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科學家計劃編纂全球通用的地球物種名錄

2020-12-02 騰訊網

參考消息網7月8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計劃創建首個普遍認可的地球物種名錄,這有望結束數百年來圍繞如何對世界生物資料庫進行分類的分歧和混亂局面。

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7日報導,計劃包含十條內容,旨在最終確立分類秩序,制定一份世界物種權威名錄,並建立對質量負責的治理機制。研究人員希望,各方認可的單一名錄可以推進全球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瀕危野生動物貿易、生物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問題的努力。

報導稱,學界關於物種(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元)構成,存在至少26個相互矛盾的概念,因此生物學家從未達成一致。結果是,環境保護組織、各國政府和科學家通常使用不同的哺乳動物、真菌和其他生物名錄,這些名錄的分類描述不一。

例如,科學證據顯示,非洲象可能存在兩個物種——森林象和草原象。然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主要環境保護組織卻只承認一個物種。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生計教授史蒂芬·加尼特說:「公眾支持這些他們稱為物種的實體,而且認為這些是真正的生物自然單元,而不是人為構想出來的時間片段。」

一個廣泛使用的定義認為,物種定義關鍵在於某一群體的生物能否通過產生可存活的後代來交換遺傳物質。但在一些情況下,物種之間的界線並不清晰,導致分類學家——發現、命名和分類物種的科學家——出現意見分歧。

包括基因組分析和微型CT掃描在內的新技術也促使科學家發現,以前被認為屬於同一物種的生物實際上可能分屬多個物種,比如東南亞葉猴、長頸鹿和走路鯊。

加尼特說:「可能90%的物種存在自然單元,不會雜交繁殖,而且行為端正。但有10%的物種忙於進化,我們必須決定這個物種是什麼、不是什麼。」

「公眾希望科學能夠做到這一點。而科學還沒有形成可靠的系統來做到這一點。」

世界物種權威名錄的創建原則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其中包括分類學家與其他利益相關方(比如環境保護者和政府)需要發揮的明確作用。

根據提議,物種名錄將以科學為基礎,將物種命名管理與物種證實管理分開,並實現全面可追溯。(編譯/曹思澄)

