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低熱,可能是肝膿腫導致,這幾類人特別注意,尤其是55歲以後

2020-12-06 神秘治癒系

肝囊腫在臨床上主要是由感染導致,有細菌性肝囊腫和阿米巴性肝囊腫,在我國前者最為常見。近十年來,肝囊腫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不過隨著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發展,其診斷和治癒率有了很好的改善。

示意圖

近年來,肝囊腫呈現上升趨勢的原因主要是誘因種類的增多導致,含有肝囊腫誘因人群數量不斷攀升。感染途徑主要包含門靜脈、膽道、肝動脈和臨近肝臟器官。肝囊腫治療的關鍵是在於及時的發現和診斷,肝囊腫的隱匿性在不斷提升,比例有最初的4%,提升至目標的40%。由於症狀不明顯,很多呈現低熱現象,但是都當普通的發燒感冒來診療。以下幾類人員要尤其注意肝囊腫的伴隨發生。

1、有膽道病史者:在我國,膽道疾病是導致肝囊腫的常見病因,多發於膽結石、膽汁淤積、膽管癌等患者中。這類病如果出現低熱持續現象,要尤其重視肝囊腫排查。

2、各種程度糖尿病患者:近年來糖尿病人逐年增多,是肝膿腫發病率提升的一大原因。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人多數免疫力低下,同時體內的高血糖環境為各類細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是導致細菌性肝囊腫的最大原因。

3、沿海地區55歲-65歲人群:臨床統計學表明,肝囊腫多發於相對富裕的地區,在我國東部以及東南部沿海地區是主要發生區域,年齡階段多發於55歲之後。

示意圖

肝囊腫雖然在整個肝炎疾病佔比中並不高,但是其病死率並不低,潛在的威脅性比較大。以上幾類人群要尤其注意。下面闡述一下肝囊腫常見的體徵及肯能症狀表現。

1、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和嘔吐,這類症狀並非肝囊腫的特異性症狀,大部分肝炎發展到一定程度均會出現類似症狀。對於符合前面所述三種類型人群,要多加注意這些症狀。

2、寒戰、持續低熱或高熱,是肝囊腫最為常見的早期症狀,伴隨大量排汗,心脈增速,反覆發作。

3、部分出現肝區疼痛症狀,是由於囊腫程度增加,導致肝臟腫大,包膜牽拉導致的疼痛,早期多為持續鈍痛,發展到一定時期可出現金銳性劇痛。

當然,是否出現肝囊腫,我們也不能僅僅憑藉症狀自主判斷。是否有肝囊腫出現,我們還要依賴於檢查結果。肝囊腫檢查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學檢查兩類,一些檢查項目大家可做簡單了解。

1、實驗室檢查主要包含:肝功能檢查、中性粒細胞檢查、白細胞計數檢查等,肝囊腫患者主要體現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谷丙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升高。

2、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包含超聲和CT檢查。超聲檢查主要表現為邊緣不規則的低回聲病變,病變內透性較差。CT病灶呈現片狀或分葉狀的低密度影,增強CT後邊緣明顯強化。

示意圖

提醒:目前肝囊腫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案,主要是由於囊腫的誘因不同,其治療方法需要結合當地的特點。所以,無論是作為患者還是醫生,均不能憑藉其他個體治療方案來進行肝囊腫的治療。一定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相關焦點

