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目中的人工智慧(AI)是混沌的,什麼事物聯繫上「人工智慧」、「AI」就好像鍍上一層金箔,熠熠生輝。也有的人將人工智慧想像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程序,認為像科幻電影「流浪星球」中的MOSS,這種能與主角對話,能產生自己的想法的東西才叫做人工智慧。
其實不是的,人工智慧是一個學科,一門技術科學。它不是新興的,它比大多數人都要老,1956年人工智慧這個概念就被提出來了。我們知道,人工智慧現在很火,被譽為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20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也包括人工智慧。所以,人工智慧不僅現在火,大半個世紀以來一直都很火。
那麼,到底人工智慧是個什麼東西呢?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說,程式設計師創造了一個「黑箱」,這是一個會「思考的機器」,我們從一端塞給他一個問題,它就會從另一端輸出結果。這個「黑箱」會遵從創造者給它制定的規則,通過訓練——機器學習去逐步提升輸出結果的準確性,直至訓練完成能夠給出足夠優秀決策結果。
從人工智慧概念被確立之初,人們就對其抱有巨大的期望,他是人類開啟下一個時代的鑰匙。經過全球專家幾十年的投入,漸漸看到曙光。
AI抗疫
在還未過去的新冠疫情中,英國科學家提出了AI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早期檢測與診斷感染階段,AI可以快速分析不相關的症狀,通過算法生成新的診斷和管理方法,快速通過識別CT、MRI影像作出判斷;在患病後制定治療措施階段,AI可以建立病毒擴散智能平臺進行自動監測和分析、通過神經網絡方法提取病毒特徵幫助患者的監測和治療。
在國內,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自研了基於AI算法的COVID-19自測評估系統和COVID-19智能輔助分診系統,可以做到快速精準的分診,提高醫院門急診的預檢分診和醫生看診的效率,這為我國在抗疫中的優秀表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AI+醫療
以上是人工智慧AI在這短短幾個月內的精彩表現,其實在大健康領域,它表現得更為出色,「AI+醫療」是當下最火熱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之一。
在診斷方面,AI可以提供醫學影像數據的智能化識別和分析,從而提高臨床診療的精準性與效率,降低醫生工作強度的同時,減少漏診與誤診機率。
在手術方面,通過數據化和3D技術,將傳統的二維圖像信息立體化,使醫生的病患分析和手術治療更加輕鬆精準。
在製藥方面,利用機器學習、圖像分析等人工智慧技術,研究藥物相互作用的深層化學,並探究整個生物系統,以了解藥物如何影響患者的組織,並通過識別候選分子來幫助減少藥物發現的時間和成本。
在腦機方面,AI對神經工程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幫助解決神經工程研究中遇到的諸多難題,從高維度空間解析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
在康複方面,通過對血壓、心電、脂肪率等多項健康指標的監控,並通過AI算法進行處理,輔助健康管理人員對康復人員的康複方案進行個性化定製,提前預測險情並處理。
AI是一項賦能的技術,它並不是萬能的,但是不斷訓練、用海量的數據澆灌,它才能被激發出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