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韋又治癒一例新冠危重患者 中國3期臨床試驗將於4月底揭盲
3月30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發表論文顯示,成功使用瑞德西韋治癒了一位4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這也是繼NEJM報導瑞德西韋治癒新冠重症患者後的又一成功案例。該患者本來是40多歲的健康女性,由於患者病情嚴重,治療團隊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特批,可以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療。目前患者已出院,正在在家中康復。瑞德西韋(Remdesivir)在我國也獲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這項大規模臨床試驗將於4月底揭盲。
武漢大學張旃團隊發現:羥氯喹可顯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症狀
2020年3月30日,武漢大學張旃團隊在預印版平臺medRxiv 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審的題為「Efficacy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在COVID-19患者中,使用羥氯喹可以顯著縮短臨床康復時間並促進肺炎的吸收。不過,由於羥氯喹是處方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曹誠/毛青等首次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肺損傷的機制 有望形成療法
2020年3月30日,軍事醫學科學院曹誠,Liu Xuan及陸軍軍醫大學毛青共同通訊在預印版平臺medRxiv 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審的題為「Highly pathogenic coronavirus N protein aggravates lung injury by MASP-2-mediated complement over-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的N蛋白與MASP-2(補體激活的凝集素途徑中的關鍵絲氨酸蛋白酶)結合,導致異常的補體激活和炎症加劇肺損傷。補體抑制可能代表了由這些高致病性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的常見治療方法。
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或是可能潛在自然宿主
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志剛團隊一項關於馬來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而可能是與新冠病毒類似的病毒潛在自然宿主的研究結果,近日在Cell子刊《當前生物學》上正式發表。3月19日Cell子刊《當代生物系》以「馬來穿山甲可能是類新冠病毒的潛在自然宿主」為題正式發表,研究數據可在相關平臺上自由獲取。
大連化物所成功研發可吸附滅活新冠病毒的催化材料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於近日成功研發出可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催化材料。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安徽CDC」)進行的病毒滅活實驗結果表明,該材料具有直接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滅活效率達到96.5%-99.9%。此類固體催化材料無毒,且不溶於水及有機溶劑,可以製成顆粒或擔載於各種載體之上,有望廣泛應用於抗疫產品及日常空氣及水淨化用品上,實現對病毒的吸附滅活,提高防護水平。
《科學》披露武漢封城緊急響應效果:中國新冠感染少了96%
當地時間3月31日,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22位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中國COVID-19疫情暴發的最初50天內傳播控制措施的調查」。據估計,武漢的封城將疫情擴散到其他城市的時間推遲了2.91天(95%置信區間:2.54-3.29),從而推遲了中國其他地區的疫情增長。而和啟動控制措施較晚的城市相比,提前採取措施的城市在疫情暴發的第一周報告的病例數減少33.3%。最終,總病例數比在沒有幹預措施的情況下減少96%。
美國近80%重症COVID-19患者有潛在疾病 老年人最危險
新的研究發現,在美國重症監護病房中,超過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至少有一種「潛在疾病」——這是一種慢性健康問題,如糖尿病或心臟病,已被證明會導致住院和嚴重後果。這一發現來自於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3月31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周報》。研究發現,在大約7000名COVID-19患者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潛在的疾病。有這種情況的患者佔因COVID-19而住院的患者的71%,佔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的近80%。
韓媒調查:大邱約15%新冠肺炎患者稱患病時喪失嗅覺或味覺
據韓聯社報導,一項大邱市醫生的電話調查顯示,韓國大邱市3191名新冠肺炎患者中,15.3%的人透露自己(患病期間)失去嗅覺或味覺。韓國國家醫學中心傳染病學教授金本植(Jin Beom-sik)說,感染者的嗅覺喪失很普遍,因為呼吸道病毒會破壞嗅覺的能力。報導表示,感染呼吸道病毒的病人出現這種症狀並不罕見。不過,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嗅覺、味覺的喪失是否可能是COVID-19感染的早期徵兆。
