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好意思」當口頭禪,臺灣人為啥愛講客氣?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禮貌、客氣、文明、人情味,這些是很多人對臺灣人的先期想像和第一印象。雖然實際存在一定個體差異和水平落差,大體是不錯的。已經被視作比較客氣的人,我卻常常面對臺灣人一迭聲的謝謝,生出不勝隆重之感。臺灣人為何如此謙恭多禮?溫文爾雅的範兒緣何而來?

臺灣計程車司機友善的服務讓人難忘。(圖片來自網絡)

時常可感的禮貌衝擊波

聽到道謝最密集的一次是乘坐計程車(臺灣對計程車的稱呼),司機在我下車時竟然說了6聲謝謝。某次去吳寶春麵包店買人氣首選酒釀桂圓分享包,結帳時聽到了4次謝謝。連暫時沒有顧客上前的另一位收銀小妹,也應和式地對我說謝謝。

臺灣服務行業的文明語彙十分豐富,除了「謝謝」之外,「幫忙」體也讓人難忘。有時是餐廳服務員的「幫你加點水好嗎」「幫你收掉這個可以嗎」,有時是超市店員的「要不要幫忙介紹」「可以幫忙介紹一下哦」。如果說這裡的幫助對象都是自己,聽上去或許還有點受人之惠的人情負擔,下面這種就更妙了。

在臺北101地下美食廣場買牛角包,店員邊遞出口味手冊邊對客人說,這是我們所有的口味,你幫我們看下哦。在路邊小店吃飯,有店員也會在遞來一次性勾選菜單時說,你幫我填下這個。明明是自己請對方提供服務,服務人員真誠熱情的表達卻好像在請客人幫個忙,我也就滿心歡喜卻之不恭了。

《奇葩說》第三季冠軍黃執中來自臺灣,他在陳述觀點有時會來一句「……給您參考」,辯風儒雅,風度翩然。看節目時,我對這四個字印象深刻。後來到了臺灣,發現服務行業人士也會這麼說。比如超市店員笑臉迎人,「歡迎試吃看看喏,參考一下」「這個不錯哦,給您參考」。語氣平和謙虛,不會給人強行推銷勸人消費的壓迫感。

《新周刊》2012年第375期全本報導臺灣,圖為雜誌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剛開放時,臺灣對於大多數大陸人而言還是想像中的彼岸,但文明友善的好評開始影響人心。2012年,《新周刊》封面故事題為《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時至今日,一提起臺灣,人們還是會想到這個金句。

就連臺灣人也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不是有人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嘛。」藉由兩岸媒體的傳播,臺灣民眾經常會在跟大陸人聊天時,自得地來這麼一句。我到臺東縣池上鄉看雲門舞集演出,在奶茶店排隊時,身後中年女士主動開口,你從大陸來的啊?來自臺北的她為我介紹池上美食,還熱情指點方向。臨別時她忽然說,「怎麼樣,臺灣人很友好吧?」

看那掩飾不住的自豪勁,像等著被人誇的小孩。臺灣人早已把外來的評價內化,並形成關於自身文明形象的集體認同,倒不是說他們由此有意以模範生的形象示人,確實原本如此,只是聽人一誇,一面深感受用,一面自我督促,更加注意細節而已。

打個庸俗的比方,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臺灣社會已經表現較佳,再經由外界一誇,長期在正向評價激勵下,更有了向好的動力。

李開復在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圖片來自網絡)

人情味也是臺灣競爭力

浸潤在臺灣社會相對友善的空氣裡,初遊者會有如沐春風之感,從而對臺灣好感十足,這種印象再經由傳播,形成大陸人對臺灣的整體觀感和預期,也許會流於粗淺,但大抵也是事實。

2017年,李開復受邀在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在臺灣社會擔心臺灣競爭力的時候,其實我認為只要走上街頭小巷,感受一下周圍的人情味,體驗一下世界頂尖的服務業,會發現這就是臺灣的核心競爭力。」

至於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如何養成的,主流的看法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臺灣得到了較好的延續和傳承,中華民族美好的習性得以完好留存。兩岸文藝界有不少人持此觀點。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強調環境、師友、父母對個體人格養成的影響,並將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道德修養擺在重要位置。溫柔敦厚、溫良恭儉讓,這些美德在傳統中國備受推崇,也是我們如今在說起臺灣時,對大多數民眾的普遍印象。

「生活須知」趣味Line貼圖一覽。(圖片來自網絡)

