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使思想充滿血和肉,它比科學和哲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確性和說明性。」——高爾基
自文字發明之始,人類的智慧便將它從最初簡單的記錄發展到了文學作品,賦予了其濃烈的思想與情感。
或是美好的個人幻想、對社會陰暗的批判、對人性的善與美的揭露……
世間的音樂、愛情、文學總是共通的。
色彩濃鬱的19世紀更是誕生了多部影響深遠的文學名著。
如著名法國文豪小仲馬的《茶花女》便是中國第一部引進的西方文學名著,也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將妓女作為主角,更是小仲馬的親身經歷。
小仲馬出生時父親還是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而隨著在戲劇和小說創作上取得成就,便越發的瞧不上身為縫衣女工的卡特琳娜·貝拉。
整天混跡於法國上層的大仲馬很快便忘記了母子兩人,貝拉靠著勤勞的雙手將小仲馬養到了七歲。
這年,大仲馬通過官司奪取了兒子的撫養權,貝拉失去了自己最為珍重的愛,小仲馬也感到了世間的殘酷。
他迫切地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父親一般的人物,不再受到歧視和虐待,得到別人的尊重。
在和父親生活後,認識很多父親的朋友,有拿破崙的情婦,鋼琴之王李斯特,詩人繆塞等人。
小仲馬開始混跡上流社會,創作劇本,認識了妓女瑪麗·杜普萊西,也是《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原型,兩人一見鍾情。
而他曾在《克洛德的妻子》中提到,自己是極其厭惡妓女的。
愛上了瑪麗之後小仲馬曾要求她擺脫妓女的身份,但瑪麗本身就出身低微,她珍重兩人的愛情,但又不得不為了生計與金主們保持著聯繫。
小仲馬一氣之下寫了封絕交信便出國旅行,回國後才得知昔日的愛人已經不在人世,並將所有的財產給了一個侄女,但要求她一生不能來巴黎。
現實的悲傷浸滿小仲馬,他將自己囚禁在郊外,懷著悔恨與思念創作了《茶花女》。
在小仲馬的筆下,兩人的愛情得到升華,瑪格麗特的人物也變得加的聖潔,為了愛情放棄一切,最終也無悔。
「一個人的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與虛榮,但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在他的筆下批判了彼時資本主義下的黑暗和拜金現象,又是對純潔高尚愛情的讚賞。
「任何文學,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的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康的文學。」
19世紀,在英國北部一片荒涼的群山中居住著一戶離群索居的家庭,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兒子成了全家人希望的寄託,包括他三個未出嫁的姐妹。
而曠野中的童年單調且乏味,陪伴她們的是茫茫的曠野和開著石楠花的沼澤地,除了散步與仰望天空,文字變成了幾人唯一的娛樂方式。
她們開始創造詩歌和小說,構造著自己的想像王國,幾人的才華開始慢慢顯露。
並開始嘗試用文字賺錢,她們自費出版過詩集,雖說只賣了兩篇,但依舊鼓舞了她們創作熱情。
在幻想的王國中,她們的力量逐漸爆發,並向出版社投放了小說作品。
兩位妹妹的作品被接納後,姐姐又在一年內創作了另一部作品,三人的作品最終在同年出版。
姐姐的作品是《簡·愛》,妹妹們的作品是《呼嘯山莊》和《艾格尼斯·格雷》。
三人也就是英國文學史上最為奇蹟的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安妮。
當今的情景和書籍出版時很類似,《簡·愛》是比《呼嘯山莊》更被大眾熟知的版本。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艾米莉「心靈中非凡的熱情」和繼拜倫之後無可比敵的強烈情感與大膽,被讀者發現認可。
雖說終其一生只出版一本書,但僅憑《呼嘯山莊》艾米莉足以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璀璨的巨星。
野風肆虐的平原上,希斯克利夫看起來是個徹頭徹尾的惡人,而他的內心深處又是那般的孤獨、脆弱、自卑。
他一直在妄圖通過報復,在他人身上找回自己,找回曾經的人性與愛。
「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有多麼好,它在我眼裡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個孤魂野鬼。」
在希斯克利夫暴虐中成長的哈裡頓卻擁有了自然頑強且溫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著凱蒂,而最終,希斯克利夫也在他們的愛情中放下了一切,得到某種意義上的救贖。
若說小仲馬是一個對社會道德的批判家,那查爾斯·狄更斯便是社會現實的憂慮者,筆下的文字都是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社會的告誡。
狄更斯出生在一個海軍小職員的家庭,因為窘迫的家庭環境,從小沒有受過任何完整的教育。
反而年幼時便去了工廠做童工,因為包裝熟練被老闆放在玻璃窗中展示,羞辱的經歷讓他決定一定要擺脫貧窮。
此後通過不斷地自學,15歲時被派往議會當採訪員,又去過律師事務所當學徒。
狄更斯不僅勤勞,更是個天才,他很快學會了速記,擔任倫敦民事法院的審案速記員,又去議會擔任記者,在家中和家人排演話劇。
狄更斯的喜劇與文字天賦也慢慢顯露,之後創作了《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等著名作品。
而作品無一不在描寫悲慘的社會底層人物,深刻地反思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直至今日仍是極具深意的作品。
《雙城記》便借用年輕醫生馬內特的遭遇,通過法國大革命的先例反思英國現狀,警戒國人。
12月的夜晚,散步的馬內特在散步時被厄弗裡蒙地兄弟強迫出診,他看到了兩人對僕人的暴行,準備向朝廷告發,而信件落在了被告人的手裡。
被關進監獄這18年間,馬內特與世隔絕,再出來時對周圍的事物完全失去了記憶,回到女兒身邊,女兒也有了愛的人,但家族悲慘的命運卻還沒有完結。
貴族的暴虐,人民心中積壓的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在故事中猛烈地撞擊。
隨著馬內特的出現,貴族良知的出現,依舊沒有沒有化解暴力,留下的是社會的,也是人民生活的滿目瘡痍。
梁實秋先生曾評論《雙城記》:「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應該用仁愛及仁道去化解,作品有寫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卻因此造就了大革命的氣氛,化解了暴力行為,體現了人道主義的浪漫色彩。」
無論與《呼嘯山莊》《茶花女》《雙城記》,都是對生活最深的思考,或許有的看起來是宏大的社會問題,但也都是休息相關的平民生活。
今天推薦一套優質的世界名著讀品,除了《呼嘯山莊》《茶花女》《雙城記》,還有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司湯達的《紅與黑》,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維克多·雨果《巴黎聖母院》被迪士尼改編成《鐘樓怪人》。
每一本都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
更是由我國多位著名翻譯大家翻譯完成,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衝教授,曾向外翻譯過《詩經》《楚辭》《李白詩選》,是亞洲首位獲得「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的翻譯家。
除了這8本世界名著,還附帶了精美的「我們為何要讀經典」帆布包,生活與思想兼具想必是人生中一種必需的自我實現了。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