清華大學:5月底疫苗和抗體藥物均可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鄧寧介紹說,張林琦團隊研發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病毒載體的腺病毒疫苗和mRNA單克隆抗體藥物取得重要進展。已成功分離出200餘株具有高效中和能力的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及其編碼基因。團隊已啟動與騰盛博藥、藥明康德的聯合攻關,5月底疫苗和抗體藥物均可進入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階段。
研究人員利用新的RNA成像技術開發的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
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Lena Dolgosheina和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教授Peter Unrau開發出了Mango,可以敏感地檢測RNA分子,幫助改善病毒對病毒的篩選——如冠狀病毒,同時使細胞功能的基本發現成為可能。由Unrau領導的最新研究涉及到使用Mango來檢測活細胞內的單個RNA分子。
NASA嚴防新冠病毒進入國際空間站 專家:機會微乎其微
此前就有陰謀論說新冠病毒來自太空,而現在國際空間站4月將面臨太空人輪換,不少人擔心會因人員輪換把新冠病毒帶入空間站。美國宇航局護士Raksana Batsmanova說,由於NASA加強了安全措施,這種新型冠狀病毒進入國際空間站(ISS)的機會幾乎為零。Batsmanova強調,在正常情況下(不是在大流行期間),太空人在飛往國際空間站之前要接受一段時間的隔離,所有送往國際空間站的物品都要消毒。
德國專家:防控新冠病毒是場持久戰,很可能要持續兩年
德國病毒學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分析,防控新冠病毒很可能是場持久戰,很可能要持續兩年。陸蒙吉說,我們要制定可持久性的戰略,不是今天、明天怎麼打,而是一直要怎麼打,把迎戰病毒的損失降到最小,當前的預計是兩年左右。因此,我們既要控制病毒的傳播,又要保證社會和經濟的運作,找到二者的平衡點。
國家衛健委:4月起無症狀感染者情況將被通報
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湖北武漢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建委疾控局局長常繼樂表示,從4月1日起,將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公布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報告、轉歸和管理情況。據發布會介紹,此類患者多通過主動監測發現,如在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聚集性疫情調查、傳染源追蹤時發現,在部分境內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對有旅遊史和居住史人員進行檢測,也有無症狀感染者被檢出。目前針對無症狀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觸者,原則上集中隔離滿14天,兩次間隔24小時核酸檢測呈陰性的,可解除隔離。
美國FDA推「冠狀病毒加速治療計劃」 審查治療方案僅需24小時
當地時間3月31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推出了一項名為「冠狀病毒加速治療計劃」(CTAP)的新方案。新方案稱,FDA將減掉不必要的繁文縟節,重新部署FDA的資源和人員,以期儘快審查私人公司、研究人員和科學家提供的針對新冠病毒的治療方案,並提供監管建議、指導和技術援助。在大部分情況下,FDA會在24小時內審查研究方案,並在3小時內審查個人提交的請求。
美國眼科學會建議疫情期間不戴隱形眼鏡:帶框眼鏡更安全
美國眼科學會發言人Steinemann等近日提出建議稱,在新的冠狀病毒爆發期間,隱形眼鏡佩戴者最好給自己換副普通的帶框眼鏡,因為這樣做可能會減少觸摸眼睛的欲望。美國眼科學會(AAO)也發布了一系列詳細的相關建議。AAO警告說,在極少數情況下,新冠病毒可能會引起紅眼病。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接觸感染者眼睛或鏡片等物體上的液體來傳播病毒。
新冠患者「復陽」或因檢測試劑敏感性低?研究:「復陽」非復發,無傳染性
近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劉磊教授和張政教授團隊對新冠肺炎患者「復陽」的情況進行了研究。3月31日,該研究在MedRxiv在線發表,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vered COVID-19 patients with re-detectable positive RNA test」。研究結果顯示,「復陽」患者具有原臨床症狀輕、年齡輕的特徵,目前研究隊列中的「復陽」患者均無疾病進展、無傳染性。
科學家破譯影響身高基因密碼 與G蛋白偶聯受體126有關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與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羅劍、劉明耀教授團隊在骨骼發育與身高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破譯影響身高的基因密碼。該研究成果論文3月20日發表於《科學進展》。華師大研究團隊揭示了影響人類身高的重要基因—G蛋白偶聯受體126(Gpr126/Adgrg6)的分子機制,並進一步尋找到潛在的治療青少年身高矮小的治療方案。
WHO統計報告:幽門螺桿菌為全球排行前五的致癌因子之一
近日,《柳葉刀·環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團隊的一篇統計報告顯示,排行前五的致癌因子分別為:幽門螺桿菌、人乳頭瘤病毒(HPV)、B肝病毒,C肝病毒和人類皰疹病毒(EB病毒)。
《英國醫學雜誌》:適量食用雞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