推廣文明禮儀已有時日

臺灣對文明禮儀的推廣淵源有自。1934年,蔣介石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提出要以孔孟的「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道德標準,統一人們的思想。1968年,臺灣以發布「生活須知」的方式號召民眾,力圖使其生活「在固有文化四維八德之薰陶下,走向現代化與合理化」。

「生活須知」中提到:注意禮讓,不要忘記說個「請」字。接受任何人的幫忙服務時,不要忘記說聲「謝謝」。自覺不周到處,應該說聲「對不起」。當時在臺灣街頭,還能見到負責推廣該指南的宣傳員。通過學校和社會教育系統,相關內容對學生言行規範產生較大影響。昔日普及率頗高的「生活須知」手冊,如今又被做成通訊軟體Line的貼圖,飽含創意兼具復古意趣,仍具有一定生命力。

許多臺灣校園將「禮義廉恥」作為校訓並題寫匾額,並將禮貌教育從小融入教育體系之中,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社會上禮貌用語此起彼伏也就不難理解。

中華文化的確長期滋潤臺灣,並在潛移默化中形塑民眾品格,但這並不是全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外的孔子像。(圖片來自網絡)

受多重文化影響的產物

BBC在2018年底發表題為《臺灣:一個隨時、不停道歉的島嶼》的文章,認為「不好意思」是可在各種情況下使用的萬能詞,能讓人藉以窺見臺灣社會的禮貌文化。文中引用臺灣師範大學榮休社會語言學教授的話說,獨特的道歉文化是推崇禮貌修辭的臺灣所獨有的。

有臺灣學者認為,「不好意思」主要是數千年儒家和諧思想的產物,也深受日本「sumimasen」(譯作「對不起」)道歉文化的影響。

然而,「不好意思」遠不止用於道歉,它更像是社交潤滑劑,可以用來表達打擾了、詢問、對不起等含義,有時甚至近似「謝謝」的意思。比如在外用餐時,店員會跟你說「sumimasen」,有人收到禮物時也會有同樣的回應。

不過要說起人情味和文明素養,其實不只在臺灣,大陸一些城市表現也相當不錯,廈門尤其突出,而其間現代西方文明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19世紀中葉,廈門作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迎來了大量西方人登陸,西方文明也開始深度影響這座小島,其中便包括規則意識和禮儀文化。待人和氣,彬彬有禮,也成為中西交融的鷺島社會風尚。臺灣同樣受西方文化影響,並追求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同時注重人我界限和社會禮儀,以此作為文明的象徵。

臺灣人的禮貌文化引發關注與討論。(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人客氣之中見性格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但太客氣會讓人覺得生分見外,謙辭敬語說得太多也十分繁瑣,而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長串感謝又顯得有點敷衍,倒不如直來直往讓人自在暢快。

《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一書中談到,禮貌在定義上是一定程度的做作與虛偽,但英式禮節似乎是一種完全的形式主義,更多是一種對規則的遵守,而不是出於真正的關心或感激。我們並不是天生的社交動物,我們需要這些規則保護自己。

從言辭迂迴婉轉務求禮數周全的英國人反觀臺灣民眾,有觀察者認為,臺灣人在說「不好意思」時又急又快,反映出害羞的心理,而經常性地使用這四個字,也有種迴避衝突的考量。媒體人竇文濤對臺灣朋友的評價是,「陪著小心在與你相處,客套很多,可能引起人不滿的信息都被小心地規避著」。

我所接觸的臺灣朋友確實含而不露,對某人某事有意見,大多不愛明說,不願正面起衝突,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的。有人說這是虛偽做作,這樣做人未免也太累。但退一步想想,如果不是笑裡藏刀,又不對人存什麼壞心思,泛泛之交釋放些善意,交換點好感,總比劍拔弩張強。

