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擺脫礦物進口依賴?日本研發出海底礦物探測新技術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NHK電視臺12月19日報導,日本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能使探測成本減半的海底礦床探測技術,讓日本向海底資源的利用更近了一步。

日本近海的海底分布著多處海底礦床。海底礦床是海底巖漿噴發沉澱而成,蘊含著豐富的金、銀、銅等金屬礦物。日本經濟產業省稱,如果能發現足夠的礦床蘊藏量,日本有望擺脫目前礦物依賴進口的現狀,成為資源生產國。

然而,礦床的探測工作卻面臨著成本過高的難題。報導稱,每進行一次深海地質探測就要花費1000萬至2000萬日元(約合59萬至118萬人民幣)。如果花費10億日元來探測100米的海域,最終卻只發現一個礦床,那不免有些得不償失。

對此,日本的資源開發公司聯合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組成了研究團隊,制定了名為「海的日本國」的研究企劃,開發了一種能大幅降低探測成本的新技術。

這一技術首先會讓5架機器人在海裡來回遊泳,確認礦物所在地的地形特徵。然後,把特殊的探測機降落到海底並發射高頻聲波,由此來調查地下數十米的地質構造。最後,用電腦把海底地層的內部情況製成3D的CG圖,利用VR技術來讓人身臨其境地察看地質構造,判斷礦床的方位。

研究團隊在衝繩近海對這一技術進行了實驗。結果顯示,它不僅能精確地進行地質探測,還能有效地縮短探測時間,使得探測成本降低了5億日元。

這個研究團隊的代表、東京大學的浦邊徹郎名譽教授說:「我希望民間企業也能參與進資源開發中,與我們一起把海底資源探測的成本降低到與陸地探測同樣的水平。」(實習編譯:郭金坤 審稿:馬麗)

