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生命中這三個關鍵時期,飲酒的危害或是最大化的

2021-01-09 騰訊網

1,Nat Biotechnol:對人多能性幹細胞進行定製化轉錄因子編程,產生數百種分化細胞

來源:細胞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有潛力轉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和組織,用於藥物測試和細胞替代療法。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再生治療中心、波恩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利用轉錄因子系統性地從ips細胞中快速和輕鬆地獲取神經元、結締組織細胞、血管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等數百種不同細胞的方法。

他們通過非營利組織Addgene獲得這些轉錄因子。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comprehensive library of human transcription factors for cell fate engineering」。

2,Cell Research | 王立銘團隊發現一種新型飽覺感受器可調節果蠅進食行為

來源:BioArt

在哺乳動物中,飢餓是通過位於下丘腦的表達了刺鼠基因相關蛋白(AgRP)的神經元感知的,相應地,飽腹感則是通過表達了同樣位於下丘腦的阿黑皮素原(POMC)和黑皮質素受體4(MC4R)的神經元感知的,這兩類神經元的交替激活,代表了動物的飢餓或飽腹狀態,從而促使它們對食物的攝取行為進行調節。

12月3日,王立銘團隊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了文章題為『A novel satiety sensor detects circulating glucose and suppresses food consumption via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n Drosophila』。研究揭示了果蠅大腦中一種由DTK-TAKR99D-IPC三層神經元構成的新型營養感受器,它可以快速地探測到發生進食行為的果蠅血淋巴中升高的右旋葡萄糖,從而抑制其進一步進食,有效地防止了果蠅對食物的過度攝食。

3,BMJ:生命中這三個關鍵時期,飲酒的危害或是最大化的...中年人也要保重!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12月4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撰文稱,人的一生中,大腦動態變化有三個時期,會對酒精造成的有害影響特別敏感。即妊娠期(從受孕到出生)、青春期晚期(15-19歲)和老年期(65歲以上)。在這些敏感時期內,飲酒造成的傷害可能是最大化的,包括低水平的產前酒精暴露、青少年時期的狂飲和老年人的低至中度飲酒。

研究表明,青春期過度飲酒與腦容量減少、白質發育不良(對有效的大腦功能至關重要)以及一系列認知功能小到中度的缺陷有關。在老年人中,與其他已確定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和吸菸)相比,酒精使用障礙最近被證明是所有類型痴呆症(尤其是早發性痴呆)最有力的可改變風險因素之一。

4,清華姚駿研究組發表合作論文報導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產生的機理研究

來源:細胞

11月23日,PNAS以Latest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由生命學院姚駿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許琪和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弗雷德•蓋奇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yt7缺陷通過削弱GluN2B活性產生雙相躁狂樣行為異常」(Synaptotagmin-7 deficiency induces mania-like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through attenuating GluN2B activity)的研究論文,闡述了雙相情感障礙(BD)躁狂情緒產生的機理研究進展。

課題組結合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STORM和SIM、以及神經電生理技術,發現Syt7和GluN2B都位於突觸的邊緣活性區域,Syt7作為突觸前的鈣感受器所觸發的神經遞質釋放能夠特異、高效地激活突觸後的位置相對的GluN2B-NMDARs;當Syt7缺失或發生功能障礙時,這一邊緣區域的遞質釋放遭受阻礙,連帶導致突觸後GluN2B產生失活,從而發生抗抑鬱效應,促使躁狂情緒發生。本研究闡明了雙相躁狂發生的機理,揭示了ketamine類藥物對雙相抑鬱具有理想療效的原因,論證了針對NMDAR進行藥物研發可能是治療雙相障礙的較佳途徑。

