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客氣、文明、人情味,這些是很多人對臺灣人的先期想像和第一印象。雖然實際存在一定個體差異和水平落差,大體是不錯的。已經被視作比較客氣的人,我卻常常面對臺灣人一迭聲的謝謝,生出不勝隆重之感。臺灣人為何如此謙恭多禮?溫文爾雅的範兒緣何而來?
臺灣計程車司機友善的服務讓人難忘。(圖片來自網絡)
時常可感的禮貌衝擊波
聽到道謝最密集的一次是乘坐計程車(臺灣對計程車的稱呼),司機在我下車時竟然說了6聲謝謝。某次去吳寶春麵包店買人氣首選酒釀桂圓分享包,結帳時聽到了4次謝謝。連暫時沒有顧客上前的另一位收銀小妹,也應和式地對我說謝謝。
臺灣服務行業的文明語彙十分豐富,除了「謝謝」之外,「幫忙」體也讓人難忘。有時是餐廳服務員的「幫你加點水好嗎」「幫你收掉這個可以嗎」,有時是超市店員的「要不要幫忙介紹」「可以幫忙介紹一下哦」。如果說這裡的幫助對象都是自己,聽上去或許還有點受人之惠的人情負擔,下面這種就更妙了。
在臺北101地下美食廣場買牛角包,店員邊遞出口味手冊邊對客人說,這是我們所有的口味,你幫我們看下哦。在路邊小店吃飯,有店員也會在遞來一次性勾選菜單時說,你幫我填下這個。明明是自己請對方提供服務,服務人員真誠熱情的表達卻好像在請客人幫個忙,我也就滿心歡喜卻之不恭了。
《奇葩說》第三季冠軍黃執中來自臺灣,他在陳述觀點有時會來一句「……給您參考」,辯風儒雅,風度翩然。看節目時,我對這四個字印象深刻。後來到了臺灣,發現服務行業人士也會這麼說。比如超市店員笑臉迎人,「歡迎試吃看看喏,參考一下」「這個不錯哦,給您參考」。語氣平和謙虛,不會給人強行推銷勸人消費的壓迫感。
《新周刊》2012年第375期全本報導臺灣,圖為雜誌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剛開放時,臺灣對於大多數大陸人而言還是想像中的彼岸,但文明友善的好評開始影響人心。2012年,《新周刊》封面故事題為《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時至今日,一提起臺灣,人們還是會想到這個金句。
就連臺灣人也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不是有人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嘛。」藉由兩岸媒體的傳播,臺灣民眾經常會在跟大陸人聊天時,自得地來這麼一句。我到臺東縣池上鄉看雲門舞集演出,在奶茶店排隊時,身後中年女士主動開口,你從大陸來的啊?來自臺北的她為我介紹池上美食,還熱情指點方向。臨別時她忽然說,「怎麼樣,臺灣人很友好吧?」
看那掩飾不住的自豪勁,像等著被人誇的小孩。臺灣人早已把外來的評價內化,並形成關於自身文明形象的集體認同,倒不是說他們由此有意以模範生的形象示人,確實原本如此,只是聽人一誇,一面深感受用,一面自我督促,更加注意細節而已。
打個庸俗的比方,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臺灣社會已經表現較佳,再經由外界一誇,長期在正向評價激勵下,更有了向好的動力。
李開復在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圖片來自網絡)
人情味也是臺灣競爭力
浸潤在臺灣社會相對友善的空氣裡,初遊者會有如沐春風之感,從而對臺灣好感十足,這種印象再經由傳播,形成大陸人對臺灣的整體觀感和預期,也許會流於粗淺,但大抵也是事實。
2017年,李開復受邀在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在臺灣社會擔心臺灣競爭力的時候,其實我認為只要走上街頭小巷,感受一下周圍的人情味,體驗一下世界頂尖的服務業,會發現這就是臺灣的核心競爭力。」
至於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如何養成的,主流的看法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臺灣得到了較好的延續和傳承,中華民族美好的習性得以完好留存。兩岸文藝界有不少人持此觀點。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強調環境、師友、父母對個體人格養成的影響,並將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道德修養擺在重要位置。溫柔敦厚、溫良恭儉讓,這些美德在傳統中國備受推崇,也是我們如今在說起臺灣時,對大多數民眾的普遍印象。