相關焦點

  • 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有望成為資源生產國
    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有望成為資源生產國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綜合報導 2017-09-27 16:09 來源:澎湃新聞
  • 日媒: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
    據日媒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與「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26日宣布,已實現全球首次成功利用船隻大量開採海底礦物資源。據報導,在日本衝繩縣近海,接連發現存在從海底與熱水一同噴出的金屬堆積而成的「海底熱水礦床」,日本力爭2020年代中期前後實現商用化。
  •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太陽光不僅作用於地表生物發生經典光合作用,也一直作用於地表礦物發生非經典「礦物光合作用」。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團隊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該研究成果4月2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地球陸地上,有機生物和無機礦物共同暴露在陽光下。數十億年來,有機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
  • 生命與礦物的不解之緣
    最初十幾種礦物熔化,並相互融合,產生出60多種不同的礦物,引力作用使塵埃和氣體物質聚積起來,形成越來越大的小行星體。在此過程中,這60多種礦物又在環境的作用下演變成100多種。高溫、壓力以及水的作用將原生的晶體物質轉化為新的形式,而巖石之間的碰撞形成巨大衝擊,進而激發更多新礦物的形成。地球誕生後,密度大的金屬鐵、鎳隨著地幔下沉,成為構成地心的主要元素。
  • 俄專家對全世界宣布:中國發動機技術高明,已擺脫進口依賴
    ,俄專家對全世界宣布:中國發動機技術高明,已擺脫進口依賴!,我國在這方面的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航空技術方面,因為技術受到了限制,所以只能依賴進口,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在前期的時候,我國更多的時候都是依賴進口,但是在進口俄羅斯發動機,進口美國發動機的時候,都不是為了單純的使用,而是為了研究其中的核心技術,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 日本在衝繩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 有望成資源生產國
    日本在衝繩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 有望成資源生產國 2017-09-27 20:44:33
  • 中科院遙感所:火星含水礦物高光譜目標探測算法研究
    ,以便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通過樣本和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可以得出火星環境發展狀態結論,進而推算出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將火星當做「第二家園」。
  • 礦物成分探測載荷:如何熬過火星寒冷的夜?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鄭瑩瑩)在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簡稱:上海技物所)負責研製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兩個有效載荷。「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火星車配置了多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 專業解讀|礦物加工工程:我們不生產礦物,我們只是礦物的加工者
    ,大量新技術融入到礦業開發的各個環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同時,礦物加工技術在環境保護、二次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等領域也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礦產資源日益貧乏,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礦物加工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 地質雲礦物巖石識別系統成功研發
    野外調查或外出旅遊時不認識礦物、巖石,又沒行家幫你確認時怎麼辦?將於10月正式上線運行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雲」,為你準備了智能解決方案,其礦物、巖石識別系統對礦物的識別已達到75%,對巖石的識別率達40%~50%。
  • 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開發新遙感技術用於研究月球上的礦物橄欖石
    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開發新遙感技術用於研究月球上的礦物橄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布朗大學的行星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遙感技術,用於研究月球上一種名為橄欖石的礦物這種礦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據了解它是巖石行星內部的重要組成部分。描述這項工作的新論文的主要作者克里斯多福·克雷默說,橄欖石是地球地幔的主要成分,並已在月球和火星表面檢測到。橄欖石已經在火山沉積物或從地下帶出物質的撞擊坑中被檢測到。目前,遙感技術足以從軌道上發現橄欖石,但科學家們想做的不僅僅是發現這種礦物。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橄欖石的化學構成。
  • 日本在全球首次利用海底甲烷水合物產出天然氣
    接受委託的獨立行政法人日本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等使用地球深部探測船「地球」進行了開採。將管道通入海底,從水深約1000米的海底挖掘至地下約270~330米深的甲烷水合物層,利用管道回收天然氣。
  • 興嘉生物衝刺IPO,礦物微量元素應用概念來襲
    受我國飼料工業起步較晚影響,國內礦物微量元素行業技術水平相對滯後,21世紀以前主要以進口為主。作為國內較早聚焦於礦物微量元素應用的企業之一,興嘉生物始終堅持自主研發與創新,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對推動中國礦物微量元素行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近年公司整體業績穩步增長。
  • 香港大學合作研發自動找礦無人機!可在野外尋找化石、礦物和生物
    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智能追蹤無人機不再是空談——香港大學(港大)參與研發的自動追蹤無人機系統,能在夜間利用雷射、掃描尋找化石、礦物和生物等目標物。由於雷射能夠在極低能量散失的情況下作遠距離投射,所以這技術很適合應用於飛行系統上作探測用途。
  • 日媒:日本海底礦石開採技術獲得突破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經濟產業省26日宣布,日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試驗從衝繩縣近海的「海底熱水礦床」連續大量開採出礦石。由於確立了穩定開採海底礦石的基礎技術,日本朝著本世紀30年代後期商業化的目標前進了一步。日本擁有世界少有的專屬經濟區,它非常期待海底礦石能成為國產資源。
  • 擺脫依賴進口!海化院加速航空塗料關鍵技術國產化
    「青島市航空塗料工程研究中心是聚焦高性能航空塗料研發及工程化應用的科技創新平臺,將重點圍繞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塗料產品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青島市航空塗料工程研究中心的組建,將進一步推動航空塗料技術的進步,帶動青島市航空塗料工業的迅速發展,並將青島市的航空塗料技術推向一個新臺階,有助於帶動青島市高端裝備配套新材料的發展。」
  • 俄專家坦然表示:中國航空技術突破重大,已經擺脫髮動機進口依賴
    在諸多領域我國都有了自己的科技品牌,這次中國航空技術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俄羅斯專家也是坦然表示:中國航空技術突破重大,已經擺脫了對發動機進口的依賴,美國的陰謀無法得逞!我國由於起步較晚,剛開始只能向其他國家進口一些飛機研究使用,技術水平還達不到自己自製的層面,因此發展受限,顯得十分被動。
  • 不為人知的海底寶藏——黑煙囪
    形成原因是海水沿著海底的裂隙向下滲,碰到巖漿等比較熱的地方加熱,然後被噴出海底,多形成「煙囪」的樣子所以叫黑煙囪。對很煙囪的分類主要依據溫度及噴出的礦物成分。分成了三類:黑煙囪、白煙囪和低溫噴口。溫度達300~400℃時,形成黑煙囪,是暗色硫化物礦物堆積所致;而海水溫度為100~300℃時,則形成白煙囪,主要由硫酸鹽礦物和二氧化矽組成。對於海底黑煙囪的研究在1978 年開始。1979年阿爾文號在同一地點發現了幾十個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
  • 礦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常見礦物以及礦物用途
    礦物的物理性質包括光學性質,力學性質,磁性,電性等。礦物的光學性質是指礦物在可見光作用下所表現的性質,如透明度,光澤,顏色與條痕,礦物的力學性質是指礦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現的性質,如硬度, 解理,斷口等。
  • 流傳千年的顏色——礦物顏料
    大多數的顏料是土壤和礦物顏料以及生物顏料。礦物顏料的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用天然礦石經選礦、粉碎、研磨、分級、精製而成,主要用於繪畫、工藝品、仿古、文物修復等。硃砂紅最初由礦物辰砂(cinnabar)粉製成,並由此得名。辰砂的化學成分是天然硫化汞(HgS),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等礦物。在自然界中辰砂多以晶體形式存在,色澤從鮮紅色到深紅色、黑紅色都有。從古代開始,辰砂就被用作朱紅色的顏料,廣泛用於古羅馬的藝術和裝飾,中世紀的彩繪手稿,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印度的點痣,以及中國的藝術和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