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人手不夠,出門受限制,但要往城市配送活魚,還要做好日常養殖,該怎麼辦?廈門海洋職業學院教師開發的智慧漁業管理系統把這些難題一一化解。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嵩口鎮的養殖戶陳正斌有一輛活魚運輸車,每天要從當地出發,往廈門的超市配送活魚。但現在他不用派人跟車,只要司機配送就可以了。「我在家裡用手機,就可以觀察活魚運輸全過程,是否缺氧、水溫是否合適,我都能心裡有數,還能自動生成運輸軌跡圖。」陳正斌說,「這解決了最近缺人手的大問題。」
在疫情期間,廈門市臨時規定,進入市內的水產品車輛需要提供行駛軌跡圖、全球定位圖,以確認水產品的產地,確保這些產品不是從疫區運來,這給陳正斌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是廈門海洋職業學院開發的管理系統,能自動生成運輸路線圖和定位圖,為他解決了難題,而在運輸車上裝上傳感器,運輸過程也能做到「掌控」。
陳正斌介紹,疫情期間,出門不方便,但「智慧漁業管理系統」此時幫了大忙。他說:「水質和生態條件的監測,開制氧機,都可以用手機操作來解決,除了個別特殊情況必須到現場外,基本不用去漁塘邊」。
廈門海洋職業學院副教授魏茂春介紹,在收到養殖戶需求後,他迅速帶領團隊安裝設備、調試軟體,最大限度的讓他們少受疫情影響。他說:「疫情期間,運輸比平時困難,我們幫養殖戶,也是在為市場供應做自己該做的事。」
遠程控制解決了養殖戶運輸和日常工作的難題,而學院教師的遠程指導,則為養殖戶解決了技術難題,讓他們的漁業生產有了「安全鎖」。
海南文昌一家養殖企業的管理員黃體雄正在養殖南美白對蝦的種蝦,不知是什麼原因,種蝦先是出現黃鰓,後又惡化成黑鰓,最後死亡。他趕緊拍視頻,請教學院生物技術系教師鄭傑民。鄭傑民告訴他導致問題可能的三種原因,黃體雄在分析排除後,確認是消毒不夠導致水質惡化造成的。他按鄭傑民的指導,對水質進行處理,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黃體雄說:「一對種蝦的市場價大概是900元,沒有鄭老師的指導,我真不知道會嚇成什麼樣子。」
往年春節後,廈門海洋職業學院技術團隊會定期到養殖現場做技術指導。疫情期間出門困難,養殖戶遇到難題,會拍照片、錄視頻,讓教師們分析原因,以儘量減少損失。
廈門海洋職業學院「智慧漁業實驗室」已成立十餘年,技術研究團隊現有39人,已申請12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軟體著作權,研發生產的系列水產養殖智能化設備,為養殖企業建立水產養殖數位化管理平臺和安全保護屏障,使水產養殖擺脫傳統的「靠天吃飯」模式,向工業化、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團隊的教師,在長期服務養殖戶的過程中,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也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疫情期間,團隊教師更是主動作為,成為養殖戶們堅強的技術後盾。
據介紹,通過應用智慧漁業管理系統,能比傳統水產養殖節省80%的人力、30%的電力、10%的飼料,產量增加20%以上,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這套系統已廣泛應用於國內18個省,及東南亞、南美洲等國家,推廣應用面積超過30萬畝。(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熊杰 通訊員 杜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