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楊宏遠
對於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流傳著一個「5億理論」,指的是5億的營收規模會成為三方物流企業發展遇到的第一個天花板,營收規模繼續增長反而容易陷入「規模不經濟」的怪圈。這個說法雖然沒有理論依據,但卻在現實中被一次次證實。
運聯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合同物流研究報告暨50強排名》中提到,國內合同物流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營業額在1—5億元之間的企業,在全國大約有1000家,而更多的企業是處於這一規模以下。
而隨著零售、快遞快運、製造業企業對供應鏈布局的不斷加碼,三方物流企業的生存空間也被不斷擠壓。在這樣的背景下,11月26日,上海優通供應鏈、杭州大恩物聯、上海揚騰供應鏈、上海健林國際物流、嘉興浩大供應鏈,五家三方物流企業全面重組成立的新品牌——英賦嘉供應鏈,則為三方物流的整合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與可行性。
三方物流如何從「縮量市場」,找到新的出路?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戴定一在英賦嘉供應鏈品牌發布會上提到,「三方」是現代物流最典型的概念,正是因為有了「三方」的概念,才有了現代物流的概念。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三方物流是企業物流外包的產物。自此,企業內部的分工,轉變成了企業之間的分工。更深化的分工能帶來更高的物流效率,但這也意味著交易鏈條的延長。這就要求三方物流的服務能力要強於企業內部的解決方案。
三方物流要把甲方企業千差萬別的需求,「翻譯」為物流需求。也正是因為各行各業的差異性,三方物流才很難被整合。
英賦嘉供應鏈投資副總裁陳嘉男向運聯智庫透露,對於三方物流的整合,大恩物聯已經考慮了幾年,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間,與大量的三方物流企業進行了溝通,了解市場動態。這也是此次融合重組的大前提。英賦嘉供應鏈總裁朱健林也提到,正是因為五家企業具備相似的規模,而且在區域和業務上也具備互補性,才能走在一起,凝聚合力,突破三方物流目前的發展困境。
三方物流本質上是資源的管理者和協調者。但現在,原本較為封閉的環境被打開了,資源分散度降低,三方物流手中僅剩下倉儲、整車、大票三個產品。而隨著整車和大票都逐漸被組織化,三方物流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小。三方物流的競爭,已經開始進入「縮量時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方物流企業確實要重新認識自己,甚至是重新定義自己。這是英賦嘉供應鏈成立的初衷。
「突破三方物流各自為政、業務同質、惡性競爭的封閉;改變中國三方物流單兵作戰、群雄割據、一盤散沙的局限;創造三方物流數據連結、技術穿透、網絡協同的新模式。」英賦嘉供應鏈董事長張金連在開場致辭環節對英賦嘉供應鏈的使命和價值做了這樣的闡釋。
三方物流的整合,必須要做乘法
基於三方物流的本質與發展環境,英賦嘉供應鏈運營管理中心總監張恩波認為,三方物流的整合有兩個重要任務:提升能力與降低成本。
第一,提升能力。
「三方物流企業大多規模小,能力較弱。對客戶的貼身服務,是三方物流企業能生存的核心要素。所以三方物流的個性化服務是不能被拋棄的。」張恩波說道。
客戶的需求是複雜的,是個性化的、差異化的。但是物流真正地執行處理一定要是標準化的,這樣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需求的差異化和執行的標準化之間的鴻溝是巨大的,這樣的鴻溝需要一個強大的中臺來彌補。這正是英賦嘉供應鏈要做的事情。
朱健林對英賦嘉供應鏈「大中臺」的概念解釋道: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是需要在系統、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投入,需要有融資能力;但這些單靠企業個體是很難完成的,所以需要一個大的平臺做基礎;客服、運力、IT等做集中化的管理,具體業務以項目制的形式存在。
品牌發布現場,在棋盤資本創始人馬宏的主持下,中物聯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分會、投融資分會秘書長張煒,運聯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忠心,上海物流企業家協會創始人、常務副會長陳永軍,杭州市物流與採購協會會長範金龍參與了對話環節。他們提到,大部分三方物流企業都是被動地迎合客戶個性化的需求,而只靠被動地迎合是做不大的。「服務,是要做在客人開口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珀萊雅、百雀羚、雅詩蘭黛等日化品牌,都有倉儲和2B配送的需求,近年來也逐漸增加了2C配送的需求,同一個細分市場的需求是有共性的。三方物流的整合,要做的就是把共性的部分標準化,再在標準化上疊加個性化的需求。多家三方物流企業的整合,還能匯聚同行業的客戶資源,調動更多的資源,紮根細分市場,做提前布局。
第二,降低成本。
「很多三方物流企業的利潤已經跌穿地板了。但如果深究,成本還可以有很大的下降空間。」張恩波提到,僅以整車運輸環節來說,三方物流企業的運輸車輛,每月行駛裡程只有1萬多公裡;但是快遞快運企業車輛的平均行駛裡程至少是2.5萬公裡,這其中的差距很大。
三方物流個性化服務的能力,其實並不是阻礙降本的理由。通過模塊化的區分與標準化的操作,三方物流中臺能夠解決大量因重複工作而增加的成本投入。正如朱健林所強調的,英賦嘉供應鏈要做的事情,不是車貨匹配之類的「交易平臺」,而是合併同類項似的「賦能平臺」。「我們不是簡單做加法的『抱團取暖』,我們是希望做乘法的『抱團打天下』;我們想要做的不是簡單的三方整合,我們努力探索的是產業價值鏈的重構。」
張金連在致辭中提到,她從1993年開始創業,經歷了「衝衝殺殺」、公鐵空海聯運的「集貨時代」;快遞崛起、供應鏈布局的「到家時代」;再到如今的新零售、新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數據時代」。「我們同樣走過從跌跌撞撞到初具規模的成長曆程,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物流行業的起伏跌宕。在我們各自公司的名稱中,就鐫刻著中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的歷史烙印。」
在現代物流範疇內,「第三方」的意義是始終存在的,關鍵在於這個角色是交給誰來扮演。將品牌發布會的主題定為「重新定義三方物流」,彰顯著包括張金連在內的英賦嘉供應鏈股東對變革的堅定與對新品牌的期望:致力於為各種「生態物種」——專業的產業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專業化物流的基礎底盤。
每一次行業的大變革,實際上是產業價值鏈的重構,就像當年在甲方物流或乙方物流之外,迭代出了「第三方物流」一樣。而這一次,英賦嘉所進行的探索,實際上也是企圖對原來的產業價值鏈進行重構,以期構建出一個能為三方物流賦能的平臺,使三方真正回歸「客戶關係管理」的本質。
作為三方整合的第一個案例,未來英賦嘉供應鏈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本文為運聯智庫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