印證了該群體內部的複雜多元。而主流立場對夯實泛族裔認同的冷靜思考,也折射出亞裔美國人憑藉相近的東方哲學和文化擰成一股繩,聯手對抗種族主義不公的巨大能量。
聯手共克「疫情歧視」
自美國疫情失控以來,亞裔美國人採取了各種方式向種族主義行徑堅決說「不」,基本遵循三條路徑:
其一,正視和弘揚美國亞裔史。諸多從事相關歷史研究的亞裔學者通過媒體採訪、線上研討會、主題發言等方式,回顧亞裔赴美史,講述該群體為美國發展做出的貢獻,以及他們從被歧視甚至是被暴力限制移民,到在一些領域取得成功的艱辛歷程。
這些行動有助於使亞裔移民美國擺脫單向度的所謂「推拉理論」(該理論認為,移民行為是母國因災害、戰亂、貧窮等原因產生推出力,目的國憑藉新生活對移民產生拉入力的雙重作用的結果),還原他們作為美國歷史參與者、創造者、見證者的豐滿形象,從而有力反擊所謂的「他者」「外鄉人」等描述。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小施萊辛格所言,「當一個族群否定了自己的歷史時,它將無法應對自己的當下和未來。」
其二,亞裔社群、各類組織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分布在美國各地的泛亞裔組織在疫情期間為仇恨亞裔行徑的舉報、備案開闢通道。如由亞太政策與規劃委員會、華人權益促進會和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系共同成立的「停止仇恨亞裔」網站,提供英語、簡體和繁體中文、日語、韓語、泰語、越南語、柬埔寨語、北印度語、菲律賓語和幾種南亞語言在內的多語種網絡通報平臺,且定期公布仇恨事件數字和特點分析。
一些團體公開表明反種族主義立場。如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在紐約布碌侖八大道舉行記者會,強烈譴責歧視攻擊亞裔群體的行為。美國亞裔團結聯盟舉辦「亞太裔共同對抗新冠病毒期間種族歧視視頻會議」,總結、分析當前局勢,並為繼續打擊仇恨犯罪提供計劃、建議和方案。
還有一些社區自發成立了志願巡邏隊。如在紐約皇后區森林小丘地區,當地華人組成了志願者巡邏隊,從3月底開始實行一周一次開車巡邏,儘可能規避潛在傷害。波士頓韋斯頓鎮華人公益組織WeStar、麻薩諸塞州阿克頓鎮華人協會等組織為當地社區捐款、聯繫醫療物資,尋求與其他族裔一道推動社會改變。
其三,各界亞裔精英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在政治領域,部分亞裔官員呼籲高度關注「疫情歧視」問題。曾幾何時,亞裔被稱為美國政壇「隱形人」,但近20年來,他們開始在聯邦、州和地方各級政府中擔任要職,就社會和公共政策議題發聲。
此次疫情中,美東第一位亞裔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向眾議院遞交提案,呼籲各地官員對歧視攻擊行為進行譴責、調查,甚至因情況定罪,獲得140位眾議員支持和聯署。此後,她還在國會提出立法建議,目的是加強聯邦政府對新冠肺炎仇恨犯罪的監督,並要求聯邦司法部定期向國會匯報相關事件進展。
一些亞裔聚居的州和地方同樣推出了反制舉措。如加州的爾灣市、奧蘭治縣、聖克拉拉縣等均通過了聲援亞裔、譴責排外、反對種族主義的決議。
公共衛生領域也有大批亞裔專業人士活躍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全美大約18%的醫生和10%的護理人員是亞裔。亞裔科學家也在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裡貢獻智慧。
這些活動無形中促進了亞裔群體的內在了解,增強了他們的社會活動範疇和影響力,在疫情中塑造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情感,這些均成為構建新一輪泛族裔認同的基石。
亞裔視角下的美國「社會病」
2020年,本應是美國亞裔群體的「高光時刻」。2018年中期選舉中,有32名亞裔候選人競選國會議員,是2012年的兩倍,且亞裔在16個州競選州議會職位,而2014年僅8州有亞裔參選。此外還出現「楊安澤效應」、亞裔選票分量加重等現象。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一切。
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中的歧視,是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病態」的集中體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歷從「鍍金時代」到「進步時代」的轉型,前者的特點為雖然經濟大發展,但貧富差距拉大、道德失矩、政治腐敗、種族歧視等困境同時出現,後者表現為對前者在道德和文化上的修正。
如今,美國的仇恨犯罪率連年攀升,已達到16年來的峰值。階層分化、種族歧視、身份迷思、認同缺失等均顯示,美國的「新鍍金時代」已經到來,而「新進步時代」尚未出現。
歧視亞裔,是美國國內多重矛盾白熱化、社會寬容度減弱的縮影。而亞裔美國人今天的遭遇,不過是美國人普遍遭遇的一隅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