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邦林
(江口沉銀還原圖)
【作者簡介】陳邦林,四川省散文學會、遊仙區作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字,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多種媒體,有散文、詩歌作品獲獎。
(一)大案獲破,國寶現身
四川彭山江口「張獻忠沉銀」被盜挖倒賣案告破,是2016年全國破獲的最大文物案,追繳回的文物全國罕見,相當於第二個三星堆。
追回的國家珍貴文物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八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1枚、皇帝冊封金銀冊4張、搖錢樹1棵、壹佰兩銀錠1枚、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1枚。國家二級文物三十八件:金西王賞功錢幣4枚、皇帝冊封金銀冊7張、銀錠25枚、花鳥紋金腰牌1個、龍紋金腰牌1個。國家三級文物五十四件:銀西王賞功錢幣8枚、銀錠36枚、皇帝冊封金銀冊2張、獅紋鎏金飾片1個、福壽金手鐲1個、明代官印章1個、一刀平五千錢幣5枚。
這些文物中,最珍貴的是張獻忠時期的金印虎鈕永昌大元帥印和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這兩件文物均為國家寶級文物。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根據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上所刻的信息顯示,金印鑄造於1643年農曆十一月,當時張獻忠還沒有稱帝,所以刻的是永昌字樣,並不是大西字樣,金印用九疊篆刻「永昌大元帥」字樣。九疊篆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象徵著極高的身份。當時張獻忠雖然沒有稱帝,但根據金印材質、篆書等來看,地位已經很高,應該是張獻忠本人持有。
五十兩金錠為已知明代金錠中最大錠型,和「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一樣,也是國寶級的一級文物。拳頭大的金錠表面,鑿刻有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五十兩正,吏楊旭,匠趙。」它是1621年長沙府上供藩王王府的歲供黃金,是已知的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價值極高。
「天啟七年金」是天啟七年朝廷冊封郡王妃的金冊,該冊頁為金冊首頁,單片完整,極為珍貴,也是國家一級文物。除此之外,還有在古代都罕見的明代100兩銀錠,是明代稅收銀兩的稀少品種,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國家級珍貴文物就是一段清晰的明代歷史,每一個文物背後,都記錄了一段歷史的過往,對於研究明代經濟社會文化等,有重要意義。
張獻忠時期的典型器物——西王賞功錢幣(金、銀、銅)、金腰牌等,其中「西王賞功」是張獻忠用來獎勵有功將士的錢幣,是中國古代錢幣中的大名譽品。
(二)瘋狂的「尋銀夢」
童謠「尋銀訣」:「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在彭山流傳了數百年。這是因為這首童謠,牽起了無數人為尋找張獻忠財寶而滋生的「尋銀夢」。
十一年前,當地在岷江河道進行工程建設時,出土了大量文物。這些文物引發村民圍觀,之後一條挖砂船,又在江心位置挖到了寶貝,印證了張獻忠沉銀江口的傳說。
「江口埋有張獻忠財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後,不少人暗地裡開始亂挖亂採,盜掘、販賣文物情況一度猖獗。
面對「張獻忠千船寶藏」的巨大誘惑,村民們逐漸狂熱,甚至組建起了盜寶團夥,最多時竟然有一百多人同時在江裡尋寶。
鏡頭一:二月的江口,岷江江水寒冷刺骨,深夜河風襲人。一位60來歲的老者站在船頭,穿一身潛水服,像一個二十歲小夥一樣,縱身一躍,跳入岷江。半個時辰後,他探出水面,手裡拿著一個大拇指般大小的銀錠,高興異常。
鏡頭二:一日,村人在河灘撿拾鵝卵石時,看見石頭裡有一塊黑乎乎的東西,一會功夫就撿了四個這樣的黑東西,拿到河邊洗乾淨一看,都是銀錠,其中一個還清晰地刻有「崇禎好多年,餉銀五十兩,銀匠姜國慶」字樣。
