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如何變異和跨越物種?為什麼「溢出效應」變得越來越普遍

2020-12-03 生物谷

2020年4月14日訊 /

生物谷

BIOON /——病毒不過是寄生的RNA或DNA片段。儘管如此,它們的數量和

遺傳

多樣性驚人的豐富。我們不知道有多少種病毒,但可能有數萬億種。


過去的病毒流行影響了所有生命的進化。事實上,大約8%的人類基因組是由逆轉錄病毒基因片段組成的。這些基因"化石"是病毒流行中倖存下來的祖先的遺留物。


COVID-19提醒我們,病毒不僅對人類,而且對動物和農作物也能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現在,這種疾病首次在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的一隻老虎身上得到證實,據信這隻老虎是被一名工作人員感染的。另有6隻老虎和獅子也被報告有"症狀"。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環保專家認為,COVID-19也可能威脅野生大猩猩、黑猩猩和猩猩等動物。


雖然病毒學家對病毒如何在物種間變異和傳播非常感興趣,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這一過程,但是在知識上仍然存在許多空白。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技術高超


大多數病毒都是專家。他們與首選的寄主物種建立了長期的聯繫。在這些關係中,病毒可能不會引起疾病症狀。事實上,病毒和宿主可能在共生中相互受益。


有時,病毒會從原來的宿主"出現"或"溢出"到新的宿主。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大多數影響人類和食物供應的傳染病都是由野生生物造成的。


去年11月起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實際上並不是"新"的。這種病毒在其他物種中進化了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是數百萬年,但它仍然存在。我們知道這種病毒與馬蹄蝠和穿山甲有近親關係,而穿山甲被視為美味佳餚。


過去的冠狀病毒,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都是通過一種中間哺乳動物從蝙蝠傳染給人類的。一些專家認為馬來亞穿山甲為SARS-CoV-2提供了這種聯繫。


雖然SARS-CoV-2病毒的原始宿主還沒有被確認,但如果這個生物看起來非常健康,我們也不必感到驚訝。世界各地的野生哺乳動物和鳥類種群中自然存在許多其他冠狀病毒。


他們從哪裡來?


人類活動推動了新的致病(致病)病毒的出現。當我們把地球上最後的野生地區的邊界推翻--砍伐灌木作為農場和植物--來自野生動物的病毒與農作物、農場動物和人類相互作用。


獨立進化的物種現在開始混合。全球市場允許活動物(包括它們的蛋、精液和肉)、蔬菜、花卉、球莖和種子的自由貿易,而病毒也隨之而來。


人類也在使氣候變暖。這使得某些物種能夠將它們的地理範圍擴展到以前太冷而不能居住的區域。結果,許多病毒第一次遇到新的宿主。


他們怎麼溢出的?


病毒外溢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人們對它的認識還不充分。在自然界中,由於特定的蛋白質"鎖和鑰匙"一樣的相互作用,大多數病毒都局限於特定的宿主。這些是成功複製、在宿主內移動和在宿主之間傳輸所必需的。


病毒要感染新宿主,可能需要修改部分或全部蛋白質"鑰匙"。這些被稱為"突變"的改變可能發生在舊的宿主體內,也可能發生在新的宿主體內,或者在兩者體內都發生。


例如,一個病毒可以從宿主A跳到宿主B,但它不會很好地複製或在個體之間傳播,除非多個蛋白鑰匙同時或連續突變。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溢出效應並不常見。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為了更好地理解溢出是如何發生的,可以把病毒溢出想像成一個印在紙上的短篇故事。這個故事描述了:


1.如何生活在一個特定宿主的特定細胞中


2.如何搬到隔壁的細胞


3.如何傳染給同一物種的新個體。


這篇短篇小說還介紹了如何製造病毒複印機。這臺機器,一種叫做聚合酶的酶,被認為能大量生產出無數相同的病毒。然而,聚合酶偶爾也會出錯。


它可能會漏掉一個單詞,或者在故事中添加一個新單詞或短語,巧妙地改變它。這些被改變的病毒故事被稱為"突變體"。偶爾,一個突變的故事將描述病毒如何在一個全新的宿主物種中生存。如果突變體和新宿主相遇,就會發生溢出效應。


我們無法預測病毒何時擴散到人類,因此先發制人地開發疫苗不是一個選擇。人們一直在討論一種"通用

流感疫苗

",它將提供對所有流感病毒突變體的免疫力。但到目前為止,這還不可能。


讓野生動物成為野生動物


不管有多少病毒存在,威脅我們以及我們所依賴的動植物的病毒相對較少。


儘管如此,有些病毒在這方面尤其危險。例如,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樣溶血病毒和腮腺炎/麻疹樣粘病毒都起源於蝙蝠。


