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真的違反自然規律嗎?為什麼病毒能從動物傳染給人類?

2021-01-09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生物演化的歷史,就是與不同病毒鬥爭的歷史,人類也不例外。

早在人類還未出現之前,病毒就已經開始出現地球上,自從病毒誕生之後,病毒家族就再也沒消失過。

病毒是如何出現的?

其實,病毒和大多數動植物一樣,都起源於海底熱泉口。

在45.5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之初時,由於地球表面溫度過高,導致地球的水分都被蒸發到了大氣層,再加上地球大氣層中還沒有出現臭氧層,所以地球表面無法誕生生命。

隨著地球逐漸降溫,大氣層中的水分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地面上,匯聚在低洼處,形成了早期海洋。

根據米勒燒瓶實驗可知,原始海洋中的無機物可以在雷電作用下形成胺基酸,胺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重要物質。此時有機物雖然已經產生,但還沒有形成生命,主要的原因是細胞膜還沒有形成,細胞膜就相當於房子,沒有房子,胺基酸無法在固定的空間裡有序運行。

後來,科學家在海底熱泉口附近找到了早期生命的「房子」,科學家發現,在海底熱泉口附近溫度非常高,達到了300-400攝氏度,而且具有強酸強鹼強腐蝕性,按理說生命無法在這裡生存,但科學家卻發現這裡生機勃勃。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由於海底熱泉口持續不斷地從地幔層向外噴發熱泉,導致熱泉口附近的氫離子濃度差非常高,再加上地幔層的物質比較蓬鬆多孔,而這些多孔結構可以為早期生命提供「房子」。

所以,早期生命可以生活在多孔裡,並利用氫離子濃度差作為能量來源,就這樣早期生命誕生了。後來,這裡的生命逐漸演化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以及病毒。所以病毒和人類一樣,都有著共同的起源地。如今我們在黃石公園的熱泉當中還可以探測到許多古老的病毒,它們在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

野味身上的病毒是如何感染人類的?

其實,我們身邊有許多種病毒,而且在我們體內都有許多種病毒,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導致我們患病。

這是因為病毒也有自己的目標,有的病毒專門攻擊細菌,比如:噬菌體。有的病毒專門攻擊植物,比如:黃枯病毒。有的病毒專門攻擊人類,比如:天花病毒。

即使在動物之中,不同的病毒攻擊的物種也不相同,比如:貓冠狀病毒就不會感染人,一些禽流感也不會感染人。

這是因為,病毒想要感染宿主細胞,需要與宿主細胞的受體相互識別,如果人類體內沒有這種受體,那麼該病毒就無法進入到細胞內,所以人類就不會發病,比如:一些地方使用噬菌體來治療細菌引發的疾病,噬菌體雖然也是病毒,但人體內沒有與噬菌體相互識別的蛋白,所以噬菌體不會感染人類細胞。

一般情況下,其他動物攜帶的病毒也無法與人類細胞相互識別,所以無法感染人類,我們把這種叫做物種屏障。

但是,病毒是會變異的,一旦病毒變異出能夠與人類細胞相互識別,那麼病毒就可能會感染人類,我們把這種叫做跨物種屏障。

能夠跨越物種屏障的病毒非常少,這是因為病毒變異是沒有方向的,而且即使病毒跨越了物種障礙,也不一定會引起人類爆發疫情。因為有一些病毒較弱,人類免疫系統能很快消滅。

還有一些病毒雖然能與人體細胞相互識別,但這些細胞隱藏較深,輕易不會被傳染。比如:能夠與HIV病毒相互識別的細胞,存在於血液中,所以該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傳播,但不能通過呼吸、飛沫傳播。

還有一些病毒雖然致死率很高,但幾乎不會人傳人,比如:狂犬病毒。

只有少之又少的病毒,能夠演化出與人體呼吸道內的部分細胞相互識別的特徵,該病毒就可能可以傳播,引發疫情。

什麼野味身上的病毒容易感染人類?

雖然有些病毒能夠跨越物種屏障,但從理論上講,親緣關係越遠的生物攜帶的病毒,越不會感染人類。

這是因為親緣關係越遠,基因相似度就越低,即使病毒基因變異,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演化出針對人類的病毒,比如:植物的黃枯病很難感染到人類。

還有,同樣是流感,禽流感就很難感染到人類,但蝙蝠身上攜帶的流感病毒可能會感染到人類。這是因為從親緣關係上講,蝙蝠比鳥類更接近人類。

而且,最近這些年新出現的流行病,幾乎都來源於蝙蝠,中間宿主也是各種哺乳動物。

雖然我們無法阻擋新病毒的出現,但我們平時中可以不接觸野味,不吃野味,多吸吸收、勤通風,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

