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 第八章》
老子認為: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樣。
水可以造福萬物而不爭高,甘心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這近似於得道居處如水一樣避高趨下,胸懷似水一般靜默深遠,施予如水一樣潤澤萬物,說話如水一樣堵塞必止、開決必流,為政如水一樣精簡清靜,處事如水一樣適應圓通,行動如水一樣涸溢有時。所有這些,正是因為無爭,所以就沒有什麼怨咎。
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似於水。為什麼水德近於道呢?有位學者這麼解釋:「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最顯著的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溼的地方。在此後七個並列的排比句中,都是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事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就沒有什麼怨尤。這就是老子認為的最完善的人格所要具備的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同時,還要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名。都「不爭」非什麼也不爭取,而是要避免無謂之爭。這就似無常形之水,處於何地,便是何形。否則,不但想爭取的爭取不到,而且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據《史記》記載:廉頗是趙國的良將,曾多次率兵與敵國交手,特別是趙惠王十六年攻打齊國一仗,更使廉頗「以勇氣聞於諸侯」。正因為如此,廉頗非常看不起被趙王重用的藺相如。藺相如本為趙國宦官繆賢的門客。因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這麼一來,廉頗自然就心理難以平衡了,自己出生人死,才混到今天這一步,現在倒好,藺相如僅憑耍耍嘴皮子,便位居自己之上,更何況藺相如出生卑賤,這口氣如何咽得下?所以,廉頗放出「風"來:「我見相如,必辱之。」而藺相如聞之,覺得為此事爭鬥,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每逢上朝,便稱病,以免與廉頗爭列,甚至外出看到廉頗,也遠遠躲開。
這下,相如手下的門客受不住了:「我們之所以遠離家人來到你的門下,是因為敬慕您的高義。現在您與廉頗同朝為官,他幾次三番惡言相辱,您都忍氣吞聲,豈不太窩囊了?我們實在忍不下去了,請讓我們走吧。」藺相如開導他們:「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厲害?」門客說:「當然是秦王厲害。」相如說:「這就對了。我連威震四海的秦王都敢在大庭廣眾之下斥責他,我再無能,難道還怕廉將軍嗎?我想,強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同時在朝廷中。如果我們相鬥,豈不給秦國可乘之機了嗎?我躲著他,無非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恩怨怨放在後面就是了。」
廉頗知道原由後,非常感動,便光著身子,「負荊請罪」:「我太淺薄了,沒想到您如此大度。」兩人於是結為生死之交。應該說,當時正得寵的藺相如完全有實力與廉頗一比「高低」。但問題是,這樣做何益之有呢?顯然,結果很可能兩敗俱傷,同時還會讓秦國有可乘之機。在這樣的情形下,「不爭」無疑是上策。而且這樣一來,藺相如以其美德最終贏得了廉頗的尊重,這比兩人結怨不知要好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