之後,雙江村百米之外的岷江河內,又先後出土了銘刻張獻忠年號的金冊、銀錠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等文物。這既引起了江口鎮村民們的轟動,也引發了部分村民甚至外地人非同尋常的「關注」。村子裡靜悄悄地發生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變化,居然出現了有人在半夜裡黑燈瞎火中駕船去江中「捕魚」的怪現象。
(岷江)
從此,不時有鐵製、木製的小船於夜幕中逡巡於岷江之中,雙江村的村民們也心照不宣,各行其事。
鏡頭三:2013年清明節晚,彭山區江口鎮對面的岷江河畔,在夜色的掩護下,一村民身著潛水服下水了,在水下不到三米處,他雙手不斷探尋著,在一塊石頭上,他摸到了一個金坨坨,出水一看,嚇了一跳:一隻金老虎栩栩如生。
三天後,在同一位置,借著夜色,他再次下水。在發現金老虎10多米遠的地方,摸到一方金印,上書「永昌大元帥」,這枚金印,剛好和之前摸到的金老虎契合,價值連城。
正因為「尋銀髮財夢」的驅使,許多人走上了盜賣文物的犯罪道路。
(三)還歷史真相
據史料記載:張獻忠兵敗沉銀地就在下江口的雙江村,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即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
江口鎮是眉山市彭山區一個古鎮,岷江從旁奔流而過。位於岷江邊的彭山區江口鎮,有著2300多年歷史,也是四川首批被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的古鎮。江口鎮是一座扁擔形場鎮,一條縣道穿鎮而過,在場鎮路段即為江口街,江口有著岷江第一鎮之稱。
明代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反明起義後,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8月9日佔領成都,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1647年7月,張獻忠率部與明朝殘將、川西地方將領楊展在彭山江口激戰,潰不成軍。張獻忠和部分官兵逃回成都,而滿載金銀的船隻多數被燒或因相互撞擊,沉入江中。
現在,從彭山城區出發,過岷江一橋即進入雙江村。村子裡至今保留著因張獻忠沉銀而得名的地標——存(沉)銀灣。1647年,張獻忠被擊敗沉銀的地方,就在府河與岷江交匯的雙江口至岷江一橋約1.5公裡的江段上,而此江段恰在雙江村境內。
300年前的「江口沉銀」究竟是怎樣一段傳說?據江口鎮一些老人回憶,在江口岷江主航道上,大西農民政權的首領張獻忠和十萬大軍,乘千艘載滿金銀財寶的大小船隻,從黃龍溪出發沿府河而下突圍。卻不想在岷山航道遭遇清軍及南明軍、地方武裝的聯手伏擊圍剿,船隻盡失,千船財寶沉入江口岷江中。
張獻忠此役,給江口當地人留下的,還有一段神秘的童謠:「石龍對石虎,銀子萬萬五」。一位老人回憶:張獻忠沉銀的故事,在江口鎮口口相傳好多年了。過去,祖輩上打漁的,也有人去江裡摸過寶貝,但由於水深浪急,從來沒人真正撈到過什麼寶貝。
(四)「江口沉銀」三大謎題將被解開
張獻忠究竟有多少身家?千船沉銀究竟是民間傳說還是確有其事?這個百年待解之謎,隨著震驚世人的張獻忠沉銀盜掘案的告破,或將撥開迷霧,露出真容。
(1)金銀財寶為何沉入彭山江口?
據專家考證,張獻忠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戰敗,船隻所載寶物沉入江底。其戰敗後,財寶落入江中一說更為可信,歷史確也如此: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區最大的渡口,也是歷代水戰主要戰場,最後一次水戰,就是張獻忠大戰楊展。
(2)沉入江中寶物到底有多少?
據《蜀碧》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十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相傳1646年,張獻忠的部將劉進像吳三桂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了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被楊展大敗,千船金銀也在爭戰中沉入江底。
當然,千艘金銀比較誇張,實際可能沒有這麼多,但幾艘或幾十艘是有可能的,人們猜測:還在江裡的寶物可能比已經出土的要多。
(3)搶救性發掘有何意義?
