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之外的生活:他為什麼逃離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他們的動機多種多樣:想要更多金錢、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以及來自其他方面的誘惑。

圖片來源:Senor Salme

在離開有機化學實驗室後,Soroosh Shambayati並沒有放棄化學合成。作為一個轉行為投資銀行家的化學博士,上世紀90年代,他開始投身衍生產品市場。當需要以精確順序安排一系列複雜交易時,他會想起一連串的有機化合物合成反應。

在研究生時代,Shambayati就精於合成。他的前導師、美國麻薩諸塞州博德研究所生物化學家Stuart Schreiber說,Shambayati是「超凡的天才」。在讀博期間,他進行了3個不同的項目:有機合成、理論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及免疫學。他鎮定、思慮細緻並飽讀詩書:他的書架填滿了科學哲學、進化生物學和物理學等學科的書籍。

Schreiber知道,如果Shambayati想成為科學家,他一定會成功。「我很清楚地知道,他將成為一顆明星。」他說。但Shambayati最後選擇了金融界,並且精於此道:他目前已經成為古根海姆投資公司(瑞士)的執行長。

Shambayati是無數最後選擇離開自己專業的科學家中的一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項有關博士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有近1/5的擁有科學和工程學博士學位的從業者離開科學界。部分原因是學術界上層缺乏空間。在美國,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博士畢業生數目暴漲,但穩定的學術工作數量卻沒變。1973年,近90%的美國博士在學術界獲得了全職職位,而到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75%。

對此,一個普遍的認知是,能力較弱的理科生被迫離開,為學界留下了最亮的科學之星。但Shambayati的故事顯示,這並非整個圖景:有時,離開的卻是最有學術前途的。他們的動機多種多樣:想要更多金錢、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以及來自其他方面的誘惑。為了更好地探尋其中的原因,《自然》雜誌問道:「誰是逃離者?」

從化學家到資本家

Shambayati出生在伊朗,在瑞典求學,之後在美國洛杉磯一所大學獲得了化學和數學獎學金。在本科期間,他就被科學追求客觀真理和探索的機會所深深吸引。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Schreiber的實驗室表現出色。當時,該實驗室致力於合成有機化學,但Schreiber十分大膽地嘗試生物學分支等領域,這意味著Shambayati能繼續追求他的目標:一名三管齊下的博士。

但是,科研現實很快與他牧歌般的觀點相背離。他發現化學合成很緩慢,並充滿挫折。而且,他還被科學的政治因素所阻擋。在博士畢業後,Shambayati立刻申請了若干頂級大學的職位,並收到不止一個錄取通知。

就在面試哥倫比亞大學時,Shambayati與一個銀行工作的朋友偶然遇到,朋友對大學助教的低薪酬表示驚訝。於是,他鼓勵Shambayati投身金融界。Shambayati回憶道:「我完全不知道銀行或金融。怎麼會有人僱用我?」

一個好薪酬確實吸引Shambayati,他有沉重的家庭負擔。1979年,他的父母逃離伊朗,離開了他們的家園和積蓄。Shambayati與朋友的老闆進行了會面,他們正在尋找像Shambayati這樣善於定量和分析的人。最後,他接受了一份薪酬是學術界薪金幾倍的工作。

他表示,交易場所與化學實驗室非常不同,甚至「隱私更少」。他的職業生涯迅速前行,之後他跳到高盛投資公司、花旗集團,然後是雷曼兄弟。Schreiber從未質疑過Shambayati離開科學界的決心。Shambayati則認為,他能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前導師科研方法的影響——計算風險、努力工作和創造性。「我不認為自己是銀行或金融天才,但我知道如果努力工作,我有能利用的足夠知識能力。」他說。

從物理學家到網絡空間

有時,決定離開科學界是半推半就的。Renata Sarno就是這樣。在祖國義大利研究了8年理論物理後,她遭遇了學術職位匱乏。那時,網際網路悄然興起。Sarno開始投身在線交易。

「她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其導師、羅馬大學理論物理學家Giorgio Parisi說。她能夠理解理論物理學問題,然後確定一臺計算機如何處理這些問題。1987年,Sarno在結束數學物理學畢業課題後來到Parisi的實驗室,並繼續其博士和博士後研究。她幫助建造了一臺超級計算機——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之一,然後用它模擬名為費米子的亞原子粒子。她還受Parisi眾多興趣的啟發,例如,蛋白質摺疊和神經網絡,以及粒子物理學領域的新計算問題。

