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修為

2020-12-05 獨漁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 第八章》

老子認為: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樣。

水可以造福萬物而不爭高,甘心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這近似於得道居處如水一樣避高趨下,胸懷似水一般靜默深遠,施予如水一樣潤澤萬物,說話如水一樣堵塞必止、開決必流,為政如水一樣精簡清靜,處事如水一樣適應圓通,行動如水一樣涸溢有時。所有這些,正是因為無爭,所以就沒有什麼怨咎。

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似於水。為什麼水德近於道呢?有位學者這麼解釋:「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最顯著的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溼的地方。在此後七個並列的排比句中,都是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事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就沒有什麼怨尤。這就是老子認為的最完善的人格所要具備的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同時,還要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名。都「不爭」非什麼也不爭取,而是要避免無謂之爭。這就似無常形之水,處於何地,便是何形。否則,不但想爭取的爭取不到,而且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據《史記》記載:廉頗是趙國的良將,曾多次率兵與敵國交手,特別是趙惠王十六年攻打齊國一仗,更使廉頗「以勇氣聞於諸侯」。正因為如此,廉頗非常看不起被趙王重用的藺相如。藺相如本為趙國宦官繆賢的門客。因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這麼一來,廉頗自然就心理難以平衡了,自己出生人死,才混到今天這一步,現在倒好,藺相如僅憑耍耍嘴皮子,便位居自己之上,更何況藺相如出生卑賤,這口氣如何咽得下?所以,廉頗放出「風"來:「我見相如,必辱之。」而藺相如聞之,覺得為此事爭鬥,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每逢上朝,便稱病,以免與廉頗爭列,甚至外出看到廉頗,也遠遠躲開。

這下,相如手下的門客受不住了:「我們之所以遠離家人來到你的門下,是因為敬慕您的高義。現在您與廉頗同朝為官,他幾次三番惡言相辱,您都忍氣吞聲,豈不太窩囊了?我們實在忍不下去了,請讓我們走吧。」藺相如開導他們:「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厲害?」門客說:「當然是秦王厲害。」相如說:「這就對了。我連威震四海的秦王都敢在大庭廣眾之下斥責他,我再無能,難道還怕廉將軍嗎?我想,強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同時在朝廷中。如果我們相鬥,豈不給秦國可乘之機了嗎?我躲著他,無非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恩怨怨放在後面就是了。」

廉頗知道原由後,非常感動,便光著身子,「負荊請罪」:「我太淺薄了,沒想到您如此大度。」兩人於是結為生死之交。應該說,當時正得寵的藺相如完全有實力與廉頗一比「高低」。但問題是,這樣做何益之有呢?顯然,結果很可能兩敗俱傷,同時還會讓秦國有可乘之機。在這樣的情形下,「不爭」無疑是上策。而且這樣一來,藺相如以其美德最終贏得了廉頗的尊重,這比兩人結怨不知要好多少倍。

相關焦點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
  •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水為至善至柔,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水。水有千萬種的風情,看你喜歡她的是哪一種。我喜歡她潤物細無聲。還記得有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那時就覺得特別有意境和哲理。喜歡小橋流水的婉約,也欣賞大山大水的壯闊。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說一說「上善若水」,什麼樣的善才能稱為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並且為其中博大的胸襟,淡泊的境界所折服。但感佩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在才發現,一般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在書房掛的字幅,都寫著上善若水,但是很多人對於這個詞深層的含義和出處並不是十分的了解,這個詞出自老子,這句畫的意在是告訴人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像水一樣的清澈,水對我們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個人幾天沒吃飯可能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如果斷了水源達到幾天的時間。
  • 「上善若水」到底是何意思?為什麼說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上善若水」到底是何意思?為什麼說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包含詩詞歌賦也包含各種戲劇話本等等,而詩詞的關注率最高,且生活中也時不時用上幾句詩詞,頗有一番風雅之意。我們今天來分享就是這樣一個詩詞,「上善若水」,其實剛說出來,很多人是很迷茫的,也沒有什麼理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上善若水」,中國的詩詞文化很深厚也頗有淵源,但我們了解的確實寥寥無幾。而我國很多綜藝也都是以詩詞歌賦作為主題來做節目,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國詩詞更一步的了解與宣傳。
  • 蓋婭傳說2020AW若水時裝秀:上善若水,萬物重生
    一念山河成,一念百草生 上善若水,萬物重生 作為2020AW中國國際時裝周的開幕大秀,蓋婭傳說於2020年05月01日晚8點,發布 「蓋婭傳說 熊英【若水】2020秋冬系列發布會」。
  • 人生哲理: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 生活映像 1、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孕博雅 臻於至善育文化
    原標題:上善若水孕博雅 臻於至善育文化    ——江西省遂川縣博雅學校素質教育掠影江西省遂川縣博雅學校從「天地因水而靈動,萬物因水而滋潤,人因水而含蓄而奔放而深沉而崇高」的角度,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校訓,「海納百川」的校風,「潤物無聲」的教風和「水滴石穿」的學風,並以「求博致雅」為辦學目標,積極推行「水」文化,打開了辦學新局面。    圍繞「水」文化理念,博雅學校在校園環境建設上下苦工。
  •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
    「上善若水」僅僅四個字,卻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從古到今,曾經被許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有人也許沒有完整地讀過道德經,也沒有聽說過老子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可是一但提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都會很熟悉,甚至自己還經常用這個成語,追求這種品質。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
  • 「上善若水」的水字是什麼意思?「特別之處」也許你想不到
    我們常常說:「水是萬物之源」。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水,你一天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同時我們也知道有個詞叫做「上善若水」,水滋潤了萬物,給予萬物各種各樣的好處,但它卻從來不向我們索取,不和任何人比較高下,這也許就是水的善。
  • 書法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通過小故事看大哲理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人的品格應該向水一樣,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聯合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劉鍇明行草書法《上善若水》 (作品來源:易從網)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而在天地自然中老子最推崇的是水,認為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德行。水的特性是趨下,最後處在水窪水溝中。在人身上來說,「善下」看似愚蠢,其實高明。因為起來非常糟糕環境,看起來,其他人不喜歡這種情況。但其實這樣達到了「不爭」的目的,這樣沒有人沒有爭搶。完成事情的效率反而更高。所以趨下的水,告訴人的第一個道理是「不爭上甘居下」。這也是「居善地」的道理。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老子的道家哲學,給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人跑得太快,連靈魂都跟不上身體的腳步,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另外一種哲學來調劑,讓我們的人生不至於崩潰,讓我們在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精神家園。這種人生哲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最終,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一陰一陽,成為中國文化的兩種精神,源遠流長。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原來意思很簡單,但好多人都誤解了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原來意思很簡單,但好多人都誤解了文/卓越歷史君相信大家在誇一個人善良的時候可能會用上善若水來形容這個人。但是你們知道嗎?這種用法卻是錯誤的。那麼就來討論一下今天小編要說的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吧。那你們覺得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你們是不是認為善良就像水一樣一直存在呢?小編之前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其實他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我們都理解錯了。其實就是善良就像水一樣純潔。而不是用來形容善良是一直存在的。我們把重點給搞錯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一旦離開了水,那麼我們。肯定是很難存活下去的。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