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每當我們形容地球時,都會說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行星,因為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蓋,從外太空來看地球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蔚藍色,就像是一個「水球」,但是從地球的總體結構來看,地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還是各種礦物,矽酸鹽礦物和金屬在地球的內部大量存在,因此「地球」這個稱呼比「水球」更適合我們腳下的這個星球。
對於人類來說,地球有著十分特殊的含義,畢竟這個星球是宇宙無數行星中目前唯一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在浩瀚的星海中地球並不起眼,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就是不可替代的家園,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歷史,人類的一切都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
雖然人類已經進入太空,開始緩慢的探索宇宙,其實人類對地球的研究並不深入,在地球的很多區域,因為環境惡劣等原因,人類無法進行探索,比如地球的內部存在一個核心「地核」。自從地球誕生這個核心就在不斷地釋放熱量,火山中的炙熱熔巖就是來自於地球的內部,為什麼地球的內部可以一直燃燒數十億年呢?
地球的內部核心一般被稱為「地核」或者「地心」,整個地心的半徑大約是3480千米,這裡的溫度高達6000度,雖然和太陽沒法比,也比地表的溫度高上太多,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生物是無法生存的,人類和大部分生物活動在地球的表面,對於地球來說,地表環境微不足道。
地心主要由鐵和鎳元素組成,但是具體的構成還無法確定,科學家有很多不同的推測,因為人類無法接近地心,所以沒辦法確定內部的具體結構,地心的密度十分高,是整個地球密度最高的區域,地心佔據了地球總體積的16. 2%,而地心的重量高達地球的31. 5%。
雖然這樣看地心不大,其實也和火星差不多,整個地心可以分為內外兩層,一般認為外層地心的狀態接近液態,而最核心處結構是固態,這是因為強大的引力和極端的高溫高壓環境產生的特殊現象,在地心中,人類常識中的「液態」和「固態」就不再適用了。
溫度的本質是分子活動的頻率,地心的溫度很高,壓力很強,在這樣的環境下分子的運動會十分的頻繁,各種元素被擠壓在一起,在地表的正常溫度下十分堅硬的鐵,在地心深處會被擠壓得像柔弱的海綿,但是它仍然具備足夠的剛性,這就是地球內部的物理狀態。
整個地心深處還存在很多放射性元素,在高溫的影響下,這些放射性元素會不斷地釋放熱量,整個地球的內部就像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一樣,地球內部之所以一直燃燒,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內部的放射性元素在不斷釋放能量。
除此之外,地球在形成過程中會經歷大量的碰撞,曾經的地球表面遍布火山,環境十分惡劣,在幾十億年的時間內,外部逐漸降溫改變,而內部仍然殘留了大量的熱量和能量,最後地球內部可以一直保持炙熱的秘密就是高溫和高壓的特殊環境。
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是在引力的影響下產生的,密度越大體積越小的物體產生的引力就越強,而整個地球核心部位的密度最高,這裡的引力就越強,外圍的粒子會在引力的影響下向著內部擠壓,壓力和溫度就在引力的影響下變得更強,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促使了地球的核心燃燒了數十億年。
對於人類來說,地球擁有一個活躍的核心是一件好事,因為地球內部的地質活動會導致地球大陸板塊的漂移,最開始的地球大陸板塊融合在一起,被稱為「盤古大陸」,這個時候的大陸環境和氣候都比較極端,不適合誕生複雜的生物,直到大陸板塊慢慢漂移,地球的環境才逐漸好轉。
同時地球內部活躍的環境製造了一個磁場,這個磁場可以保護地球,不用被太陽風和各種輻射直接照射,如果地球內部是冰冷的,或許地球上也不會誕生出生命,一個行星的環境和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和這個星球的內部核心十分活躍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的內部核心也會慢慢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