相關焦點

  • 古代一些獵人為什麼可以吃野生動物而不被病毒傳染?
    老人們還理直氣壯地說,煮熟了,什麼病毒都殺死了,不然我能活到現在?說這話,可以說無知無畏。 如出一轍,古代獵人有時甚至生吃野生動物,也沒見被病毒傳染,就成了很多野味愛好者吃野味的藉口。 沒有證據表明古時候的獵人吃了攜帶可傳染人類的病毒的野生動物不被傳染的,古代的瘟疫流行的機率並不在少數,從商周開始,有文字記載的超大規模疫情,就超過了500次。
  • 新型病毒,來源極可能是這種「野味」!看完文章,你還想吃它嗎?
    ,成為可以傳染給人類,並且傳染能力和致死能力都非常強的「超級病毒」,這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SARS病毒。就SARS來說,很難說中華菊頭蝠和果子狸誰是真的「罪魁禍首」,誰是無辜的「替罪羊」,因為它們都是病毒傳播鏈條上的一環。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即便果子狸身上有SARS病毒或其變體,如果人類沒有「招惹」果子狸,人類與果子狸保持距離,自然也就相安無事。
  •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我就在思考,吃野生動物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為什麼2019年年末會發出這麼一個奇怪的疾病。根據病毒特性,推測有兩種較大可能,一是可能有人生食野生動物,或由於未經高溫烹飪殺滅病毒而引發感染;二是可能所圈養的野生動物患病,加之南華海鮮市場條件髒亂差,在未被烹煮前就已經開始傳播。
  • 為何遠古人類吃野味,卻沒有滅絕?難道原始人對病毒免疫嗎?
    嚴格意義上來說,舊石器時代之前的人類,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直立行走,一直到舊石器時代開始,原始人類才逐漸有了最初的模樣。其實,原始人類的生活與獸類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喝涼水、吃生肉、喝獸血、吃野果,不過,仍然意外的是,他們卻並沒有因為感染病毒而滅絕,反而意外的生存了下來,而且數量越來越多,一直到今天,全世界已經有70多億的人口。為何遠古人類吃野味卻安然無恙?
  • 別吃野味了,真的會死!
    /寫在最後/ 從去年12月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到今天,全國抗擊疫情已經一個多月了,距離上一次的「非典型肺炎」,僅僅17年。
  • ...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
    1月20日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次疫情的源頭主要在武漢當地的海鮮市場,實際上這個海鮮市場裡相當多的不是海鮮,而是「野味」,就是野生動物。綜合各方面信息,從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判定病毒的來源就是野生動物。 有專家表示,病毒源頭很可能是竹鼠、獾等野生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到底是竹鼠還是黃麂、野兔、野豬、豬獾、狗獾、果子狸、土撥鼠、活猴?
  • 野味為何會引起病毒感染?除了蝙蝠,還有什麼野味不能吃
    根據國家疾控中心透露,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已經能夠確認,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繼SARS之後,時隔17年,一場突發的嚴重疫情,再次讓「野味」這個話題以極度沉重的態勢重回到人們眼前。那麼,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
  • 不,其實是人們貪嘴吃野味
    這一點相信看新聞,看網絡視頻的人們應該都知道,導致這次新型肺炎病毒的主要源頭是來自人們無知的吃一些野生動物,導致病毒的傳播。在新型肺炎病毒疫情的實時動態裡也能查詢到最新的消息,其中就包含了傳染源是野生動物,可能是中華菊頭蝠,根本就沒有提到犬科,更沒有涉及到貓狗。闢謠二:傳播途徑是狗傳染狗,狗傳染人,人傳染人。
  • 闢謠:野生動物變「寵物」,致病致命風險不比變「野味」小
    只是,只是僅僅禁止吃「野味」就可以了嗎?那作為寵物行業從業者的我們想要告訴大家:吃「野味」是一定要禁止的;而把野生動物當做「寵物」來養的不當之風,也需要儘快扼殺!2003年的SARS病毒是食吃「野味」果子狸之後,傳染給人類的;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超級肺炎被證實病毒是來源於被食用的野蛇。
  • 為什麼不能隨便吃野味兒?看看背後的食物鏈邏輯關係,你就再也不吃了!
    從華南海鮮市場開始的「野味」,也成為了今年肺炎疫情出現的源頭指向,當然根據science的文章表示,源頭可能並不只有華南海鮮市場,但是有一點我們是一定是痛定思痛的,就是不能再繼續「無腦」吃「野味兒」了。
  • 伊波拉、H5N1、SARS……野味帶給人類的是珍饈佳餚還是致命病毒?