  • 女性最佳「停經」年齡,並不是45或55,可能越接近「這個數」越好
    據相關研究人士提示,女性最好的絕經年齡是49歲左右,處於這個時段的話,說明卵巢和子宮的狀態保養得不錯,以後發生惡性變化的可能性會比較小,但是廣大女性也不必十分糾結於49.5歲這個年齡,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激素狀態、大體上的營養狀態都各不一樣,絕經時間必然也會存在差別。
  • 從發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幾分鐘!這種致命疾病,這幾類人要特別警惕
    前幾天,一位36歲知名主持人突發肺栓塞去世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肺栓塞起病,輕的可能無症狀,重的可能出現休克甚至猝死。最常見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其次是胸痛、咳嗽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常見表現(如下肢血栓形成常常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皮膚發紅等),所以有這些症狀的需要警惕。
  • 「黑豹」所患疾病,發病率持續走高,這類人尤其要小心…
    大腸癌發病率還在持續上升中 博斯曼年僅43歲就因結腸癌的離開讓很多人震驚,也讓更多的人對結腸癌這個惡性腫瘤予以關注。
  • 50歲後多吃這幾類天然補鈣食物,或能減少鈣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當中的鈣質會不斷流失,尤其是在過了50歲之後,鈣質流失會越來越嚴重,因此50歲以後的人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骨關節疾病等問題,因此過了50歲的人在平時一定要注意安全,走路時要慢點走,避免出現跌倒的現象,一旦不慎跌倒,就有可能會出現骨折的現象。
  • 5歲寶寶因吃這種蔬菜住進ICU,眼下正當季,這類寶寶尤其要注意
    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貧血會進一步加重,甚至休克危及到生命。檢驗報告其實每年到這個季節,類似的新聞特別多:3月26日,6歲男孩吃蠶豆住進ICU。去年,杭州4歲男孩因吃蠶豆頭暈嘔吐,經輸液後輸血治療,一周後男孩出院。有的人甚至吃了一包蠶豆做的「怪味豆」,也會出現不良症狀。
  • 高血壓突然變正常了可能更危險 幾類人群尤其要注意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5.2%,也就是說,每四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但有人說,只是血壓高點,也沒啥感覺,有必要吃藥嗎?是不是一吃藥就得吃一輩子?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高血壓,就是血壓高?血壓高,不就是高血壓?兩者有區別嗎?事情沒那麼簡單。
  • 女子睫毛裡揪出17條蟲……這幾類人要注意了
    有這些現象的朋友請注意了你們很可能是眼睛「長蟲子」了!陳女士最近兩個月眼睛突然覺得乾澀發癢,滴眼藥水也不管用,到眼科醫院一查,竟然在睫毛裡發現了17條蟎蟲。提到蟎蟲,大多數人會想到,它會導致皮膚過敏和青春痘、酒糟鼻……沒想到,蟎蟲還會出現在眼睛裡!
  • 有一種劇痛叫做「帶狀皰疹」,7類人尤其要當心
    這意味著,95%以上的人都是帶狀皰疹的潛在得病人群。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哪些人最易被帶狀皰疹侵害,並教你科學防住它。 帶狀皰疹可發生於任何感覺神經分布區,主要表現為沿神經節段分布的紅斑、水泡,並伴有疼痛,臨床上以胸背段最常見,可高達55%,其次還有腰段、頸段,以及三叉神經分布區域。
  • 你一定不知道的靜電危害,這幾類人要特別注意!
    人的身體是一個導體,所以常有機會吸收靜電。尤其是在氣候乾燥的地方,人體會聚集更多的靜電。當人體靜電積存過多,又沒有地方「放電」,靜電就會在人體內作怪。如果你以為靜電最多只是電你一下,就太小瞧它了!引發火災的原因,竟是傷者當天沒有穿專業的防靜電服,化纖衣服產生的靜電遇到周圍揮發的油汽,導致了這一事故的發生。
  • 40歲以上男性容易不舉 這5類人易中招
    原標題:40歲以上男性容易不舉 這5類人易中招   勃起障礙是男科疾病,我們也稱之為不舉,陽痿。隨著年齡的整張,勃起障礙出現的機率也增加。男性到了40歲以後,陽痿的發病率達到了50%。
