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問題
提到哥白尼可能大家都覺得對他非常熟悉,知道他提出了日心說,拉開了科學革命的序幕。但我們所謂的熟悉估計也就到此為止了。
你或許不知道的是,哥白尼當年大學畢業以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成為了當地天主教會的修士,也就是說哥白尼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宗教神職人員。你或許還不知道的是,哥白尼所接受的教育是當時的傳統教育,接觸到的天文學知識都是以在西方演化和沉澱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說體系(也稱託勒密體系)為核心的內容。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這種背景下的哥白尼為什麼突然提出了完全不同於傳統認識(地心說體系)的、全新的宇宙體系呢?哥白尼本人沒有透漏過任何他這樣做的動機或者心路歷程。
哥白尼為什麼選擇日心說而放棄地心說,其動機為何?這一問題在科學史領域被專門稱之為「哥白尼問題」
看似合理的答案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問題還不簡單?哥白尼之所以提出日心說,是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具有反叛精神的科學先驅,他要掀起一場科學革命,日心說更加符合現實。這種答案看上去很合理,但它卻摻雜了太多的想當然的現代視角。
首先前面已經提到,哥白尼本人是一個地道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其次哥白尼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這些似乎都和反叛與革命沒有關係,甚至相互矛盾。
其次,在評價託勒密的地心說體系和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哪一個在解釋和預測現實方面更好時,我們不能站在現代的知識和技術背景下去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哥白尼所在的那個時代去評價這兩個理論的優劣。
我們很容易忽略的一點是,哥白尼所在的那個時代,沒有望遠鏡,更別提什麼衛星和哈勃。人們對天空中星體的觀測經驗僅僅局限於肉眼可見的範圍。
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理察﹒德威特在其所著的《世界觀》一書中,就結合了哥白尼所在的這個時代背景,對比了託勒密地心說體系與哥白尼日心說體系。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從當時人們所能接觸到的事實經驗來看,在預言和解釋經驗事實方面,哥白尼體系和託勒密體系幾乎沒有區別。
對於這一點我們不應該大驚小怪。讓我們來想一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如果僅僅為了解釋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託勒密的地心說體系和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都能符合我們的要求,並且,地心說還更加符合我們的直覺。
日心說開始取得優勢是在望遠鏡被發明出來之後,人們逐漸觀察到了更多的新事實,而這些新事實都支持日心說。這時,人們才開始逐漸接受,日心說而不是地心說才是對世界的真實描繪。
到這裡大家就清楚了,哥白尼並不像我們想當然認為的那樣,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更為科學的理論,並想藉此掀起一場科學革命。那當年的哥白尼究竟是出於什麼動機把一生中的大量時間都用來發展日心說這個理論呢?
令人震驚的觀點
對於這個問題,美國歷史學教授羅伯特﹒S﹒韋斯特曼(Robert S.Westman)花了23年時間去梳理史料,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套上下冊的巨著《哥白尼問題:佔星預言、懷疑主義與天體秩序》。
羅伯特教授給出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羅伯特指出,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不是為了引爆科學革命,而是基於佔星術發展的需要。
羅伯特為什麼這樣說呢?他是怎樣得出這一結論的呢?小墨將在下一期內容中給大家粗略地介紹一下羅伯特教授的研究成果。
我是小墨,一位終身學習者,會和大家分享自己平時的所學、所思和所得。喜歡小墨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另外小墨的文章會優先在「小墨思識」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想要搶先閱讀小墨文章的讀者可以訂閱小墨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