考慮到現存的大量病毒,以及我們為它們提供全球運輸的途徑,未來的溢出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通過在醫院和農場實施更好的病毒監測來降低這種可能性。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野生動物不僅具有內在價值,而且是致病病毒的潛在來源。所以,讓我們保持一種"社會距離",讓野生動物留在野外。(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新冠何時溢出到人類?疫苗如何應對變異?石正麗等人發文探討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和周鵬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篇新冠病毒傳播的評述文章,題為「SARS-CoV-2 spillover events」,對新冠病毒溢出事件、直接宿主溯源、病毒變異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和探討。兩位作者首先提到了水貂。
  •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專家稱,病毒遺傳物質侵入細胞,瘋狂複製中出現的錯誤便是突變,但目前變異程度並不高受訪專家: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陳捷亮本報記者 王冰潔近期,英國、日本、法國等相繼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讓不少國人再次擔心起我們的安全,同時也會疑惑,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病毒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讓人生病?
    當世界衛生領導人試圖確定如何應對新的冠狀病毒時,病毒專家Marilyn J. Roossinck回答了幾個問題:1. 什麼是病毒?給病毒下定義一直是個挑戰,因為每次我們想出一個好的定義,就會有人發現一個違反規則的病毒。病毒是感染細胞生命的實體。他們非常多樣化。
  • ...以及病毒是如何跨越物種傳播給人類的。世衛緊急項目技術主管...
    -24 08:55:56來源:FX168 【世衛:可能有不止一例「零號病人」】在23日的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確認新冠「零號病人」非常重要,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有不止一例「零號病人」;如果新冠病毒存在於動物界
  • 由於變異病毒,英國進入最高級別防控狀態:病毒是如何變異的?
    近日,英國出現了傳染性極高的新冠肺炎變異病毒。為此,英國首都倫敦等地在20日進入了最高級別的疫情防控狀態,聖誕節近乎「被取消」。致病病原體為何會變異?在疾病史上,有什麼因素導致病原體變異?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病菌、基因與文明》。
  • 病毒在變異,新冠疫苗出現可怕的ADE效應咋辦?
    5新冠病毒屬於單股RNA病毒,由於複製時缺少校正機制,相對更容易變異。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後,針對原有病毒結構研發設計的疫苗,有可能會失效。 如果人體感染A亞型病毒,或注射了針對A亞型病毒的疫苗,體內產生了抗體,當再感染同一種病毒的B亞型時,體內抗體不但沒有中和新入侵的B亞型病毒,反而會大大增加它的毒性。 而當一種病毒發生了同源變異、再次感染人體時,也可能會發生ADE效應。
  • 由於變異病毒,英國進入最高級別防控狀態,病毒是如何變異的?
    每一次新的流感疫情都是流感病毒改變了一次其表面特性的結果,而HIV突變得如此迅速,以至於一個病人體內的病毒就出現了多種變異。免疫系統有缺陷的人還有被藥物的副作用損害了免疫系統的人,以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營養不良也使人更容易受到多種傳染病的侵襲。正如我們在第3章中所討論的那樣,人口密度越大,疾病的毒力就越強―這在第三世界不斷增長的城市中尤其如此,那裡糟糕的衛生狀況加劇了這種效應。人類的遺傳改變可能會解決一個問題,但也會增加人面對其他問題時的脆弱性。
  • 為什麼新冠病毒如此令人恐懼?人類讓病毒變得更強大
    儘管人類現已掌握先進的醫學技術,但是新冠病毒的爆發,令許多國家措手不及,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大恐慌,為什麼新冠病毒這麼令人感到恐懼?其實歷史上,一些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糟糕。數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讓人們感到恐懼,這些災難事件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
  • ...就有可能出現多次跨越物種傳播。目前還不確定新冠病毒的中間...
    【世衛:可能有不止一例「零號病人」】在23日的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確認新冠「零號病人」非常重要,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有不止一例「零號病人」;如果新冠病毒存在於動物界,就有可能出現多次跨越物種傳播。目前還不確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以及病毒是如何跨越物種傳播給人類的。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現今社會「防人之心不可無」,都習慣了謹慎提防,開誠布公越來越難見到。囚徒困境正是反映了這種尷尬的局面。開誠布公的合作第二個我要談的是溢出效應。溢出效應可以用「無心插柳柳成蔭」來概括,它所指的是事物一個方面的發展帶動了該事物其它方面的發展。但我們理解的時候,不能太過片面的以為,只要是無意中帶給別人幫助,都可以用溢出效應解釋。注意釋義中的一個關鍵詞「發展」,是一個事物進步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其他事物的發展,而且這種不是主觀意願上的帶動。
  • 長三角發展規劃的溢出效應和輻射力