  • 絕經後又出血,可能是癌症徵兆,提醒:3類女性尤其要注意
    不過如果原本已經絕經了,之後又出現出血的現象,不要以為是「返老還童」這樣的好事,可能是一些癌症的徵兆,尤其是子宮內膜癌這種疾病。女性生活中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時,還需要小心提防子宮內膜癌這種疾病,最好能夠及時去醫院進行這方面的檢查,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而且也要提醒大家,3類女性常常受到子宮內膜癌的青睞,平時生活中一定要小心提防。1.
  • 注意:這4個原因可能導致男性睪丸萎縮
    華龍網3月29日13時訊 說到睪丸萎縮很多人不了解,其實這種男科疾病,對健康損害很大,男人一定要注意護理睪丸。那麼,哪些原因會導致睪丸萎縮呢?除了常見的病毒感染、內褲不合適以外,還有損傷、炎症、內分泌疾病等,都會導致男人出現睪丸萎縮,而睪丸是產生精子的地方,一旦睪丸健康受損,男人的精子質量會大打折扣。
  • 這幾類人要控制飲水量!
    心臟病患者,尤其是心衰患者的心臟難以承擔太大的負擔,所以大量喝水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有可能誘發低血鈉症,出現噁心、嘔吐、昏迷、全身抽搐等危險症狀。這類患者由於腎臟機能逐漸喪失,無法正常排洩水分和鹽分;或是體內蛋白質大量流失,降低了血滲透壓,如果過量飲水,會使水腫更加嚴重。
  • 醫生提醒,這幾類人需注意
    提到蟎蟲,大多數人會想到,這是導致皮膚過敏和青春痘、酒糟鼻等的害蟲。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蟎蟲還會出現在眼睛裡!廣州的陳女士最近兩個月眼睛突然覺得乾澀發癢,滴眼藥水也不管用,到眼科醫院一查,竟然在睫毛裡發現了17條蟎蟲。
  • 60歲以後注意這6點,平安過冬!
    此外,寒冷時人的活動量減少,腦、心肌、內臟血液灌流也減少,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之一。 防範手冊: 1.老年人冬季要注意保暖,保證充足的休息,同時注意血壓、血糖的變化。 2.密切監測血壓,常備急救藥物。
  • 60歲以後的人,每天睡眠保持在幾個小時,算合格?8小時可以嗎?
    尤其是60歲以後的人,更加要注意睡眠,那麼他們一天應該睡多長時間?八個小時夠不夠?60歲以後的人,每天睡多長時間算合格?若是大家身邊有60歲以後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一直保持著早睡早起的習慣,早上四五點鐘就醒來了,但是精神卻非常的好,那麼是不是說老年人就不用睡太久呢?
  • 寶雞市人民醫院成功治癒一位罕見阿米巴性肝膿腫患者
    近日,寶雞市人民醫院超聲科成功治癒了一位罕見阿米巴性肝膿腫患者,受到家屬的稱讚。超聲科主任李培英詳細查閱患者病史、相關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並與臨床醫生討論會診後,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穿刺風險,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
  • 60歲以後的人要注意帕金森,如果發現3種徵兆,及時去醫院治療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 因此,預防帕金森病要注意勞逸結合,尤其年輕時從事腦力勞動的老年朋友,晚年生活別太緊張忙碌,儘量多休息。
  • 補充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3類人群尤其要注意
    蛋白質攝入標準成人在輕體力活動情況下,女性每天至少需要補充55克蛋白質,男性每天應至少補充65克蛋白質。重體力勞動、運動員、懷孕、哺乳、生病期間需要額外補充蛋白質。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優越好蛋白質攝入過多會給身體帶來負擔。
  • 這幾類孕媽容易懷上「唐氏兒」,做好這三種檢查,幫你提早發現
    尤其「唐氏兒」一直是嬰兒出生患病率非常高的一種疾病,據調查顯示近年每20分鐘就有一名「唐氏兒」出生,所以各位孕媽千萬不可忽視。唐氏寶寶又叫先天愚型嬰兒,由於染色體異常導致的疾病,常見的特徵有智力低下、語言、行動障礙、外貌出現小眼、顎裂、兔唇等、肢體發育遲緩等。「唐氏兒」又分為三種:標準型、異位型和嵌合體型,前一種提早發現幹預最容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