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能否在一個10釐米見方的立方體裡面實現衛星的全部功能?

2020-10-26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作者/任維佳



立方星是什麼

立方星最初是由加州理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團隊於1998年發起的。當時兩所大學的教授們提出「能否在一個10釐米見方的立方體裡面實現衛星的全部功能?」,由此發動了多個團隊研製這樣的衛星,並命名為CubeSat(立方星)。同時為了便於不同團隊之間的協同,他們還制定了一套標準,大家都依照同一個標準來做。沒過幾年,這一目標果然實現了。2003年,第一顆立方星發射升空。

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立方星儘管體積小,但大衛星需要的系統包括星務管理、通信、電源、姿態確定與控制、結構熱控、載荷等,它身上全都有。不同的衛星任務決定了星上載荷的不同,從而對其他分系統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立方星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設計。現在的立方體衛星經過不斷發展,也逐漸由最初的1U(即10cm*10cm*10cm)逐步拓展到2U、3U、6U、12U等。這次陪同洞察號前往火星的「瓦力」「伊娃」,就是6U那麼大,相當於一個鞋盒大小。

具有優勢的立方星

與傳統衛星相比,立方星至少在三個方面有明顯不同:一是工業級器件的廣泛應用,二是標準化、批量化的部件生產,三是大幅度簡化的系統和流程。

首先,傳統航天任務中,高等級器件佔用了至少1/3的成本。在工業領域幾十、幾百元一個的晶片,其宇航級產品往往造價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所以同樣功能的一件設備,航天產品往往比地面民用或軍用產品成本高出一兩個數量級。

立方星在最初是基於教學和科研目標提出的,因此衛星的成敗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一開始就主要依靠地面工業級器件,同時只追求相對短的在軌壽命。但在實踐過程中,立方星自身技術的發展使得其在軌實際壽命不斷提高,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時逐步彌補了其壽命短板。

其次,傳統航天任務往往軍民結合,這使得各國的航天系統往往相對封閉。由於單個國家航天任務總量有限,因此各國的航天部組件都長期處於單件生產狀態,研製成本高居不下,同時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也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

而立方星由於其本源上的教學和科研性質,相對容易地突破了國家界限,在此情況下,一批標準化部件已經實現了全球銷售,總銷售量的上升推動生產商實現了小批量生產。藉助於現代工業的批量化生產手段,產品的一致性得以顯著提升,同時成本也進一步下降。

第三,傳統航天產品一般在各層級都有冗餘備份,從電路板上的電路備份,到設備中的板卡和模塊備份,再到系統中的設備備份,層層備份實現了太空飛行器的高可靠性,同時也極大地推高了太空飛行器總成本—不僅在體系上面有備份,在研製流程上,傳統航天也規劃了模樣件、初樣件、正樣件三套產品。

應該說,三階段的研製流程在確保最終產品的極高可靠性方面是非常必要的,但毫無疑問這也使得產品成本進一步翻番。立方星技術從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以「最簡單的就是最可靠的」為核心理念,不僅從系統設計層面放棄一切備份,做最簡系統,還從研製流程層面只做一套產品。

