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白肉色鵝膏菌:菌蓋溼時黏 菌肉無明顯氣味

2020-10-22 遼瀋晚報遼陽時刻

(遼寧學習平臺)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形態特徵: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2~7cm,初期近扁平,後期近平層,中部稍凸起,溼時黏,淡黃色至乳黃色。中央色暗,表面近平滑被灰黃褐色角錐狀小鱗片,邊緣有條稜。菌肉白色,薄,無明顯氣味。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褶緣平滑或微粗糙或鋸齒狀。菌柄圓柱形,長6~8cm,粗0.5~0.8cm,上部黃白色,下部淺黃褐色,表面有小鱗片及長條紋,內部鬆軟至空心,基部膨大。菌環膜質,白色或帶淡褐色,易脫落。菌託近杯狀或袋狀。孢子橢圓形至近球形,無色、光滑,(6~7)μm×(5~7)μm。

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蒙古櫟等闊葉樹林地內,散生。

國內分布:海南、廣東等。遼寧新記錄種。

經濟作用:記載可食用,慎食。外生菌根菌。

作者:高國平

相關焦點

  • 「自然科普」淺橙黃鵝膏菌:可食用 味鮮美
    中文別名:太陽菌、橙黃鵝膏菌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蓋直徑6~17cm,初期近卵圓形,鐘形,後期呈扁平至近平展,中部有寬的凸起,表面光滑或光亮,邊緣有細長條稜,溼時黏。菌肉白黃色,蓋中部稍厚。菌褶淺黃色至黃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柱形或上部漸細,同蓋色,長9.5~30cm,粗0.8~2.5cm,有深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膜質,生柄之上部,同蓋色。菌託苞狀,大型,白色。孢子印白色。
  • 「自然科普」苞腳鵝膏菌:菌肉白色 菌柄細長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蓋直徑5~8cm,扁半球形變至近平展,中部稍下凹,初期汙白色,後變土黃色至土褐色,表面附有大片粉質鱗片,邊緣有不明顯的短條稜。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後變汙白色至帶褐色,離生,褶緣似有粉粒。小菌褶似刀切狀,不等長。菌柄細長,長5~11 cm,粗可達0.8~1cm,圓柱形,表面似有細粉末,基部膨大,內部實心。無菌環。具較大的苞狀菌託,同蓋色。
  • 「自然科普」花柄橙紅鵝膏菌:可食用 表面黃色且有橙紅色花紋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蓋直徑5~15cm或更大,初期近卵圓形至近鐘形,後期近平展,中央小凸起,表面光滑,紅色,橙紅色,亮紅色,邊緣色淡有明顯長條稜,溼時黏。菌肉黃白色,中部稍厚。菌褶離生,白色帶黃,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11~16cm,粗0.5~2cm,表面黃色且有橙紅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大,膜質,黃色。菌託純白色,大而厚呈苞狀。孢子印白色。
  • 「自然科普」黑紫粉褶蕈:菌蓋中央下凹 菌肉薄
    中文別名:黑紫粉褶菌。菌蓋直徑2~4.5cm,扁半球形至扁平,中央下凹,暗紫黑色,有微細毛狀鱗片,邊緣有細條紋。菌肉薄。菌褶直生至延生,淡灰粉色,粉肉色,稀,不等長。菌柄長2~6cm,粗0.2~0.4cm,圓柱形,較蓋色淺,中空基部白色。孢子印粉色。孢子多角形,(10.3~13)μm×(7.5~8)μm。褶緣囊體近棒狀,壁薄,(50~70)μm×(6.5~22)μm。
  • ——雞樅菌與灰色鵝膏菌的鑑別
    菌蓋上有臍突,呈蓑帽尖狀或乳頭狀。菌蓋表光滑或呈不規則龜裂。菌柄實心, 粗細不等,菌根有長短不等的假根。具有「帽尖腿長無鞋穿,腳根深處有蟻家」的特徵。常見的灰色劇毒鵝膏菌有哪些?灰色鵝膏菌的菌蓋呈灰色、深灰色或灰黑色。菌柄上部或頂部生有灰白色菌環,菌根(基部)長有白色近球狀或苞狀的菌託。為鵝膏科鵝膏屬大型真菌。具有「穿鞋戴帽穿裙」的特徵。
  • 蘑菇中有劇毒的白毒鵝膏菌!永嘉一家6口病情惡化
    圖為中毒一家人所食用的野生蘑菇 圖片由家屬提供患者病情持續惡化   據家屬介紹,潘老伯的小女兒原本是六人中毒最輕的一個,但昨天上午10時,7月2日下午5時許,一家人吃完蘑菇。大約十個小時後,全家人的身體都出現了問題。目前,病人家屬共收到來自社會好心人的善款7萬餘元,家屬希望通過本報轉達感謝。  黃女士說,她也不知道是什麼蘑菇毒性如此強,害得潘老伯一家六口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 「自然科普」臭粉褶蕈:菌蓋球形 淡黃褐色