相關焦點

  • 全球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光碟發布
    4月1日上午,「物種2000」組織及其中國節點在北京發布了「全球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光碟,這是該組織第八次發布全球生物物種年度名錄,也是中國作為該組織地區節點第一次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年度名錄。到目前為止,全球生物物種名錄共收集了世界上110萬個經過科學家確認的生物物種的綜合信息。
  • 英媒:地球若沒有人類 北歐將是哺乳動物的天堂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現在北歐大部分地區也許是狼、駝鹿、熊和大象等生物的家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21日報導,根據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人類破壞生態系統,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應該類似於非洲塞倫蓋蒂平原。
  • 全球陸生植物名錄「大全」在英發布
    新華網倫敦12月29日電(記者  黃堃)英國皇家植物園丘園和美國密蘇裡植物園29日在倫敦聯合發布了由全球多個植物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植物名錄》。這部被業界稱為「陸生植物大全」的文獻收錄了約125萬個陸地植物名稱,包括各個物種的正式學名和各種別名。
  • 英媒:超九成鳥類「生命密碼」被揭開
    英媒稱,科學家已對鳥類譜系圖幾乎每個分支的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記錄,基因組是基因的構成方式,也稱為「生命密碼」。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1日報導,英國《自然》周刊登錄了363個物種的基因組,其中包括267個首次測序的物種。該列表包含了世界上超過92%的鳥類。
  • 英媒: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 將導致生態災難
    原標題:英媒: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 將導致生態災難參考消息網2月12日報導 英媒稱,有關昆蟲數量的首份全球性科學綜述說,地球上的昆蟲正在快速走向滅絕之路,這可能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災難性崩潰」。
  • 英媒:英國科學家創建出「萬有觸覺定律」模型
    英媒稱,科學家們利用地震波創建了一種觸覺通用尺度,為打造具有高度真實感的虛擬實境鋪平道路。報導指出,研究團隊運用地震數學知識來模擬振動在皮膚裡的傳播,發現皮膚下面的振動感受器對瑞利波的反應不分年齡、性別甚至物種都完全一樣。論文的另一位作者詹姆斯·安德魯斯說:「我們定義的這些原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各式各樣物種對接觸的不同體驗。例如,如果把犀牛的皮膚縮進5毫米,它們的感覺會跟人類皮膚縮進5毫米的感覺一樣——只不過產生這種縮進所需要的力量不同。」
  • 英媒:英國科學家創建出「萬有觸覺定律」模型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們利用地震波創建了一種觸覺通用尺度,為打造具有高度真實感的虛擬實境鋪平道路。報導指出,研究團隊運用地震數學知識來模擬振動在皮膚裡的傳播,發現皮膚下面的振動感受器對瑞利波的反應不分年齡、性別甚至物種都完全一樣。論文的另一位作者詹姆斯·安德魯斯說:「我們定義的這些原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各式各樣物種對接觸的不同體驗。
  • 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
    原標題: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英媒稱,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這一發現表明,隨著氣溫升高,森林儲存的碳將大大低於預期,提前落葉可能會對昆蟲和其他物種產生連鎖反應。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26日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康斯坦丁·措納及其同事研究了從1948年到2015年近4000處地點的六種溫帶樹種(包括普通橡樹)的秋季落葉數據。隨後他們進行了兩項實驗,以研究二氧化碳和陽光在樹木落葉期所發揮的作用。
  • 英媒:科學家為地球歷史劃分新篇章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 英媒稱,地球的官方歷史有了新篇章。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7月18日報導,地質學家將過去的4200年劃分為地球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將其稱為梅加拉亞期,這個時期開始的標誌是一場大旱災,這場旱災摧毀了全球範圍內的許多文明。國際年代地層表——描繪地球歷史時間線的著名圖表——將被更新。報導稱,不過應該說,科學界對引進這種變化的方式感到有些不安。
  • 科學家打造全球生物「大家譜」
    作者 | 唐鳳一篇7月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論文,首次勾勒出一張路線圖,指導科學家繪製從哺乳動物和鳥類到植物、真菌和微生物的包含所有物種的全球統一名錄。「列出所有物種聽起來可能很尋常,但這是一項困難而複雜的任務,目前還沒有一份統一的物種清單。」
  • 用好物種名錄 促進自然保護
    IUCN紅色名錄 瀕危,顧名思義,就是瀕臨滅絕的危險。現在,瀕危物種已經成為經常見諸媒體的概念。一般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地球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至今已經對全球120372個物種進行評估,並形成《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紅色名錄。
  • 臺灣物種名錄出爐 登錄5萬多種佔全球數量2.5%
    中國臺灣網7月16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物種生命力十足多元!臺當局「農委會林務局」今天表示,與臺灣「中研院」合作歷經數年的臺灣第一本官方物種名錄誕生,共登錄5萬多種生物,每平方公裡1.4個物種,物種數量佔全球2.5%。
  • 科學家打造全球生物「大家譜」
    作者 | 唐鳳一篇7月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論文,首次勾勒出一張路線圖,指導科學家繪製從哺乳動物和鳥類到植物、真菌和微生物的包含所有物種的全球統一名錄。目前,地球上的物種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全球變暖、汙染、疾病和過度開發等因素共同導致了加速滅絕的危機。「建立一個統一名錄是管理和保護所有物種的重要一步。」Garnett說。此外,缺乏統一名錄也阻礙人們了解地球生物多樣性。
  • 美媒:「超級真菌」威脅世界上「最毒物種」
    參考消息網9月15日報導 美媒稱,一種毀滅性的「超級真菌」有可能將一種原產於中美洲巴拿馬雲霧林中顏色鮮豔的小型青蛙徹底消滅,這種青蛙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9月13日報導,巴拿馬金蛙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嚴重瀕危」物種。
  • 英媒稱北鬥系統2020年覆蓋全球 軍用導航精度高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11月7日報導稱,中國在11月5日在四川省西昌航天中心發射了一枚長徵3號乙運載火箭,再將兩顆北鬥3號導航衛星送至中地球軌道。報導稱,中國分3階段執行北鬥計劃,自2000年10月以來已發射30餘顆衛星。
  • 警鐘再次敲響,聚焦《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其中有2.8萬餘個物種瀕臨滅絕。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和幾個物種評估機構合作於1963年開始編制,每年評估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風險,將物種編入九個不同的保護級別,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性的標準,已被全球廣泛接受和應用。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2020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涵蓋了其所監測的120000個物種的變化命運。這份最新名錄顯示,目前,有超過32000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11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公園大會上發布最新IUCN紅色名錄。根據紅色名錄,漁業、採伐、礦業、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威脅著太平洋金槍魚、美洲鰻魚、中國河豚和中華眼鏡蛇的生存;棲息地破壞導致馬來西亞軟體動物和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滅絕,同時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