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 EV71感染誘導細胞自噬以及凋亡的相互調控關係

2020-12-05 生物谷

2013年3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院生物學研究所,趙振東教授課題組於2月20日在Plos One上在線發表了名為The Interplays between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的研究論文。

論文旨在研究,EV71感染誘導細胞自噬以及凋亡的相互調控關係。

EV71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症患兒可出現心肌炎、肺水腫、腦炎等,這些疾病多發生於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多發,少數病情較重,嚴重的會引起死亡。了解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在今後的藥物篩選以及疫苗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為此,趙振東教授及其團隊以EV71安徽株感染人的橫紋肌肉細胞(RD cells)作為模型,研究宿主與病毒的博弈。

研究顯示,EV71感染RD細胞能顯著的誘導細胞自噬以及細胞的凋亡。

細胞自噬與凋亡作為細胞的兩種重要程序性死亡方式,兩者在病毒感染過程之中是否有相互聯繫,或者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沉默技術以及一系列的化學抑制劑研究發現,通過沉默Atg5,Beclin-1或者加入Wortmanin(PIK3抑制劑)抑制EV71感染過程中自噬體的形成,能顯著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細胞凋亡。然而用Chloroquine抑制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過程中,研究人員卻發現細胞凋亡有明顯的增加。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Z-VAD-FMK(caspase-3 抑制劑)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細胞凋亡,觀察細胞的自噬情況。研究發現,抑制細胞凋亡能增加LC3-I轉化為LC3-II以及p62的降解。表明抑制EV71感染所引起的細胞凋亡能促進細胞的自噬。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抑制自噬體的形成或者細胞的凋亡能顯著的降低病毒的毒力。這為抗EV71靶點的選擇,以及藥物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生物谷Bioon.com)

The Interplays between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

Xi X, Zhang X, Wang B, Wang T, Wang J, et al.

Background
Enterovirus 71 (EV71)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human diseases with distinct severity, from mil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o severe neurological syndromes, such as encephalitis and meningiti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viral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lack of efficient vaccine and drugs against this virus impedes the control of EV71 infection. EV71 virus induces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71-induced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on virus virulence remains unclear.
Methodology/Principal Findings
In this study,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Anhui strain of EV71 induced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 human rhabdomyosarcoma (RD-A) cells. Additionally, by either applying chemical inhibitors or knocking down single essential autophagic or apoptotic genes, inhibition of EV71 induced autophagy inhibited the apoptosis both at the autophagosome formation stage and autophagy execution stage. However, inhibition of autophagy at the stage of autophagosome and lysosome fusion promoted apoptosis. In reverse, the inhibition of EV71-induced apoptosis contributed to the conversion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I (LC3-I) to LC3-II and degradation of sequestosome 1 (SQSTM1/P62). Furthermore, the inhibition of autophagy in the autophagsome formation stage or apoptosis decreased the release of EV71 viral particles.

Conclusions/Significance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not only revealed novel aspec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 EV71 infection, but also provided a new insight to control EV71 infection.