對於Sarno而言,學術生活似乎更理想,Parisi認為她將成為優秀的團隊領袖。但在1994年,Sarno博士後經費耗盡,而且她無法獲得更多的經費,並且幾乎沒有新職位願意僱傭她。在義大利,物理學界最高層很少有女性的身影,她同樣也感受到歧視。

不過,生命為她打開了另一扇門。Sarno看到了網際網路的未來機遇。「我發現一條充滿機遇的大路來到我面前。我決定走上這條道路。」她說。

Sarno與3位同事依靠1萬歐元資金,創建了一系列網站,其中包括名為維納斯的旅遊網站——這是最早提供酒店預訂和其他服務的網站之一。該團隊開發出允許人們討論和評價酒店的工具,一時成為新奇事物。Sarno提到,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為之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但她還受到了Parisi的啟發:「我選擇去網際網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選擇從頭開始。」

最有天賦的學生之一離開科學界讓Parisi感到遺憾,但他也為Sarno的成功而感到驕傲。2008年,Sarno和同事以2億歐元的價格賣掉了維納斯網站。Sarno並沒有完全離開研究領域。賣掉維納斯後,她成立了一個基金,用於支持藍色圓錐體全色盲(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研究。

從生理學家到全職父親

當Eric Pane開始攻讀生理學博士時,他已經開始了第二職業(或者是第三職業)——在美國加州一所久負盛名的小學教書。同時,為了收入,他還是服務員、家庭教師和臨時嬰兒看護者。沉重的工作將他壓垮,他希望能找到出路。「我不希望在70歲的時候因為心臟病發作死在幼兒園裡。」他說。於是,Pane回到大學學習生物學。他發現,魚的生理學尤其讓他著迷。

在Pane閱讀科學文獻時,他再三注意到Chris Wood這個名字,此人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生理學家。於是,Pane聯繫到他,希望能加入他的實驗室。「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申請者。」Wood回想道。在2000年加入他的實驗室時,Pane已經31歲,並開始攻讀博士。

很快,Pane讓人眼前一亮。他研究鎳對魚的毒性效應,並成為實驗室最高產的成員。「他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夢想學生,他們能夠產生自己的想法。」Wood說,「我想這傢伙會成為一個研究人員,他是個全面手。」

之後,他開始了針對海洋酸化研究的博士後生涯。但另一份「職業」悄然而至,Pane和妻子Michiko有兩個男孩,而Michiko作為研究經費管理人員的職業正蒸蒸日上。於是,Pane的求職範圍被限制在當地的大學,以便家人不用到處搬遷。

但作為助理教授的時間要求和相對較低的收入為他們帶來沉重負擔:Michiko每周工作60多個小時,Pane則希望能從學校接孩子回家。「我可以為教職工作加油,但我們的孩子需要照顧。」

現在,Pane每周抽兩天時間在社區大學教課,而且大部分在線進行。而在其餘時間,他開始扮演全職父親的角色。Pane依然羨慕導師營造的高產和充滿成就感的環境,並且他也試著建立自己的課堂文化。在在線教師評價中,他被描述為「艱苦但公正」,這讓他非常自豪。