「沉銀」遠不止財富意義。從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銀」實物來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社會層面。
「沉銀」面目的揭開,有助於了解張獻忠的行軍路線、徵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係,甚至從一個側面反映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張獻忠對於四川,有深遠的影響。」相比於文物價值,彭山江口搶救性發掘,對於四川歷史的重要意義,同樣不言而喻。
(石龍)
(五)關於石龍石虎的傳說及其他
(1)關於童謠中的石龍石虎就的傳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彭山區開建紅光支渠,在石龍村一處懸崖發現了石龍:山腰竹林深處,一條石龍出現在崖壁上,身子倒立,只能看見龍身龍爪,不見龍頭。據測量,石龍長17.4米,寬0.7米,鱗爪披露,張牙舞爪,曲折盤環。
都說神龍見首不見尾,為何石龍見尾不見首?後來,人們在雜草叢中找到了池壁,龍頭沒於池水之中,壁上有孔,隱隱能聽到雜草下咕咕的泉水聲。
據專家考證,石龍石虎鑿造於宋代伏虎寺(今不存)山門外,並題詩「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中華寶藏興,民族昭千古。」可惜的是,石虎於「文革」中被毀,石龍由於被泥沙覆蓋而得以倖免。
1984年,當地按照原型,重修了石虎,並將其移到了距離石龍只有二十米的地方。
「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是什麼意思?難道山中真的藏有金銀?在距石龍不遠處,詩就刻在石碑上,但是除了詩句和署名外,並沒有更多記載。
由於年代久遠,當地人也說不清詩句的寓意了,至於寶藏,也沒聽說誰發現過。倒是當地一直流傳著「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順口溜。
這首古老的童謠,當地人早已爛熟於心。祖輩們說起一個傳說:當年張獻忠在江口沉寶後,派一名將軍在此匿藏起來,守護江底寶物。將軍去世後,變成石虎雄踞此處,與河中的石龍遙遙相望。之後,這位將軍的後人也混作當地村民長居此地。
(石虎)
我們產生疑問:宋代石龍石虎怎能指向明末的沉銀?這不成了未知現覺了嗎?
人們也不明白,為什麼童謠最後會被證實?石龍石虎是宋代建造的,距今有千年,而張獻忠沉銀髮生在明末,距今300多年。兩者相差600多年,完全是不同的時代。
我們還是聽聽專家的考證,童謠與寶藏之間貌似有聯繫,但細細推敲,更多是民間臆想,這是後來民間流傳出來的,反映了老百姓對寶藏的渴望。
對於當地村民認為石龍石虎附近藏也有寶藏,是不可信的。張獻忠雖然在江口兵敗,但不是全軍覆沒,有史料記載,其兵敗後北上抗清近20年,說明主力仍在,農民軍起義打仗肯定要後勤,不可能把寶藏帶到山裡,隱姓埋名。
(2)關於張獻忠鬥寶大會的傳說
據史料記載,張獻忠在四川,從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拿到錢後還會殺人滅口。同時,他還對搶掠所得財產進行嚴格的控制,立下規矩: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
民間曾有這樣的說法:張獻忠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二十四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有歷史學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按明末一兩白銀折合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元人民幣計算,在那個年代,他擁有相當於現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
(江口石龍)
但是張獻忠的大西皇帝沒有做多久。1646年,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同年11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張獻忠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張獻忠死了,他的起義軍後來也都被清朝剿滅了。但張獻忠聚斂的財寶去向,成了謎,但這個謎,不久將被全部破解。
人言:「張獻忠對四川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有人說是壞蛋,屠殺川人,直接導致湖廣填四川;也有人為他不平,說他是好人。」
但我想:看清歷史人物,關鍵在於文獻和出土實物,彭山江口的每個實物,都是研究張獻忠和四川歷史的珍貴文物。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關注、點讚、轉發,歡迎參與評論,說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