    眾多研究者認為,《規劃》不但指明了長三角經濟結構在新一輪增長周期中的調整方向,其巨大的輻射力和溢出效應將使鄰近地區受益。跨省份、國際化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認為,長三角規劃的最大特點是打破行政區劃、促進跨省份合作。
  • 為什麼病毒能從動物傳染給人類?
    生物演化的歷史,就是與不同病毒鬥爭的歷史,人類也不例外。早在人類還未出現之前,病毒就已經開始出現地球上,自從病毒誕生之後,病毒家族就再也沒消失過。病毒是如何出現的?其實,病毒和大多數動植物一樣,都起源於海底熱泉口。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分析為什麼病毒會不斷變異,並提醒如何做好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病毒為何會變異 「病毒變異就是病毒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性狀改變,如病毒生長特性或致病性改變。」楊佔秋說,這種變化有些類似「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自然界任何物種都存在變異,它是生物適應環境和維持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生物進化的自然規律。
  • 新冠病毒變異動物傳染人,世衛:6個國家出現跡象
    從那時起,丹麥已經從214人身上發現了5種不同的變異水貂冠狀病毒。當時丹麥的科學家就堅持認為應該殺死水貂,否則會對公眾健康造成重大風險。歷史疫情表明,在動物身上進化並跨越物種感染人類的病毒相關專家表示,從伊波拉,非典到新冠病毒,這些病毒一旦學會了通過動物傳播的方式進行突變,它們就會變得更具傳染性,更致命。並且這也可能使得病毒能夠適應最好的藥物或疫苗,這個學習過程被稱為「病毒重組」。
  • 對話中疾控專家:新冠病毒變異意味著什麼?傳播性會越來越強嗎?
    傳播性增強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病毒新變種會否影響到國內、是否與國內近期散發疫情有關?新冠病毒的整體變異態勢如何?就此,新京報記者連線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馮子健: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發現,這個病毒變異的部位在S蛋白,與病毒和人體細胞的結合能力有關,新冠就是通過這個「刺突」部位來侵入人體細胞、導致感染。研究人員判斷,這個部位的變異讓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力大幅提高了。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 「5G+雲+人工智慧」組合 產生顯著溢出效應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在數位化、智能化轉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雲計算如何實現隨用隨取(科技視點·用好用實高科技④)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的雲計算中心。   可以說,雲計算是IT產業水到渠成的產物:計算量越來越大,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動態、越來越實時,雲計算於是應運而生。正因如此,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行業領先企業在滿足自身需求後,又將這種軟硬體能力提供給有需要的其他企業。目前,雲計算已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並發揮了巨大作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介紹說,雲平臺的成本、安全和管理集約優勢,可以降低IT架構和系統構建的成本。
  • 醫藥生物技術 | 繼上海後,廣東又出現英國變異新冠病毒!病毒變異了...
    英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一種變異新冠病毒(B.1.1.7.變種新冠病毒株)正在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迅速蔓延,它的傳播速度比原先發現的新冠病毒快70%。病毒變異是病毒進化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事,一般認為導致病毒變異的可能性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病毒逐步累積發生變異,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只是突然檢測出了變異的情況;二是跨物種病毒在人與動物間交叉傳播過程中發生了變異;三是病毒可能在一群免疫缺失的人群中潛伏感染,病毒長期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由此發生了變異。病毒變異是一把雙刃劍。
  • 丹麥養殖貂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丹麥新冠病毒變異 所謂的「溢出」就是指和現在丹麥所發生的新冠疫情類似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丹麥多個貂養殖場都出現了水貂將變異後的新冠病毒傳染給人的事件。 本月4日時,丹麥公布了其國內新冠病毒通過人傳播給養殖貂後,新冠病毒在貂身上發生變異後又傳播給人這一消息。世衛組織也緊急向世界公布了該事件的具狀況。
  • 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病毒到底是如何進化的?
    近日,有消息傳出,在挪威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新變種。據專家介紹,這種病毒是前所未見的,在現有的國際搜索庫中也並無相關記載。已有的證據表明,這種新變種有著更強的傳播能力。當前全球疫情控制並不樂觀,這一新變種的發現又使其多了一份不確定性。病毒何以會變異,我們又將如何認識這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