由於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是激烈爭論的話題。近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1980年至今共763項有關雞蛋的研究進行了系統性分析,結果顯示:吃雞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無關;在亞洲隊列中,每天增加一個雞蛋反而降低了心血管疾病風險。
《材料化學雜誌》:高靈敏氣體傳感器,可幫助檢測空氣中的甲醇
近日,Skoltech科學家開發了基於氧化鈷納米薄片的高靈敏度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檢測空氣中的各種酒精。新型傳感器可用於醫療診斷和空氣中有毒甲醇的檢測。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上。該新技術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敏感材料氧化鈷直接生長在傳感器的電極上,這使得在幾分鐘內創建傳感器成為可能,而跳過了製造過程中的幾個步驟。
新研究發現與精神分裂症發展有關的大腦細胞基因表達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冰與蔣田仔領銜,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等國內外多家單位的研究團隊共同建立了基於多水平多組學的精神疾病研究框架,首次發現並從多方面驗證了紋狀體環路功能異常是精神分裂症精準診療的有效生物標記。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研究團隊發現,通過紋狀體功能損傷這個指標,可以精準地從健康人群中篩查出精神分裂症患者,並預測患者未來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可能在輔助醫生對選擇不同機制的抗精神病藥物中提供重要生物依據。
2020年Q1中國學者發表56篇CNS 復旦、清華等高校表現亮眼
截止2020月4月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了共計56項研究成果,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按雜誌來劃分:Cell發表了9篇,Nature發表了32篇,Science發表了15篇;按領域來劃分:材料科學有5篇,地球科學2篇,化學2篇,交叉學2篇,生命科學37篇(結構有13篇),物理學8篇;按單位來劃分(文章數目大於2):中國科學院16篇,復旦大學6篇,清華大學6篇,浙江大學5篇,北京大學4篇,北京師範大學3篇,上海科技大學3篇。
澳門四高校聯合入學考試將於4月舉行
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遊學院和澳門科技大學經過審慎評估,一致同意於4月16日至19日舉行「2020/2021學年澳門四高校聯合入學考試(語言科及數學科)」(下稱「四校聯考」),並已制定嚴謹的防疫措施,切實保障考生的健康安全。
教育部:今年本科高校9月初至中旬陸續開學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3月3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介紹,今年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總體上今年高考後填報志願和錄取時間,將較往年整體推遲一個月左右。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本科錄取預計在8月底結束,專科錄取預計在9月中旬結束,高校秋季開學時間也相應順延,預計本科高校9月初至中旬陸續開學,高職院校一般在10月初開學。
內蒙古面向區內外徵集「科技興蒙」行動創新合作需求
近日,自治區科技創新領導小組下發《關於徵集「科技興蒙」行動創新合作需求的通知》。本次需求的徵集對象包括各盟市、各有關廳局、自治區內各相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自治區合作主體與「科技興蒙」行動所指的「4+8」區外合作主體(包括北京市、廣東省等發達省市、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鋼鐵研究總院等),同時兼顧區外其他合作主體(有關省市、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
上海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滬寧科技合作 單個項目最高100萬元
海將與寧夏共同培育一批重點產業培育示範項目,對已立項滬寧科技合作項目中有進一步研發需求的予以支持,每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100萬元。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寧夏區已與北京、上海、天津等8個省市,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等8個高校院所籤訂了科技合作協議。目前,參與東西部科技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超過150個。
瀋陽市出臺《瀋陽市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
日前,遼寧省瀋陽市出臺《瀋陽市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70%以上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瀋陽建立高校院所協同創新機制,以創新需求為導向,根據高校院所的特色特點,支持10個重大創新平臺。支持各縣(市)區與高校院所共同投入物理空間,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或聯合實驗室。
文物部門聘高校智庫 共建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
