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作為人類的基本情感之一,並不少見。但怒氣發作的像今天這樣輕易和頻繁,卻很少見。
小攤上攤販和顧客說著話,因為幾角錢就相互怒罵起來,地鐵裡因為踩腳問題,兩個人怒火衝天,互相廝打;一個無業者因覺社會不公,揮刀怒向無辜的學生;就連一個人在路上走著,也會突生一股怒意,一腳踹向亂放的自行車。很多時候,怒的都是一些不值一怒的小事,讓人詫異。不知何時起,暴躁易怒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思」,心理學告訴我們:「社會環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現在整個社會的人都如此,那麼我們所處的整個物質世界和社會環境多少是有些問題了。
仔細分析一下那些暴怒有關的新聞,發現大多暴怒人都有一些焦慮不安的情感。焦慮是對當前生活狀態的一種不滿,一種想立刻改變現狀的急迫感,不安則是對未來生活風險的擔憂,一種危機感。
物質文明的發展對人類本是一件好事,但由於資源的有限性,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物質文明發展帶來的成果,於是有了競爭。有競爭就會有輸贏,勝者擁有更多資源,輸者擁有很少資源或者直接出局。誰都想成為勝者,於是,從國家,到個人都陷入了永無止境的競爭之中。
金錢作為物質世界的代表,成了人們競爭的彩頭。誰擁有的金錢更多,誰就能在這個社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可以通過金錢來改善或解決。在金錢的現實作用下,原來的理想道德、風俗文化都開始崩塌或改變,變得金錢至上。沒錢的急切想獲得金錢來改變現狀,有錢的擔心失去現在生活,競爭一直在繼續,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明天還能勝出,人們都開始因為金錢感到焦慮不安。
當一個人的地位、能力和價值以金錢來衡量時,社會就已經開始進入了病態。為了更好地生活,不論行業,很多人都在想法設法地獲取更多金錢,忘掉了自己本來的職業道德,忘掉了做人的底線。
人們在追求物慾享受的過程中,內心已經漸漸迷失,佔有欲和排他性不斷膨脹,把人變得偏執猜忌、自私冷漠,從而傳染擴散到更多的人。這樣的人在遇到矛盾時怎會不容易遷怒他人?怎會做不出傷人傷己的行為?
人們在發展物質文明的過程中除了問題,受了傷,想從精神文明中來獲得疏導和修復,卻發現精神文明是一片荒蕪和迷茫。原有的精神文明已經被我們破壞的所剩無幾,新的精神文明卻未曾建立。
我們有能力破壞一個舊世界,也有能力建設一個新世界,在物質世界我們做到了,對於精神世界呢?希望,不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