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劉永,大家除了知道他是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外還有沒有更深入的了解呢?他稱自己為「白衣卿相」,你知道其中的原委嗎?小編今天翻閱書籍整理出以下內容,我們一起來學習。
柳永字卿,崇安人,是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這本來並不符合他的初衷。他的初衷與當時一般知識分子一樣,即及第登科,官至卿相,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因為他早年擅長詞曲,熟悉許多歌妓,替她們填寫了許多歌詞曲子,表現了一種浪子的作風。因此當有人向宋仁宗推薦他的時候,深受理學薰陶的仁宗競悻悻地批示:「且去填詞。」柳永受了這種輕蔑和打擊,別無出路,變得玩世不恭起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三變」是他的原名),在京都、蘇杭等地過著流浪的生活,並自我解嘲地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意思是說,我有才華,會填詞,本來就是未出仕(白衣)的大宮(卿相)。用自封的「白衣卿相」來對抗科舉榜上的功名。但心中終究受不了這種委屈,因此索性甩開科場,結交歌妓,專以填詞為業,把科舉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雖然晚年也進士及第,當了幾任小官(如屯田員外郎),但半競終生潦倒。
柳永有《樂章集》約二百首傳世。其中有的作品寫都市繁華景象或稱頌朝廷功德,帶有美化現實、點綴昇平盛世的傾向,較多的作品是表現妓女生活和描寫羈旅行役的情景。雖然一些正統派因此而把他看成無行文人而加以排斥,但他的詞作卻博得廣大城市平民尤其是生活在底層的歌妓們的愛好。因為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歌妓們的遭遇、感慨和願望,麥現作者對她們的同情和戀情。例如<定風波>坦率地傳達了她們被輕薄少年玩弄欺騙的悔恨心情,說「恨薄情一去,音書無箇」,「早知怎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婆羅門令》寫歌妓對於意中人的深情思念和難以酬願的焦灼心情,說:「寸心萬緒,咫尺千裡。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憐意,未有相憐計。」
他的傳誦甚廣的《雨霖鈴》以冷落的秋景為襯託,寫出了男女戀人分別時的萬千愁緒。這詞的下半閥寫道:「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裡也道出了一般行役之人的羈旅之感,這種感情顯然也容易引起淪落江湖的歌妓們的共鳴。上述所有這些方面,雖然也有可以指責的缺陷,比如某些詞中出現輕薄調笑的情調,某些詞過分渲染傷感等,但是總的說來,它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尤其是城市平民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這些詞之所以「聲傳一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當然,柳詞的廣泛傳播還因為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
清代馮煦說:柳詞「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這是有見地的評論。綜觀柳永的詞,具備了下列三個特點:一、創製慢詞,長於鋪敘。慢詞即長調,比之小令可以容納更多的內容,更適合於歌樓酒館歌妓們的淺斟低唱。柳永運用長調來敘寫景物,傾吐心情,都極有層次,把輕重緩急、起伏變化表現得恰到好處。他開創了北宋大量寫作慢詞的先河,使詞這種新的文學樣式得到進一步的開拓和發展。柳永也因此在詞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地位。二、情景交融,意境豐露。他善於在抒情中用景物相襯,達到情景相生的境界。他的詞意境豐富而不含混,使人讀後產生親臨其境的感覺。三、語言通俗、多用口語。他的詞大量攝入民間口語,很少有文人詞客那種雕章琢句的痕跡。如上面所引的詞句,平易好懂而不淺陋。柳詞的這些藝術特點都有可取之處。
通過閱讀文章小編了解「白衣卿相」並不是虛有其表,而是名副其實的,你眼中的劉永是什麼樣的呢,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