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徵。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在科學領域活動中,幼兒始終是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器"。由於先天的因素和出生後外界影響的不同,即使在一同年齡期的幼兒,他們既具有該階段的共同特徵,還具有發展上的個別差異。
在活動的設計上,既要有對全體幼兒進行科學啟蒙的基本要求,更應該注意在實現基本要求的同時,考慮各個活動內容是否具有吸引每一個幼兒探索的可能性,允許不同水平的幼兒,通過自己與周圍物質材料的接觸、感知、相互作用,在同一個教研活動範圍內,在各自的水平上吸收、延伸、擴展經驗,理解現象,解釋概念獲得成功。
科學探究的方法很多,猜想與驗證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節。儘量為幼兒設置適宜的問題情景,鼓勵幼兒利用已有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與同伴互相質疑,並在操作活動中驗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或獨立進行,或與同伴合作,不斷用觀察到的新現象強化、豐富和調整原有認識,逐漸建構起新的知識經驗。
科學活動《光與影》:光和影是幼兒園常見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抓住孩子們玩影子遊戲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影子的探究活動。
活動中,組織幼兒討論:怎樣使自己的影子變長?又怎樣變短?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兒相互商討、爭論,並積極地合作驗證,尋找答案,終於發現:身體往與太陽方向相反的一邊傾斜,可以使影子變長;直立或往與太陽相同方向的一邊傾斜,可以使影子變短;跑到沒有太陽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
科學活動的探究過程是幼兒不斷主動學習發展的過程。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幼兒的探索技能,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學科學的積極態度。
在開展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讓幼兒在有計劃的學科學和自由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主動獲得科學經驗,建立初級的科學概念,掌握學科學的方法,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能都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才能使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得到尊重和保護,從而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像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