Wood對學生的職業選擇感到驚訝。「最初,我感到失望,但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的生活。」他說。(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4-09-10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他為什麼逃離實驗室?
    在本科期間,他就被科學追求客觀真理和探索的機會所深深吸引。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Schreiber的實驗室表現出色。當時,該實驗室致力於合成有機化學,但Schreiber十分大膽地嘗試生物學分支等領域,這意味著Shambayati能繼續追求他的目標:一名三管齊下的博士。 但是,科研現實很快與他牧歌般的觀點相背離。他發現化學合成很緩慢,並充滿挫折。而且,他還被科學的政治因素所阻擋。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以發展同位素及相關技術為核心,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蘭州理工大學共同建設,建設期為兩年。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逃離實驗室】真相+番外
    但李九在實驗室值班,脫不開身,只有一號二號跟了過去。一號二號親眼目睹林峰迫害殺死八號九號的現場,而且林峰也發現了他們。最後,一號二號順利逃離。回到實驗室以後,一號很慌,二號在地板上刻下密碼條(二號一開口就會發出鵝叫),告訴一號想和他一起出逃,所以一號二號逃跑了。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心的建設目標與任務是聚焦材料基因工程前沿、匯聚高端研究人員,圍繞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戰略目標,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開幕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建議,青年學者開展科研工作要長遠布局,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關注學科交叉和多層次、多尺度、多耦合發展,不要忽視用新的方法研究傳統的問題,重視材料研發的應用目標,更好地服務於科技發展。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 ◆彭思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 第一次接觸《中國科學報》是在中科院數學所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導師是它的忠實讀者,經常把他認為好的文章給我們閱讀,作為研究生培養的思想教育材料。10年前科學網邀請我註冊,從此開始了與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的深入接觸。
  • 全球科研圈:實驗室停擺、會議取消……—新聞—科學網
    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科研界也不例外。近日,《科學》雜誌關注了此次疫情對全球科研圈的影響。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他介紹,「點擊化學」已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聚合物材料合成、生物分子標記、抗體修飾、藥物開發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生產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馬大為以複雜分子的全合成和新反應的發現為例,強調更高效的催化體系和方法依然是合成化學的研究前沿。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當我們漠視螞蟻存在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就在抹煞自己存在的意義。因為整個人類的科學研究遇到了瓶頸!(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與方承志老師和袁嵐峰老師的看法基本一致,不過袁嵐峰老師的看法是人類必然將取得突破,本人對此並不樂觀。)
  • 學成歸來的三任實驗室「掌門」—新聞—科學網
    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湯定元,於1948年3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學習,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獲得碩士學位。 但在大洋彼岸求學的湯定元,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祖國的發展。韓戰的爆發更讓他回國心切。
  • 逃離實驗室
    逃離實驗室是一款魔性搞笑的角色扮演類手遊,遊戲中我們將作為瘋狂科學家製造的不穩定生物,長相奇怪,嗜血好殺,我們要衝出實驗室的重重禁錮,最終你能否掏出實驗室呢,感興趣的玩家快來下載吧!
  • 俞書宏院士:高質高產的「秘訣」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一種極其普通的礦物質引起了他的注意——石灰石。 「人體骨骼、牙齒的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是一種普通的磷酸鈣,但是為什麼所有的高等動物都選擇用它來支撐重量?」 帶著這個疑問,2002年回國建組後,俞書宏選擇研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的貝殼珍珠層——珍珠母。珍珠母具有高度有序的「磚—泥」微觀結構,由於力學性能極好,成為仿生研究中的明星材料,但尚無實驗室能合成出宏觀尺度的塊狀材料。
  • 【逃離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研究人體對特殊物質的抗性,實驗體一至十號分別取自不同人的細胞,通過特殊方式培育成成年人類。實驗室研究員有兩名,林峰,李九。兩人都是科研機構的骨幹人才,負責記錄各實驗體的反應和變化。他愛誰?是他撕掉了一頁嗎?他說誰也不能阻擋他,他會是兇手嗎?「我和林峰是一起入職的,我們接手實驗室的時候,十個實驗體都處於未解封狀態。於是,我們給實驗體分別做了基因變異程度檢測,這些數據都記錄在《實驗室研究記錄》裡了。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逃離實驗室新手怎麼玩 逃離實驗室手遊前期技巧
    導 讀 逃離實驗室手遊是一個密室脫出類型的遊戲,玩家需要面對不斷襲來的敵人,同時為自己找到逃離實驗室的生路
  • —新聞—科學網
    此次聯名信的多位國外科學家都和中國科學家合作或交流過,比如美國斯考克羅夫特國際事務研究所的Dennis Carroll和非盈利組織環保生態健康聯盟的Peter Daszak,在幾年前訪華時就希望與中國科學家一起發起「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據悉,廣州能源所聯合承辦的大會能源專場設六個分會場,分別聚焦地熱能技術、地熱能生命周期評估、可持續儲能技術、港口和能源樞紐、聯合國發展目標(SDG)推進,重點關注能源轉型背景下能源綜合技術的創新及挑戰,聚焦能源領域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及能力建設,與世界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和經驗。
  • 中科院低溫工程學重點實驗室:為低溫工程奉獻科研熱情—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