5,青少期應激誘導抑鬱共病認知損害的GABA能突觸調節機制

來源:王力研究組

BDNF TrkB mPFC單次急性注射對成年小鼠行為及GABA能活動的影響

利用擬人類同伴欺侮的青少期社會挫敗應激(ASDS)動物模型,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的王瑋文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前期工作發現,ASDS可以穩定誘導成年動物的多種情緒及認知改變,並伴隨內側前額葉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總量和啟動子IV的轉錄水平下降。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研究人員採用轉基因動物,結合行為學,分子生物學和電生理多種方法開展研究,進一步探討了BDNF信號下遊GABA能抑制性突觸傳遞在不同的抑鬱共病模式中的作用。結果提示,mPFC BDNF信號下遊的GABA能突觸傳遞主要參與了青少期社會應激所致的抑鬱症共病認知功能損傷發生,而非抑鬱共病焦慮樣行為。該研究為未來抑鬱症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快速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於 Neuropharmacology,題目為「mPFC GABAergic transmission mediated the role of BDNF signaling in cognitive impairment but not anxiety induced by adolescent social stress」。

6,Diabetes Care:長期低劑量阿司匹林可降低T2D女性患痴呆症的風險

來源:MedSci梅斯

近日,日本糖尿病阿司匹林初級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試驗(JPAD)的後續隊列研究評價和比較了男性和女性長期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預防老年痴呆的療效,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於Diabetes Care。

該試驗是一項研究低劑量阿司匹林對心血管事件影響的隨機、開放標籤、標準護理對照試驗。研究人員對2002年至2017年納入JPAD試驗的2536名日本2型糖尿病(T2D)患者進行了隨訪。主要結果是痴呆症的發生率,其定義為使用抗痴呆症藥物的處方或因痴呆症入院。結果表明,長期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降低T2D女性患痴呆症的風險。

7,JNNP:亨廷頓病患者額葉紋狀體迴路對認知靈活性的影響:來自青年病人研究的證據

來源:梅斯神經

HD是由亨廷頓蛋白基因(HTT)外顯子1的三核苷酸胞嘧啶腺嘌呤鳥嘌呤(CAG)的重複擴張引起的,這導致亨廷頓蛋白的突變形式的表達。認知靈活性是適應性決策的關鍵,它與前額葉皮層(PFC)紋狀體迴路相聯繫,在顯性和早發性亨廷頓病(pre-HD)中均受損。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查一個遠未發病的亨廷頓病(HD)隊列的認知靈活性,以確定是否存在早期損傷,如果存在,研究額紋狀體迴路是否與此缺陷相關。

在本研究中,作者檢測了51名HD受試者和53名年齡、性別和智商匹配的對照組,在劍橋神經心理學測試(CANTAB)內額外維度集移位(IED)任務中進行了測試。根據結果,作者推測,這種認知靈活性的早期損害可能與HD前額葉紋狀體迴路內在的功能連接異常有關。

8,卒中後失語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的腦血流灌注影像研究

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

本研究通過動脈自旋標記序列獲取卒中後失語患者主要語言功能區的腦血流量來評估及量化語言損傷程度,使失語症評估更客觀、精準,治療更有效。

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診於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22例卒中後失語症患者作為病例組及同時段收集的無卒中或其他腦血管病疾病史的22名健康志願者作為對照組進行多模態磁共振掃描,並在病例組住院期間對其進行失語症量表評估。選取經典語言相關腦區和潛在語言相關腦區作為感興趣區,提取局部平均腦血流量。對比兩組間各腦區的腦血流量差異,並將各感興趣區的腦血流量與多項語言量表子項進行相關分析。

結果表明,腦血流量降低是卒中後失語症患者語言功能下降的潛在原因,額下回蓋部、額下回三角部、島葉、左右側緣上回、頂下葉6個腦區的腦血流量的下降可作為反映命名功能水平的客觀量化指標。