相關焦點

  • 調控巨噬細胞自噬水平可降低免疫細胞的凋亡率
    , 但有關病原菌感染與細胞自噬的研究還鮮見報導。自噬對胞內菌具有雙重作用, 一方面是天然免疫應答的重要組成部分, 宿主細胞通過自噬途徑可將入侵的病原體降解, 從而維持自身的穩定; 另一方面某些胞內菌可以通過誘導細胞自噬而促進自身的存活[1 2]。沙門菌作為兼性胞內菌, 在宿主體內, 主要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生長繁殖並隨之遷移。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NCB: 細胞周期調控因子p27kip1在芝蘭缺乏條件下介導細胞凋亡/自噬
    細胞周期調控因子p27kip1在調節細胞周期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表達導致細胞周期停滯,低表達或不表達導致細胞凋亡。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p27kip1第198位蘇氨酸(Thr-198)的磷酸化會增強其穩定性,在營養匱乏的環境中進行自噬(產能細胞器的分解代謝)和繼續細胞增殖。
  • 細胞壞死、凋亡、壞死性凋亡、焦亡與自噬
    Figure 1: 細胞壞死與細胞凋亡。(圖片來源:網絡)▌細胞凋亡細胞壞死性凋亡它具有典型的壞死樣形態:細胞膜被破壞,細胞、細胞器腫脹,乃至崩解;而核內染色質無明顯的形態改變;壞死性凋亡與凋亡和自噬有明顯的區別,三者可以通過光、電鏡觀察和PI染色得到明確的區分。其次, 壞死性凋亡會引起顯著的炎症反應,表現為大量的炎症細胞浸潤和激活。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自噬活性在生殖腺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文中報導了細胞自噬活性在生殖腺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細胞自噬是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過程。這一過程作為一種細胞生存機制參與清除細胞內廢棄物並為細胞提供能量。在哺乳動物細胞以及果蠅發育過程中,細胞自噬也參與細胞的死亡過程。線蟲細胞自噬對於細胞凋亡的影響一直不清楚。在線蟲發育過程中,共有131個體細胞和大量的生殖腺細胞發生凋亡。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2020年,Mouradi EI Hout等人在《Molecular Canc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rosstalk between autophagy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s》的綜述,詳細介紹了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間的關係。
  • 自噬凋亡,相愛相殺
    TNF-α是一種誘導細胞凋亡的炎性細胞因子,TNF-α誘導ATDC5細胞系活力降低,凋亡增加。即TNF-α處理細胞,建立細胞模型。Fig.1(A) CCK-8試劑盒檢測細胞活力,較高濃度TNF-α(10ng/mL或者20ng/mL在12、24、48小時細胞活力顯著降低)。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關於細胞自噬,這些你都知道嗎?
    細胞自噬是指在自噬相關基因的調控下,利用溶酶體降解自身受損的細胞器及大分子物質的過程,以此維持細胞自身的需要及細胞器的更新。
  • 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自噬和細胞周期調控都是極其動態的基本生物學過程,而自噬在細胞周期調控中的功能與分子機制還不清楚。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發現的保守降解機制,主要有自噬相關蛋白(ATG)執行自噬過程,ULK1/ATG13是最上遊的自噬起始複合物。細胞周期由間期和分裂期組成;一般而言,非同步化細胞中細胞間期和分裂期時間比例是95%、5%。
  • CLC-7通過激活自噬保護氧化還原狀態受損誘導的NRK52E細胞凋亡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氯離子通道7通過激活自噬保護氧化還原狀態受損誘導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凋亡。在腎臟組織中廣泛表達的氯離子通道7(CLC-7)影響溶酶體降解途徑。氧化還原狀態受損會促進細胞凋亡並激活自噬通量。本研究主要研究CLC-7在氧化還原狀態損傷誘導的自噬通量和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通訊員 萬剛)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張雅鷗教授和許乃寒副教授團隊近期在《自噬》(Autophagy
  • 細胞凋亡之半胱天冬水解酶
    1.細胞凋亡之膜聯蛋白V細胞凋亡(Apoptosis)一般是指機體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過細胞內基因及其產物的調控而發生的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細胞凋亡途徑中各事件的發生是有時序性的,即各事件按先後順序依次發生,最終導致凋亡小體的出現,細胞隨後發生凋亡。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Green教授的帶領下發現自噬是轉移性休眠乳腺癌細胞生存的一種關鍵機制。使用藥物或者遺傳學手段抑制休眠乳腺癌細胞的自噬可以顯著抑制小鼠以及人類乳腺癌臨床前休眠3D模型中癌細胞的存活時間以及轉移灶的形成。通過體內實驗,研究人員發現自噬基因自噬相關基因7(ATG7)是涉及自噬激活的關鍵基因。從機制上講,抑制休眠乳腺癌細胞中的自噬通路導致損傷線粒體及活性氧的富集,從而導致了癌細胞凋亡。
  • LDHB調控豬瘟病毒 (CSFV)感染的新機制
    並且,有證據表明 LDHB定位在線粒體中,參與多種關鍵細胞過程,包括 ATP的產生、凋亡、鈣穩態、細胞增殖以及核苷酸和脂質合成。 多種內在和外在刺激引起線粒體的分裂與融合,並誘導線粒體自噬。在之前的研究中發現,CSFV誘導線粒體自噬作為一種抑制細胞凋亡的手段,有效促進病毒持續感染。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大隅良典的發現有助了解細胞如何自行循環回收,研究人類身體如何適應飢餓和對感染作出反應,他的發現對研究癌症和包括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重大幫助。 阻止細胞損傷凋亡 細胞自噬,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的基本過程。
  • 自噬對鼠傷寒沙門菌所致的巨噬細胞凋亡的影響
    微生物學通報 MAY 20,2010,37(5):776~782自噬對鼠傷寒沙門菌所致的巨噬細胞凋亡的影響吳淑燕  李瓊  儲元元  李嫄淵  黃瑞*  秦正紅*(蘇州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 自噬與肝細胞癌
    但有趣的是,自噬的發生在肝癌中的作用是一個複雜的雙向調節過程,雖然HBx和HBsAg可通過不同途逕啟動和誘導自噬發生,但HBx在體內同時發揮出另一方面的作用,通過對ATP酶與mTOR的誘導,導致溶酶體酸化和降解能力降低,兩方面共同作用下,最終體內自噬作用是減弱的。自噬啟動的增加及溶酶體工作能力的降低,共同導致了p62堆積,從而促進病毒感染,導致肝細胞壞死及凋亡增加。
  • 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研究獲新突破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20日對外透露,該院眼科專家在「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