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維佳
立方星是什麼
立方星最初是由加州理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團隊於1998年發起的。當時兩所大學的教授們提出「能否在一個10釐米見方的立方體裡面實現衛星的全部功能?」,由此發動了多個團隊研製這樣的衛星,並命名為CubeSat(立方星)。同時為了便於不同團隊之間的協同,他們還制定了一套標準,大家都依照同一個標準來做。沒過幾年,這一目標果然實現了。2003年,第一顆立方星發射升空。
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立方星儘管體積小,但大衛星需要的系統包括星務管理、通信、電源、姿態確定與控制、結構熱控、載荷等,它身上全都有。不同的衛星任務決定了星上載荷的不同,從而對其他分系統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立方星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設計。現在的立方體衛星經過不斷發展,也逐漸由最初的1U(即10cm*10cm*10cm)逐步拓展到2U、3U、6U、12U等。這次陪同洞察號前往火星的「瓦力」「伊娃」,就是6U那麼大,相當於一個鞋盒大小。
具有優勢的立方星
與傳統衛星相比,立方星至少在三個方面有明顯不同:一是工業級器件的廣泛應用,二是標準化、批量化的部件生產,三是大幅度簡化的系統和流程。
首先,傳統航天任務中,高等級器件佔用了至少1/3的成本。在工業領域幾十、幾百元一個的晶片,其宇航級產品往往造價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所以同樣功能的一件設備,航天產品往往比地面民用或軍用產品成本高出一兩個數量級。
立方星在最初是基於教學和科研目標提出的,因此衛星的成敗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一開始就主要依靠地面工業級器件,同時只追求相對短的在軌壽命。但在實踐過程中,立方星自身技術的發展使得其在軌實際壽命不斷提高,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時逐步彌補了其壽命短板。
其次,傳統航天任務往往軍民結合,這使得各國的航天系統往往相對封閉。由於單個國家航天任務總量有限,因此各國的航天部組件都長期處於單件生產狀態,研製成本高居不下,同時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也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
而立方星由於其本源上的教學和科研性質,相對容易地突破了國家界限,在此情況下,一批標準化部件已經實現了全球銷售,總銷售量的上升推動生產商實現了小批量生產。藉助於現代工業的批量化生產手段,產品的一致性得以顯著提升,同時成本也進一步下降。
第三,傳統航天產品一般在各層級都有冗餘備份,從電路板上的電路備份,到設備中的板卡和模塊備份,再到系統中的設備備份,層層備份實現了太空飛行器的高可靠性,同時也極大地推高了太空飛行器總成本—不僅在體系上面有備份,在研製流程上,傳統航天也規劃了模樣件、初樣件、正樣件三套產品。
應該說,三階段的研製流程在確保最終產品的極高可靠性方面是非常必要的,但毫無疑問這也使得產品成本進一步翻番。立方星技術從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以「最簡單的就是最可靠的」為核心理念,不僅從系統設計層面放棄一切備份,做最簡系統,還從研製流程層面只做一套產品。
通過這兩方面的簡化,在犧牲部分可靠性的情況下,使得衛星成本大幅度降低。
立方星在最初是基於教學和科研目標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