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充氣只為捕獵—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鵜鶘鰻魚通過將頭部充氣捕食獵物。圖片來源:《科學》

如果你把鵜鶘和鰻魚雜交,會得到什麼?可能是一種與鵜鶘鰻魚(寬咽魚)很接近的動物。這種魚外形奇特,身體纖細,而頭部像氣球一樣膨脹。

由於鵜鶘鰻魚喜歡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面下500到3000米之間,所以人類很少能看到或拍攝到這種鰻魚。這使得研究者很難找到了解其行為的線索,從而解釋為什麼它會進化出如此奇怪的頭部。

現在,研究人員對鵜鶘鰻魚進行了首次直接觀察,他們認為這是第一個鵜鶘鰻魚捕獵行為的錄像。研究人員在距葡萄牙海岸約1500公裡的亞速爾群島附近的大西洋海域駕駛潛艇潛入1000米深的海底。

研究小組發現,這種魚不僅會使頭部充氣,形成一個用來捕食的小袋,還會積極捕獵和遊向小魚。先前的研究曾假設鵜鶘鰻魚膨脹頭部是為了引誘獵物或製造一個大洞讓食物掉入,但這些研究主要依賴於死鵜鶘鰻魚胃裡的食物。

而新的視頻證據表明,鵜鶘鰻魚在尋找食物方面扮演著更為積極的角色:探索周圍環境,跟蹤獵物,並使頭部充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吞噬它們的可能性。