「生活須知」趣味Line貼圖一覽。(圖片來自網絡)
推廣文明禮儀已有時日
臺灣對文明禮儀的推廣淵源有自。1934年,蔣介石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提出要以孔孟的「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道德標準,統一人們的思想。1968年,臺灣以發布「生活須知」的方式號召民眾,力圖使其生活「在固有文化四維八德之薰陶下,走向現代化與合理化」。
「生活須知」中提到:注意禮讓,不要忘記說個「請」字。接受任何人的幫忙服務時,不要忘記說聲「謝謝」。自覺不周到處,應該說聲「對不起」。當時在臺灣街頭,還能見到負責推廣該指南的宣傳員。通過學校和社會教育系統,相關內容對學生言行規範產生較大影響。昔日普及率頗高的「生活須知」手冊,如今又被做成通訊軟體Line的貼圖,飽含創意兼具復古意趣,仍具有一定生命力。
許多臺灣校園將「禮義廉恥」作為校訓並題寫匾額,並將禮貌教育從小融入教育體系之中,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社會上禮貌用語此起彼伏也就不難理解。
中華文化的確長期滋潤臺灣,並在潛移默化中形塑民眾品格,但這並不是全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外的孔子像。(圖片來自網絡)
受多重文化影響的產物
BBC在2018年底發表題為《臺灣:一個隨時、不停道歉的島嶼》的文章,認為「不好意思」是可在各種情況下使用的萬能詞,能讓人藉以窺見臺灣社會的禮貌文化。文中引用臺灣師範大學榮休社會語言學教授的話說,獨特的道歉文化是推崇禮貌修辭的臺灣所獨有的。
有臺灣學者認為,「不好意思」主要是數千年儒家和諧思想的產物,也深受日本「sumimasen」(譯作「對不起」)道歉文化的影響。
然而,「不好意思」遠不止用於道歉,它更像是社交潤滑劑,可以用來表達打擾了、詢問、對不起等含義,有時甚至近似「謝謝」的意思。比如在外用餐時,店員會跟你說「sumimasen」,有人收到禮物時也會有同樣的回應。
不過要說起人情味和文明素養,其實不只在臺灣,大陸一些城市表現也相當不錯,廈門尤其突出,而其間現代西方文明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19世紀中葉,廈門作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迎來了大量西方人登陸,西方文明也開始深度影響這座小島,其中便包括規則意識和禮儀文化。待人和氣,彬彬有禮,也成為中西交融的鷺島社會風尚。臺灣同樣受西方文化影響,並追求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同時注重人我界限和社會禮儀,以此作為文明的象徵。
臺灣人的禮貌文化引發關注與討論。(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人客氣之中見性格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但太客氣會讓人覺得生分見外,謙辭敬語說得太多也十分繁瑣,而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長串感謝又顯得有點敷衍,倒不如直來直往讓人自在暢快。
《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一書中談到,禮貌在定義上是一定程度的做作與虛偽,但英式禮節似乎是一種完全的形式主義,更多是一種對規則的遵守,而不是出於真正的關心或感激。我們並不是天生的社交動物,我們需要這些規則保護自己。
從言辭迂迴婉轉務求禮數周全的英國人反觀臺灣民眾,有觀察者認為,臺灣人在說「不好意思」時又急又快,反映出害羞的心理,而經常性地使用這四個字,也有種迴避衝突的考量。媒體人竇文濤對臺灣朋友的評價是,「陪著小心在與你相處,客套很多,可能引起人不滿的信息都被小心地規避著」。
我所接觸的臺灣朋友確實含而不露,對某人某事有意見,大多不愛明說,不願正面起衝突,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的。有人說這是虛偽做作,這樣做人未免也太累。但退一步想想,如果不是笑裡藏刀,又不對人存什麼壞心思,泛泛之交釋放些善意,交換點好感,總比劍拔弩張強。
更何況,有人說客套是留給外人的,等到彼此熟識,人物關係進階發展,或許拘謹小心能少上幾分,真性情也會水落石出。(文/東籬舊友)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