更何況,有人說客套是留給外人的,等到彼此熟識,人物關係進階發展,或許拘謹小心能少上幾分,真性情也會水落石出。(文/東籬舊友)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網絡評選老外常用的十大英語口頭禪
    老外常用的英語口頭禪   「口頭禪」最初是佛教禪宗用語,本意指未經心靈證悟就把一些現成的經言和公案掛在嘴邊,裝作很得道的樣子。今指經常掛在口頭的詞句。   話說前段時間有180餘萬名網友參與投票評選出了中國人的「十大口頭禪」,其中「隨便」、高居榜首,「不知道」、「我暈」、「鬱悶」等也都榜上有名。
  • 《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
    《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讀遍世上所有的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讀通一本易數書。易數書指的是《易經》。這其實一點也沒有誇大,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讀懂了《易經》就相當於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提醒:真正圓滑之人,往往懂得說這3句「口頭禪」圓滑之人,在殘酷的現實裡,遊刃有餘。
  • 「問題不大」意味著什麼,口頭禪反映你的性格,有人因此而成功
    導讀:口頭禪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語言習慣,但是你知道嗎,就是這種習慣讓很多人都表現的和自己本來面目不一樣了,往往給人一種錯覺,忽略了第一印象,從而收穫感很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頭禪,就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動作一樣。
  • 讓婆婆給我倒尿壺,整理惡露的墊子,感覺很不好意思
    所以每次去婆家,婆婆都特別客氣,我也是很拘謹,感覺兩人都很客氣,越客氣,反而覺得生疏。預產期住院時候,婆婆也是我住院後第二天才過來的,因為婆家特別忙,養了一大群雞啊鴨啊,所以的等婆婆安頓好之後才能安心過來照顧我。當時老公公司也很忙,在我生產後第二天就被領導叫過去上班了。老媽也是出海正忙,所以生產後第二天開始就婆婆一個人照顧。
  • 上海人最講「識相」
    蘇北爺叔每天的口頭禪就是「勿識相請儂吃辣火醬」。蘇北爺叔絕對勿是信口開河隨便瞎講的,光起火來,隨手操起一把雞毛撣子,或者擀麵杖,「小把戲」嚇得「刮刮抖」,從此變得識相了。弄堂裡的鄰居都知道,「小把戲」白相心思蠻重呃,但小聰明也是有的。一年半載之後,「小把戲」讀書成績突飛猛進,班級排名進入前十名了。中考時考入區重點,高考也考了個二本。
  • 「怎麼肥事」、「完蛋了」等8句常用的中文口頭禪 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怎麼肥事」、「完蛋了」等8句常用的中文口頭禪 英語怎麼說? 2017-08-09 17:06 來源:滬江 作者:   好多人學外語,首先學的肯定是「口頭禪」。口頭禪學得地道,一開口就能給人一種高級感!
  • 林全稱漲價必然網友怒批:店家不漲都不好意思了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月5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在2016年終談話時稱,2017年最重要的任務,第一就是全力提振臺灣的經濟。但隨著「一例一休」上路,企業人事成本增加,萬物皆喊漲,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受訪卻認為「漲價是必然結果」,店家變相有了「行政院長」的漲價保證,網友怒批:「被他這麼一講,店家不漲都不好意思了!」
  • 鄭振鐸的「口頭禪」
    這句話成了鄭振鐸的口頭禪,讓吳晗倍感鼓舞、印象至深。1933年秋,鄭振鐸創辦了《文學季刊》這份極有影響的刊物,編輯有巴金、冰心、朱自清等人。吳晗雖是大學生,因經常在《清華學報》《燕京學報》寫文章,鄭振鐸對他比較了解,特意約他做了編輯。雜誌很快辦起來了,吳晗在創刊號上發表了《「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鄭振鐸由衷地讚嘆:「好極了!好得不得了!」
  • 外企人英語口頭禪的潛臺詞,你聽懂了嗎?
    在外企工作過的人,或者跟外企工作的人打過交道的,都會知道外企人工作中交流很喜歡中英文混雜。暫且不論這是工作需要,還是為了裝逼,既然大環境如此,開始或許覺得有些彆扭,但聽著聽著,說著說著,也就習慣了,倒也還別有一番滋味。
  • 臺灣人老培的政治漫畫:對「臺獨」真狠
    ▲老鷹、藍精靈、哥布林和洛克·呆頑(由左到右)是老培用來比喻美國、國民黨、民進黨和一部分臺灣民眾的角色記者:為什麼給自己的網絡主頁取「臺灣之胱泌尿科診所」這個很「惡搞」的名字?老培:我今年36歲,生活在臺北,是臺灣「本省人」。我曾在大葉大學學習美術,現在主業就是進行漫畫創作。
  • 只因說臺灣經濟對大陸依賴「史上最高」 馬英九子弟兵被民進黨猛打