    名單上的所有疾病都是由容易突變的RNA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這並非巧合,RNA病毒會把動物(大部分是野生動物)變成藏身之處。而且,人畜共患病不可能被徹底消滅——除非我們也能消滅所有作為這些病原體宿主的物種。如果特定的環境相一致,一種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傳染病就能迅速傳播,在我們這個高度互聯的世界裡不分青紅皂白地造成死亡。
  • 早就警惕我們,野味不能吃!
    非洲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而且果蝠不會因此生病,但可以感染猿猴和小型羚羊,甚至直接感染人類。這種病毒通過受感染動物的血液、糞便和尿液等體液傳播給人類,如果人類殺死並屠宰受感染的動物作為食物,就會暴露於病毒之下。 這種做法在西非熱帶森林的部分地區很常見,例如,「蝙蝠湯」是這個地區的一道美食。
  • 新型冠狀病毒留給我們的一個問題:野味真的那麼好吃嗎?
    直到現在,病毒的蔓延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大家依然還要繼續待在家裡,繼續踐行「躺著為國家做貢獻」的口號;門也不出了,親戚也不走了,實在無聊了,就到廚房、衛生間走一走,就算旅遊了,可把大家都憋壞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著實危害不淺。國家疾控中心指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主要來源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供人食用。那麼問題來了,野味他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 動物、病毒與人類世
    人類學家詹梅(2005)在一篇有關非典的論文中也寫到,西方媒體話語通過區分能吃/不能吃野味而構建出兩種身體:吃野味的「中國身體」被描述和想像成是傳統的、東方的、異域的,對立於另一種現代的、西方的、普世的身體。
  • 演員洪劍濤怒懟吃野味的人:為什麼要吃蝙蝠呢?想當蝙蝠俠嗎?
    近日,經醫學研究證明,冠狀病毒與在蝙蝠上的病毒相似度高達90%。這就說明源於蝙蝠的可能性很大了。眾所周知,這場疫情起源於華南市場的野味沒有很好的消毒。近日,演員洪劍濤在網上怒懟疫情的始作俑者:「這兩天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個傻子為什麼要吃蝙蝠呢?是想當蝙蝠俠嗎?你怎麼不想當鋼鐵俠呢?奶奶的,我家的鋁合金門窗你不嘗嘗嗎!」雖然洪劍濤言語粗俗,但說得也是很多人的心聲。
  • 瑪尼布每日健康:吃野味真的可以壯陽嗎?
    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病毒的源頭直指野生動物。與其說是傳播病毒,更是一場由「野味」引起的災難。其實,在我國很早就有明文規定禁食野味,但仍然有人觸碰法律的底線捕殺野生動物。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倘若沒有人愛吃野味,這些野生動物也就不會被端上餐桌。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吃野味?瑪尼布每日健康小編認為,食野味的背後除了對大自然的不知敬畏外,更是源自個人扭曲的價值觀。
  • 為什麼要拒絕野味?因為自然中有蝙蝠這個行走的病毒庫!
    #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如今很多讓人聞風喪膽的病毒,都是從蝙蝠身上帶來的。在這個特殊時期,芽爸想要好好給大家介紹這個「可怕」的小動物。一、飛翔的獸類在大家眼裡,能夠飛的動物都是鳥類,但蝙蝠與眾不同,它和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也是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獸類。
  • 為什麼有人吃蝙蝠:真的營養又美味?蝙蝠入藥有奇效?
    為什麼有人吃蝙蝠:真的營養又美味?蝙蝠入藥有奇效?轉眼間,「吃惑」變成「吃禍」,不得不聊一下。網上立馬有人將幾年前美女吃蝙蝠的視頻翻倒出來,惡狠狠的批評美女主播。美女主播一臉無辜:我咋知道這果蝠居然會有這麼多病毒啊,不是說養殖的嗎?蝙蝠到底有什麼營養?野味的營養價值到底有多少,菜媽先給大家說一說。
  • 老鼠肉真的能吃嗎?為什麼南方有的地方喜歡吃田鼠?
    我們國家都還能把水溝的小龍蝦吃掉,那麼能不能把田鼠也端上人們的餐桌呢?於是網上先查了田鼠的吃法,真的是千奇百怪各種吃法,爆炒鼠肉,烤田鼠,曬鼠幹,等等,那麼這種田鼠究竟能不能吃呢?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有些人把鼠肉放在桌子上作為美味的菜餚。那麼老鼠的肉可以吃嗎?
  • 全球170萬種未知病毒 專家:吃「野味」或導致疫情頻繁發生
    據法新社1月27日報導,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大爆發之後,有許多聲音曾警告過人們「不要吃野生動物,被感染病毒的風險很大」。然而,當時的那場教訓並沒有徹底改變人們吃「野味」的習慣,這次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被認為跟吃「野味」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