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葉寧
畢業於德國漢諾瓦應用科技大學,獲傳感與自動化技術專業碩士,國家級重點人才項目專家,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兼智慧漁業分會會長,團中央首屆青馬工程農村班學員。
2015年2月,葉寧成立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基於北鬥+網際網路+漁業的一站式漁業數字服務平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葉寧帶領海上鮮團隊致力於促進海洋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基於北鬥技術自主研發「海上Wi-Fi」通信終端,利用網際網路模式搭建海鮮交易平臺,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使岸到船聯繫更方便、高效、快捷,進而增強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間的協同發展,推動捕撈產品流通,助力鄉村漁業發展,推動中國智慧漁業的領航發展。
2007年,葉寧成為當年十幾萬出國留學大軍中的一員,赴德深造。在學習期間,他就一直找機會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
第一次嘗試是去做中德再生塑料貿易,這段經歷不太順利,甚至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因為被不法商人欺騙,這個沒有經驗的小夥子,剛剛勉強支起衝向商海的小船,就賠進去了40萬元。
這是葉寧起步的「第一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後來的行事作風,謹慎認真是他的標籤,堅定不退縮也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後,葉寧重振旗鼓,向同學借了20萬元,再度起航。為了保證貨物質量,每次發貨前,不管在非洲還是北歐,葉寧都堅持親力親為進行監督,幾個月後,他就順利還清之前的債務。
2013年,葉寧帶著留德期間積累的6萬歐元回國創業,雖然貿易生意已經逐漸得心應手起來,但是他心裡一直有一隻「小獸」,年輕的熱血讓他想實現價值——「要做一家有意義的公司」。
隨著北鬥系統民用化的推進,讓葉寧開始關注漁民海上失聯的問題。在傳統海鮮行業中,漁民每次出海需要較長的時間,在茫茫大海上,沒有網絡,海事衛星提供的寬帶服務又極其昂貴。多年來,無法和外界保持聯絡成了漁民出海的最大問題。
與此同時,傳統海鮮行業交易模式落後、中間環節多、信息無法與外界保持同步。因此,迫切需要藉助「網際網路+」的模式加以改造。
這是一條創業路也是一條鄉村振興之路,葉寧有留學背景,有能力有想法,在國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大政策下,他選擇回到海上,和漁民一起致富。
在海上鮮公司最初的設計中,葉寧是準備做一款基於北鬥系統的通信產品去解決海上船舶的通信問題,講一個「海上QQ」的故事。
產品出來了,自己還要充當銷售員,無論風吹日曬,他都會在港口碼頭向漁民推銷這款產品。要改變漁民固有的思想是很困難的,葉寧就花上幾天幾夜去說服他們免費一試。好的產品自然會有好口碑,慢慢的相信這款產品的漁民也就越來越多了。
按照這個最初的設想去運作的話,那海上鮮公司就成為一個賣「海上WIFI」和流量費的設備供應商而已。按照全國漁船總量計算,即使全國漁船全部安裝到位,也就幾個億的產值,企業成長空間一眼望到底,這使得葉寧在尋求投資時屢屢碰壁。
而在葉寧與漁民們的溝通中,他很快發現,海上鮮公司還需不斷創新商業模式,首先從交易切入打造「海鮮B2B交易平臺」。傳統海鮮行業交易模式落後,存在中間環節多、行情不對稱、價格不透明等諸多弊端。基於「海上WIFI」搭建電商平臺,通過引導漁民在線上平臺發布魚貨捕撈信息,幫助漁民直接對接到海鮮採購方,達成交易。這一次,葉寧藉助「網際網路+」的模式加以改造,成功挖掘了巨大的海鮮電商市場。
圍繞漁業展開的B2B交易平臺,他實現了商業模式的升級。但是,有了這一次的基礎,第三種更宏偉的藍圖也漸漸地在計劃當中了。
2018年八部委提出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結合傳統漁業群體授信缺失等問題,通過與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合作,獲得了幾億元的授信,解決了水產企業融資難、漁船主養船費用昂貴等煩惱,將普惠金融落實到實處,真正實現了鄉村漁業的經濟振興。
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和積累數據,針對漁船開展智慧加油服務,根據海上作業漁船的加油需求,打造「海上智慧加油」的服務模式,幫助漁船減少加油回程時間和油耗,節能減排,提升加油效率,更加深入地切入到漁業產業鏈,並且增強了客戶粘性。經過五年摸爬滾打構建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創造價值增量快速增長,實現規模化盈利。
目前,海上鮮從行業痛點出發,結合政策紅利,抓住時代的契機,因時因勢開闢了漁業信息化發展道路,從交易驅動到服務驅動,從數據驅動到智慧驅動,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市場佔有率最大的海鮮一站式漁業綜合服務平臺。
儘管目前公司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精益求精的路上他從未止步。在他的心裡,一直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海上阿里巴巴」。在實現這樣目標的道路上,如何進行全國性的布局和行業跨界糅合,團隊如何運作,公司如何運作,都是未來葉寧需要思考並為之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名創業者,葉寧也有很多創業經驗和感悟想分享給大家:
1.堅持比選擇更重要。堅持自己選擇的路,努力付出並衝破困難坎坷,都會在行業內取得一定成績。
2.學會換位思考。所有的成績離不開背後的團隊,隊伍團結就需要彼此之間的互相理解,學會換位思考,更有利於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編輯:胡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