    據臺媒報導 《朝鮮日報》日前報導「擺脫依賴大陸的臺灣、經濟成長世界第一」,被國民黨革實院長羅智強舉「去年臺灣對大陸出口貿易依存度是史上新高」反擊;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以「這證明中國大陸需要臺灣
  • 有些瀘州人的口頭禪,或許你覺得不雅,其實它們很接地氣
    有些瀘州人的口頭禪,或許你覺得不雅,其實它們很接地氣,關於四川人說話習慣,曾經有段時間被人這樣戲謔:四川人出口成「髒」(這個髒可不是文章的章,是髒話的意思),好像四川人不帶點把子話,就表達不清楚一樣。比如瀘州,地處川南,瀘州人的性格火爆潑辣,也很直接,而且川南方言裡面,保留了更多的上古音調,比之川西少了很多上挑音,基本是往下走的感覺,發音很實,很重,很多人第一次聽覺得好像吵架一樣,不夠溫柔。同樣的說一下罵人的話,顯然我們這邊感覺要更震懾力一點,而成都人罵人則感覺兇不起來一樣,大約是方言音調差異的緣故。
  • 9名「佔中」發起人昨再受審 蔡英文「活學活用」川普口頭禪
    各位早上好,今天是9月18號,星期二,農曆八月初九,歡迎收聽中國臺灣網《早安,海峽》。難道瑞典法律不尊重人權、不尊重人的尊嚴嗎?警察是執法者,代表政府行事,難道瑞典政府也不尊重人權、不尊重人的尊嚴嗎?第二,如果外國警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瑞典遊客,瑞典政府會作什麼樣的反應?你們會作什麼樣的反應?瑞典政府會同意、認可嗎?瑞典民眾會同意、認可嗎?第三,據我們了解,2011年11月,瑞典南部城市布羅斯也發生過一起類似事件。當時受害者是一位瑞典公民,肇事警察被認定為瀆職。
  • 美國人掛在嘴邊的英語口頭禪,你知道嗎?
    原標題:美國人掛在嘴邊的英語口頭禪,你知道嗎? 想要學習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怎能不了解這些美國人常掛在嘴邊的英語口頭禪! 1.You bet. 沒錯。Bet 是下賭注的意思,所以 "You bet."
  • 蔡英文用川普這句口頭禪 給大陸扣了口黑鍋
    ——美國總統川普的這句口頭禪,如今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也學會了。這幾天大陸國安機關相繼公布了一批臺灣「軍情局」利用女色等拉攏、策反大陸赴臺學生的案例,引起臺灣輿論一片譁然。臺當局相關單位接連幾天出來「滅火」,稱相關消息是「子虛烏有」,蔡英文更直接給大陸扣了口黑鍋,放話稱年底選舉有很多「假消息」,有的「甚至來自於對岸」。
  • 反科學人士的口頭禪包括哪些?
    作為一位在「第一線」,與各路反科學人士經常發生交流的科普工作者和科學媒體負責人,這些年我確鑿掌握了他們的心理,對於反科學人士的口頭禪可謂非常的了解、熟悉。凡是在網絡上看見有人在說這些口頭禪,儘管之前我不知道他們的具體信仰和三觀,但是每一次在我追蹤他們的動態發言之後,都可以發現他們存在反科學的行為。這樣的鑑別方法,看似很簡單,但是非常的靈驗,幾乎從未判斷失誤過。
  • 臺灣腔表情包走紅 這是一篇自帶音效的文章
    臺灣腔表情包走紅,每一句都能腦補出嗲嗲的聲音。有網友日前在微博發出9張「臺灣腔表情包」圖片,總結了經典的臺灣腔,其中包括「幹森麼啦!你很奇怪耶」、「你造麼,我沒有在怕的啦」、「對就是醬子」等等。在3月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上,一位來自日本經濟新聞的記者全程使用中文進行提問,被總理誇讚「普通話講的很好」,這位記者不好意思地說,「一開始在北京學的,在臺灣待過,有點臺灣腔」。依環環看,這位記者實在是太謙虛啦~不過從他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現在連外國人都知道中文有很多口音啦~在許多大陸人心中,臺灣人的口音是柔軟輕細,且速度偏慢的。
  • 英語神回復:你媽媽的「口頭禪」是什麼?
    英語神回覆:你媽媽的「口頭禪」是什麼?熱評第五:全家旅遊時的口頭禪Every time we went on family vacation and when we started complaining, she would yell 「We are making MEMORIES.」
  • 「不用客氣」又該怎麼說?
    如果是不太熟的人幫你,可以說: I appreciate your help. 多謝你的幫忙! I appreciate your hard work.
  • 高考這天為啥愛下雨?今年高考前夕木星合月,背後又有啥深意?
    每年高考都是正值苦酷暑之際,燥熱的天氣也讓考生們更加焦灼,不過平時細心觀察的人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就是每到高考這天前後,幾乎全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降雨。有些人說這是老天感應到了學子的辛苦,畢竟在古代高考又屬於科舉制度的一種,考中的學子就可以高中皇榜,所以老天爺也來幫忙選拔人才,故意降雨希望學子們能夠鯽魚躍龍門。有人說這是人工降雨,是為了緩解當時燥熱的天氣,怕高溫天氣影響到孩子們的臨場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