前文閱讀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小鼠圖譜中的1,187,535個核包括來自迴腸和結腸的5,068個神經元,這些細胞顯示出非同尋常的神經元多樣性。在人類中,研究人員分析了436,202個核,鑑定了1,445個神經元,並確定了保守的和物種特異性的轉錄程序以及可能的神經上皮、神經基質和神經免疫相互作用。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 尤其是人生這3個時期!
    飲酒傷身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喝酒丟了性命的事也不少。 最近科學家又發現,飲酒對大腦危害特別大,尤其人生有三個時期。人生這3個時期,大腦更怕酒精 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提到,人的一生中
  • 腦科學日報:偏頭痛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一天一杯酒,預防痴呆症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腦靜脈血栓形成(CVT)具有潛在致殘性,可危及生命,頭痛是其最常見的臨床症狀,CVT中的頭痛可能與其他症狀相關,如癲癇發作、視乳頭水腫、短暫或持續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和意識減退。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原標題: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該研究分離獲取了皮層發育過程中關鍵細胞種群,首次繪製了腦細胞類型特異的3D表觀遺傳學信息圖譜。基於該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順式作用元件調控基因表達的新規律,並為研究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的遺傳學本質提供了新的參考數據。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中的楊曉宇博士還開發了一種名為「 CRISPRview」的新方法。
  • 腦科學日報|諾獎級的技術再提升,機器學習引導無創光遺傳學技術
    1,科學家發現大腦實現信息處理能力最大化的機制來源:科技部在過去的20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這樣一種理論,大腦自身的穩態機制允許其自動調節到一個臨界點,以讓興奮程度最大化且不會陷入類似於相變的混亂狀態。這種臨界假說斷言:在這條臨界線上,信息處理能力是最大化的。
  • 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
    1,Science | 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來源:BioArt圖註:海馬區兩種突出後支架蛋白在輻射方向梯度與切線方向的梯度分布人類大腦皮層中包含超過Grant研究組工作通過對小鼠完整生命周期中超過100個腦區的興奮性突觸的時空分布結構以及年齡依賴的動態變化過程進行總結,建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突觸組學平臺,突觸組的時空結構為揭開記憶、學習能力以及對行為學方面的疾病的易感性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在哺乳動物中,Srituins家族有7個成員(SIRT1-SIRT7),其中SIRT7通常被認為定位於核仁,並在諸多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從小鼠腦中去除小膠質細胞,可阻止尼古丁誘導腦轉移,延長肺癌小鼠的生存期。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具體而言,為了確定人類大腦癲癇發作活動中功能失調的神經元亞型,研究人員對來自多個顳葉癲癇和非癲癇患者顳皮層樣本中的超過110,000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了單核轉錄組學分析。 該研究證明了長期慢性飲酒的人和大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大腦灰質細胞外空間(ECS)的擴散率,進而逐漸增加神經遞質(如多巴胺)的濃度,兩者協同組合可能是一種新的酒精成癮機制。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疼。
  • 腦科學日報|Cell 子刊:不僅助眠,白噪音還可以改善聽力
    報告了迄今為止對東亞參與者(227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362名對照)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研究,在19個遺傳位點中確定了21個全基因組範圍內的顯著關聯。導致精神分裂症風險的常見遺傳變異在東亞和歐洲祖先之間具有高度相似的影響(遺傳相關係數=0.98±0.03),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基礎及其生物學在人群中廣泛存在。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3,Cell Rep:研究揭示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 來源:轉化醫學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神經星形膠質細胞中一種重要的能量調節劑——AMPK的缺失會導致神經元死亡,進而導致動物自發性腦癲癇發作。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以國家隊短道速滑運動員為對象開展研究,探索意志品質相關的關鍵大腦皮層結構。此外,上述腦區也是默認網絡的一部分,在以目標為導向的內在心理和自發的內部心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提示,運動環境中的自主感可能通過重塑默認網絡中的部分大腦結構組織,實現對意志品質的構建。
  • 腦科學日報: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吸菸與精神問題有什麼關係?
    如何增強藥物的血液循環穩定性和實效腫瘤特異性給藥被認為是納米醫學實現臨床轉化的關鍵挑戰之一。實驗結果表明,這種對Tex-pH敏感的DAVBNH膠束(Tex-micelle)在原位膠質瘤(GBM)模型中是有效和安全的。與游離的DAVBNH相比,該膠束可以使得移植型GBM腫瘤模型的中位生存期延長1.4倍,同基因GBM模型的中位生存期延長2.6倍。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研究人類視網膜發育以及治療和幹預相關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在太空中的太空人能飲酒嗎,太空人飲酒對身體的危害會很大
    航天員在執行任務中能飲酒嗎?試想一下,這真的是一個非常莫名其妙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非常有趣並且值得探討的問題。雖然說在目前的國際間的航天奧林匹克賽正如火如茶的籌備與競爭中,而我們也已經有了基本的對太空的了解,與實際的載人航天的經驗。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