    中文別名:臭粉褶菌、臭赤褶菌。形態特徵:菌蓋直徑2~3.5cm,球形,後平展中部凸起,淡黃褐色或灰黃褐色,水漬狀,黏,絲狀纖維狀,有時乾性,邊緣波狀,開裂。菌肉白色。菌褶直生,寬,不等長,白色,枯草黃色或淡粉色,波狀帶暗色邊緣。菌柄長4~7cm,粗0.4~0.8cm,光滑,中空,上部有白色,薄纖維狀,白色後黃色,有縱條紋。孢子印粉紅色。
  • P09-橙蓋鵝膏菌(黃羅傘)
    科屬 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 菌目,鵝膏菌科。形態特徵 子實體大型,單生或散生,菌蓋直徑5~20cm,初期為卵圓形,後期平展,鮮橙黃色,稍黏,邊緣具明顯條紋;菌肉白色或金黃色,薄;菌褶淺黃色至暗黃色,稍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內鬆軟,長6~18cm,直徑1~2cm,淡黃色;菌環淡黃色,膜質,寬闊、下垂。菌託大,白色,膜質,苞狀。孢子近白色,寬橢圓形。
  • 誤食山上採的白毒鵝膏菌 一家六口中毒兩死四危
    專家:誤食的是白毒鵝膏菌,50克即致命  那麼,這一家6人到底吃的是什麼蘑菇呢?昨天,錢江晚報將家屬提供的蘑菇圖片發給了泰順縣烏巖嶺管理局保護處副處長章書聲。  章書聲對野生蘑菇頗有研究,曾寫過一篇《舌尖上的毒蘑菇》的論文,在溫州市科協主辦的2014年科普創作徵文評選活動中獲得二等獎。
  • 「自然科普」晶蓋粉褶蕈:可食 但與有毒的褐蓋粉褶菌較相似
    菌蓋直徑2~10cm,近鐘形至平展,中部稍凸起,表面灰褐色或朽葉色,光滑,具深色條紋,溼時水漬狀,邊緣近波狀,老後具不明顯短條紋。菌肉白色,薄。菌褶初期粉白色,後期變肉粉色,較稀,彎生,不等長,邊緣齒狀至波狀。菌柄白色,圓柱形,長5~12cm,粗0.5~1.5cm,具縱條紋,質脆,內實變空心。孢子印粉色。孢子呈球狀多角形,(8.8~13.8)μm×(7.5~11.3)μm。
  • 朱紅硫磺孔菌-東北野生珍菌展播
    中文別名硫色孔菌朱紅色變種、雞冠菌、鮭魚菌、樹雞菇。同物異名miniatus (Jungh.) Imaz.分類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硫黃菌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大,菌蓋肉質,扇形至半圓形,有放射狀條稜,多數重迭生長,直徑可達30-40cm,單個菌蓋5-20cm,厚1-2cm,表面鮮朱紅色或帶黃的朱紅色。菌肉帶肉色,幼時肉質有彈性,幹後變白且酥脆。下面淡肉色至淡黃褐色。管孔長2-10mm,管口圓形至不正形。擔子短棒狀,具4小梗。
  • 雲南一家四口自採野生菌 誤食致命鵝膏菌中毒死亡
    於11日22時到盈江縣支那鄉衛生院救治,12日凌晨1時轉入縣人民醫院救治。6月13日至16日,患者張某某、趙某某、早某某及其孫子轉至德宏州人民醫院救治,其中,在轉往州醫院途中死亡1人。6月16日20時早某某轉至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救治。終因中毒太深,4人先後死亡。醫院正在搶救重症患者。
  • 「自然科普」長條稜鵝膏菌: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2~8cm,幼時近卵圓形至近鐘形,後期近平展,往往中部低中央稍凸,灰褐色或淡褐色帶淺粉紅色,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菌肉薄,汙白色,近表皮處色暗。菌褶汙白色至微帶粉紅色,稍密,離生,不等長,短菌褶似刀切狀。菌柄長4~8cm,粗0.4~0.7cm,細長圓柱形,汙白色,表面平滑,內部鬆軟至中空。菌環膜質,汙白色,生柄上部。菌託苞狀,汙白色。孢子印白色。
  • 「自然科普」白粘傘:可食用 表面有黏液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粘傘屬。形態特徵:子實體一般較小,白色至汙白色,表面有一層黏液。菌蓋直徑2~8cm,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後期稍平展中部凸起,溼潤時表面黏液很多,邊緣平滑無條稜。菌肉白色,中部稍厚。菌褶白色,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稍彎曲,長4~9cm,粗0.3~0.8cm,表面白色並有黏液,基部常有汙染色斑。菌環薄,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