通過這兩方面的簡化,在犧牲部分可靠性的情況下,使得衛星成本大幅度降低。

立方星在最初是基於教學和科研目標提出的

相關焦點

  • 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立方衛星軌道上部署量子糾纏
    立方衛星,英語:CubeSat,又譯為正方體衛星,是一種用於太空研究的小型衛星,立方衛星是一種標準型的納米衛星,由10釐米×10釐米×10釐米的立方單位體的倍數製成。至今已發射超過1千枚立方衛星。「這些信號可以用於實現任何類型的量子通信應用,從用於極其安全的數據傳輸的量子密鑰分發到量子遠距傳輸,其中通過從遠處複製量子系統的狀態來傳輸信息。」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光學協會(OSA)的高影響力研究期刊《光學》(Optica)雜誌上。研究小組證明,他們的微型量子糾纏源可以在空間小的、成本效益高、體積小的立方衛星上成功運行。
  • 藏文科普 | 空谷幽蘭,為誰綻放
    大花無柱蘭是一種浙江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它的花葶通常最多只有十幾釐米高,並不起眼。
  • 科普 | 立方星,這麼小也叫衛星?
    隨著微電子、微機械、納米等技術的發展和衛星設計思想的創新,衛星正變得越來越小。按重量劃分,500至1000千克的為小型衛星;100至500千克的叫微小衛星;10至100千克的是微型衛星;1至10千克的叫納衛星;0.1至1千克的叫皮衛星;重量小於0.1千克的叫飛衛星。
  • 1毫升=1立方釐米?毫升和立方釐米的區別
    但是體積和容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區別是:     1、意義不同。體積是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容積是指容器(杯子、盒子、油桶等)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即內部體積)。一個物體有體積,但不一定有容積(如果它是實心的,就不是容器,沒有容積。)    2.測量方法不同。    計算物體的體積要從物體外面去測量。
  •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NANOMIRAX / CRON-1納米衛星的第一個開發模型「工程模型」在美國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 MCTI的集成與測試實驗室(LIT)進行了環境測試活動。
  • 藏文科普 | 肉食者不鄙
    所以,烹調肉食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我們的牙齒提供方便。在60~65℃的溫度下,動物肌肉裡的水分會大量外流,而蛋白質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變得又硬又幹,所以好牛排要夾生。如果溫度升到70℃,捆綁著肌肉纖維的膠原蛋白,就會開始融化,成為果凍般的膠質,肌肉纖維像一捆繩子般散開來。溫度太高,會加速肌肉的失水,所以東坡肉的做法是文火慢熱,讓溫度足以融化膠原蛋白,又不至於讓肌肉纖維變得幹硬。
  • 毫升和立方釐米的區別
    毫升和立方釐米的區別最近,有些老師與我一起討論一些知識點。
  • 日本版GPS「引路」衛星啟用 誤差在10釐米以下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王歡】據悉,承擔日本版全球定位系統(GPS)任務的「引路」人造衛星11月1日起正式啟用,可提供精度達10釐米以下的全球最高水平定位信息。使用日本版GPS,有望用於汽車自動駕駛和基礎設施檢修等,預計到2025年將創造近5萬億日元的新服務。
  • 衛星就安全嗎?國際空間站的網絡安全測試
    到目前為止,這一直是一個需要專門、昂貴的加固雷達設備才能解決。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可能在物理上很遙遠,但仍有可能受到黑客攻擊。直到現在,大多數衛星信號都沒有加密,對於許多最小、最便宜的任務類型,比如小型立方體衛星,情況仍然如此。但是,隨著各種尺寸的衛星提供的服務日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對確保衛星網絡安全的興趣日益濃厚。
  • 宇宙最可怕的天體,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宇宙最可怕的天體,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東西、最重的物質是什麼呢,有人會毫不猶豫回答肯定是黑洞,其實不然,除了黑洞這個存在,其實是中子星,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它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它的極端以至於扭曲了宇宙的規則,可以破壞並感染它所接觸到的一切。那它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可以告訴你一個概念,它的一立方釐米可以重達十億噸,輕鬆摧毀地球!
  • 「攢」一顆衛星上天去
    這顆衛星是西北工業大學陝西省微小衛星工程實驗室的12名老師和20多名學生們一起研製出來的。 就像組裝樂高積木一樣 「一放、一插、一組合,未來人們可以像組合樂高積木一樣組合衛星,」陝西省微小衛星工程實驗室主任、「翱翔之星」總設計師周軍教授說,「因為全部是模塊化的組件。」 他們所研製的「翱翔之星」是世界首顆12U(Unit)的立方星。
  • 藏文科普 | 懵圈……茶花跟茶到底有啥關係?
    作為一名吃貨,我終於有一日忍不住偷偷扯下一片葉子「吃」了,發現這東西完全沒有茶的滋味,幹、硬、澀就是舌頭的全部感受了。那麼,茶花的葉子和茶究竟是什麼關係?我們通常說的茶花,其實並不單指茶的花,而是一個特別的混合體。凡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的花朵都可以「使用」茶花這個名字。不過,整體而言,真正有漂亮花朵的是山茶、滇山茶和茶梅這三個種,以及它們之間的雜交種類。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質量在10億噸左右,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兩者相差還是很大的按照常規的理解,這樣小體積的物體質量可以達到10億噸,那麼如果在不考慮維持它穩定的情況下,它的撞擊能力並沒有多大,例如在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10公裡,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 藏文科普 | 「發光元素」點亮我們的生活
    1910年,科學家克勞特注意到法國科學家莫爾曾在1895年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莫爾在抽真空的玻璃燈管中充入少量二氧化碳,然後給以高壓,使它放電,結果燈管發出白色的光。克勞特根據莫爾的實驗,在抽真空的玻璃燈管中充入氖、氬、氦等惰性氣體。他發現,充入氖氣,燈管會發出橙紅色的光;充入氖和氬的混合氣體,燈管會發出藍色的光;充入氖和水銀混合氣體,燈管會發出綠色的光;充出氦氣,燈管會發出黃色的光。
  • 中子星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
    密度公式為ρ=m/v,表示單位體積內包含的物質質量;比如在標況下,空氣密度為0.001293克/立方釐米,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釐米,鐵的密度為7.9克/立方釐米。一立方釐米大約就是一個骰子大小,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下面幾個:地球核心密度高達15克/立方釐米,是水密度的15倍,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由於巨大的壓力,使得鐵鎳原子之間的間隙縮小。
  • 一立方釐米的鐵塊,在自然狀態下要多久才能蒸發完?
    那麼,鐵能否蒸發呢?對於一塊一立方釐米的鐵塊,在自然狀態下要多久才能蒸發完呢?首先,鐵是固態,如果它變為氣態鐵,這個過程不叫蒸發而是升華。鐵的熔沸點非常高,這是因為帶正電的鐵離子與離域電子通過靜電力形成強大的金屬鍵,如果要破壞金屬晶格,需要大量的能量。在常壓下,鐵要被加熱到1538攝氏度才會熔化,進一步加熱到2750度才會大量蒸發成為氣態。
  • 丨藏文科普
    文/顧壘翻譯/才讓扎西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藏文刊
  • 如果一個一立方釐米的黑洞接近地球,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您不支持太初黑洞的話,這個一立方釐米的黑洞是不存在的,因為恆星型黑洞至少要大於3.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內核才能坍縮而成,而新生的恆星型黑洞質量為太陽的3.8倍,那麼我們來簡單計算下,這個最小的黑洞史瓦希半徑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