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可以說是識別度相當高的魚類,扁扁長長而又銀光閃閃,幾乎人盡皆知。
東山島漁船上亮瞎眼的白帶魚
除了能輕易地描述出它的外型,關於它的各種美味吃法,也許你也能列舉出許多,比如沿海地區的香煎和醬油水做法,又或者是內陸地區經典的紅燒和糖醋做法等。
香煎帶魚
醬油水帶魚
紅燒帶魚
也許你聽人說過:「帶魚是深海魚,撈上岸後,內臟會因為壓力的變化破裂而死。」
其實呢,根據《臺灣魚類資料庫》對於帶魚棲所生態的描述:帶魚屬於溫暖水域中低層洄遊性魚類,一般棲息在開放性的大洋水域,水深在60-100米之間,也常遊到350米乃至更深的水域,產卵時則洄遊到淺海水域。它喜弱光,有明顯的日夜垂直分布的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遊至表層。
所以,帶魚是可以適應水壓變化的,可以通過海釣釣到活體帶魚,不過通常海鮮市場上的帶魚大多是通過底拖網漁船捕獲的。和釣的相比,網捕帶魚的體表更容易被漁網所刮傷,賣相可能沒那麼好。
但是!我們的帶魚真是「百裡挑一」,只挑賣相好的出售。所謂賣相好,指的是帶魚體表有較完整的「銀鱗」,其實那不是魚鱗,是一層薄膜,營養豐富又美味。
帶魚規格在3-4指
賣相較好的帶魚
也許你還聽過四大海魚的說法:大黃魚、小黃魚、烏賊和帶魚,像這種寬度達3-4指的帶魚,今年也較為常見了。
如此美味,豈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