4月1日上午,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市文物局籤訂了合作協議,將共建「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助推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雙方將充分利用高等學校以及專家團隊智庫,圍繞北京市長城保護利用及相關任務開展戰略合作,包括舉辦長城及長城文化帶研究方面的國內外學術講座與論壇、深入開展長城文化及長城沿線文化資源研究,開展長城文化宣傳,舉辦與長城保護利用相關的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為北京長城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將作為北京建築大學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二級研究機構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滴血驗癌可提前發現50多種癌症 還能識別癌症來源器官
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和梅奧診所(Mayo Clinic)牽頭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稱,在一項涉及數千名參與者的研究中,一種新的血液測試檢測出了50多種癌症,以及它們在體內的位置,且準確度很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30的《腫瘤學年鑑》網站上。結果表明,這項檢測可以在癌症的早期檢測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快原型存儲器:具有亞納秒信息寫入速度
日前,該校李曉光教授團隊研究實現了具有亞納秒信息寫入速度的超快原型存儲器,可用於構建存算一體人工神經網絡,該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基於隧道結能帶的設計,以及其對阻變速度、開關比、操作電壓的調控,該原型存儲器信息不僅寫入速度快,而且遠超商用快閃記憶體壽命。即使在極端高溫(225℃)環境下仍能進行信息的寫入,可實現高溫緊急情況備用。
續航605公裡!比亞迪「刀片電池」通過「針刺試驗」
3月29日,比亞迪舉行線上發布會,首次對外公布了刀片型磷酸鐵鋰電池(下稱「刀片電池」)順利通過「針刺試驗」的完整測試視頻。即將上市的新車比亞迪漢EV,將是首款搭載「刀片電池」的車型,該車綜合工況下的續航裡程可達605公裡。「針刺試驗」要求用鋼針將動力電池電芯刺穿,造成電芯內部的大面積短路。
中國首個自主研發13價肺炎結合疫苗首批產品獲批上市
玉溪沃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以下簡稱「13價肺炎結合疫苗」)首批產品,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籤發的《生物製品批籤發證明》,這標誌著該產品已可正式上市銷售。肺炎鏈球菌是引起侵襲性疾病以及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見病因。全球每年有一百多萬人死於肺炎鏈球菌,出生至兩歲的兒童是高危群體。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進入第十六月夜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順利完成了第十六月晝科學探測工作,分別在3月31日17時30分和8時25分完成月夜設置,進入到第十六月夜休眠期。在剛剛結束的月晝工作期內,「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科學載荷開機正常,繼續開展月表紅外成像、中性原子測量以及巡視路線月球次表層、月壤及月殼淺層結構探測等科學任務。
牛頓蘋果樹在滬開花結果 精心培育下高達125釐米
正值春季,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牛頓蘋果樹又開花了。6株成功嫁接的牛頓蘋果樹,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已經高125釐米,冠幅直徑達到110釐米,近幾年曾多次開花結果。「牛頓蘋果樹」是英國國家級文物,歸英國國家信託基金會管理。
2019 ACM計算獎授予AlphaGo團隊領導者David Silver
美國計算機學會(ACM)今天宣布,將2019年ACM計算獎授予AlphaGo研發團隊領導者David Silver,以表彰他為計算機遊戲表現帶來的突破性進展。Silver目前任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首席科學家。作為深度強化學習領域的領軍人物,Silver最主要的成就就是領導了AlphaGo研發團隊,在圍棋比賽中擊敗了世界冠軍。AlphaGo的研髮結合了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傳統樹搜索算法和大規模計算的思想,被視為人工智慧研究的裡程碑。
張平文當選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
3月31日,該研究院「人工智慧的數理基礎」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張平文當選2020年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會士。他是今年中國內地高校中唯一入選SIAM的會士。張平文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數學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此次因其在複雜流體建模、多尺度分析和自適應網格計算領域的成就,獲選2020年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
網際網路之父Vint Cerf確診肺炎 曾獲圖靈獎和總統自由勳章
3月31日,「網際網路之父」谷歌副總裁Vint Cerf確診新冠肺炎。他在推特上表示,自己核酸檢測呈陽性。Vint Cerf是網際網路的奠基人,圖靈獎獲得者。他與朋友一道設計的TCP/IP 協議奠定了現代網際網路通訊的基礎架構。在谷歌期間,他作為網際網路的布道者,幫助立法者了解有關網際網路的各項問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