早些時候,另一組研究人員在夏威夷海岸用裝在一艘無人潛艇上的攝像機拍攝了一隻鵜鶘鰻魚。但這段視頻只顯示了鵜鶘鰻魚頭部的充氣和放氣,而沒有捕獵行為。

科學家希望能記錄更多鵜鶘鰻魚和其他未經研究的深海生物的影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們怪異特徵的進化史,以及它們是如何憑藉這些不尋常的適應能力在惡劣的深海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8-10-09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食人魔蜘蛛的「耳朵」在腿上—新聞—科學網
    對食人魔蜘蛛而言,它們的策略不是在某處固定的蜘蛛網上等候,而是更「積極地」捕獵。康奈爾大學感官生態學家傑·斯塔夫斯特羅姆(Jay Stafstrom)等人發現,這些蜘蛛會從植物上倒吊下來,掛在一條絲線上,四條前腿則形成一張小小的蜘蛛網。用這張小小的網,食人魔蜘蛛可以向下方徘徊的獵物衝刺,或向後翻轉,誘捕飛在空中的昆蟲。
  • 探秘:天安門7萬隻氣球如何充氣 怎麼放飛
    這次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將放飛7萬隻七彩氣球。看似簡單的氣球放飛,背後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樓生」升級當姥姥了
  • 探索小臭鼩的春夏秋冬—新聞—科學網
    大腦是代謝最旺盛也是可塑性最高的器官之一,這兩個屬性決定了腦的結構和功能必須不停地適應機體代謝水平的變化,才能提升動物生存機會,常見的變化包括季節性冬眠、遷徙和交配等行為。   團隊成員通過核磁共振的方法長期追蹤了小臭鼩的多個腦結構,發現大腦皮層是縮小最顯著的結構,冬季小臭鼩的大腦皮層厚度比夏季縮小約10%。由於小臭鼩視力不發達,捕食主要依賴觸覺,通過對觸覺高度靈敏的鬍鬚來定位獵物。在前期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小臭鼩是捕獵高手,從碰觸獵物到咬死獵物,僅僅需要幾百個毫秒,做到了真正的「秒殺」。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尼安德特人生活艱難,這些冰河時代的狩獵者在歐亞大陸西部靠捕獵猛獁象、野牛和其他危險的動物勉強維持生計。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 目前人們還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為有益進化。尼安德特人的種群很小,遺傳多樣性也很低——這會讓有害的突變持續存在。但是Paabo說,這種變化像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他計劃對大約100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排序,這可能有助於找到答案。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俠(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60年始終秉持為科學代言,為理性背書,為民智開啟,為國運護航,為文化開新篇。下一甲子,希望《中國科學報》捍衛科學精神,團結科學共同體,用知識驅散陰霾,為中國書寫新的輝煌。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巨型動物由於經歷了前幾次乾旱生存本已不易,而人類的過度捕獵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成了壓垮這些巨型動物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人類學家Kristina Douglass認為,這項新研究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該地區整體氣候變化的清晰圖景。用羅德裡格斯島作為馬達加斯加島的替代品尤其具有創新性。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Peter Molnár 和同事模擬了氣候科學家用於模擬未來溫度的方法。
  • 雌紅鹿腦袋大更長壽—新聞—科學網
    大腦袋似乎是聰明的象徵。但針對各種嚙齒類和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室研究顯示,儘管具有更大大腦的物種活得更長,但它們的後代卻更少——在生命遊戲中,這就不那麼聰明了。但近日,一項英國野生紅鹿研究挑戰了這一觀點。
  • 先吃獵物腦袋!黑猩猩捕食行為有助於揭示人類演化
    圖註:一隻黑猩猩在捕獵過程中捉到了一隻年幼的紅疣猴。(圖/伊恩·吉爾比)黑猩猩很容易就能咬碎年幼猴子的腦袋,但想咬碎成年猴子的腦袋就不那麼容易了。如果黑猩猩在捕獵成年猴子時也採取咬腦袋的策略,那麼獵物可能不會一擊斃命,它們很可能僥倖脫逃,這樣黑猩猩捕獵的成功率就下降了。因此,當黑猩猩捕殺成年猴子時,它們就會採用更有效率的進食順序,先吃富含營養的器官,比如肝臟。貢貝地區的黑猩猩在捕獵成年猴子時會對準它們的軀幹下手可能就是出於上述原因。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記者探秘:天安門7萬隻氣球如何充氣 怎麼放飛
    這次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將放飛7萬隻七彩氣球
  • 捕獵27隻斑鳩被拘役4個月還罰款 李連成也為濮陽縣法院這個判決點讚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3月11日上午,濮陽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被告人劉某某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公益訴訟一案,當庭宣判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拘役四個月,並判令劉某某賠償國家資源損失8100元,並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這是濮陽市疫情期間首起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公益訴訟案件。
  • 為改善夥食捕獵野生斑鳩犯法嗎?法官進村「硬核」審案普法
    為改善夥食捕獵野生斑鳩犯法嗎?> 73歲村民為改善夥食捕獵野生斑鳩,犯法嗎?
  • 液化天然氣閃蒸氣提氦裝置示範項目實現穩定量產—新聞—科學網
    氦氣用途廣泛,小到氣球充氣,大到醫療科研、航天軍工等,都有氦氣的身影。由於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氦氣是一種不可替代、關係國家安全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稀缺戰略資源。 由於我國是貧氦國家,雖然有些天然氣田含氦,但氦的含量很低,直接提取氦的成本極高,大部分的氦氣都依賴於進口,而美國是第一大產氦國,我國的氦氣資源安全形勢非常嚴峻。
  • 探秘:閱兵日天安門7萬隻氣球如何充氣 怎麼放飛
    這次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將放飛7萬隻七彩氣球。看似簡單的氣球放飛,背後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  9月1日,記者在北京豐臺區的武警某部隊營房看到,負責氣球放飛的武警戰士正在進行最後一次集中訓練,280名武警戰士分為兩人一組,一人負責充氣,另外一人負責綑紮氣球。北京市團市委中少部部長任海宏稱,按照這個模式,2個人1分鐘內至少要充6個氣球,才能保證在1個半小時之內充完7萬個氣球。
  • 閱兵放飛氣球官兵苦練充氣 1分鐘「搞定」16隻
    據了解,這7萬隻七彩氣球由70隻邊長為2.8米的正方形籠子承載,每個籠子裝1000隻。4人負責1個籠子,他們需在1小時內完成1000隻氣球的充氣、綑紮、裝籠工作。這意味著平均1分鐘內,官兵們就要將至少16隻氣球充氣、綑紮完畢。  剛開始訓練時,由於不熟練與綑紮的方法不當,很多官兵的拇指邊側被磨破皮,「手指火辣辣的疼。」官兵趙磊說。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河南濮陽一男子捕獵27隻斑鳩 被判拘役四月罰8100元
    河南濮陽一男子捕獵27隻斑鳩 被判拘役四月罰8100元 2020-03-11 18:03:163月11日,河南濮陽一名男子非法捕獵27隻斑鳩,被判處拘役四個月、罰款8100元。  3月11日,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被告人劉某某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公益訴訟一案,當庭宣判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拘役四個月,並判令劉某某賠償國家資源損失8100元,並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 廈大石墨烯產品為醫護人員「加溫」—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