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科普」白肉色鵝膏菌:菌蓋溼時黏 菌肉無明顯氣味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肉白色,薄,無明顯氣味。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褶緣平滑或微粗糙或鋸齒狀。菌柄圓柱形,長6~8cm,粗0.5~0.8cm,上部黃白色,下部淺黃褐色,表面有小鱗片及長條紋,內部鬆軟至空心,基部膨大。菌環膜質,白色或帶淡褐色,易脫落。菌託近杯狀或袋狀。孢子橢圓形至近球形,無色、光滑,(6~7)μm×(5~7)μm。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蒙古櫟等闊葉樹林地內,散生。
-
「自然科普」長條稜鵝膏菌: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2~8cm,幼時近卵圓形至近鐘形,後期近平展,往往中部低中央稍凸,灰褐色或淡褐色帶淺粉紅色,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菌肉薄,汙白色,近表皮處色暗。菌褶汙白色至微帶粉紅色,稍密,離生,不等長,短菌褶似刀切狀。菌柄長4~8cm,粗0.4~0.7cm,細長圓柱形,汙白色,表面平滑,內部鬆軟至中空。菌環膜質,汙白色,生柄上部。菌託苞狀,汙白色。孢子印白色。
-
「自然科普」花柄橙紅鵝膏菌:可食用 表面黃色且有橙紅色花紋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肉黃白色,中部稍厚。菌褶離生,白色帶黃,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11~16cm,粗0.5~2cm,表面黃色且有橙紅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大,膜質,黃色。菌託純白色,大而厚呈苞狀。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無色,寬橢圓形,(9~12)μm×(7.5~10)μm,非糊性反應。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落葉松闊葉混交林地內,單生或散生,稀群生。國內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等。
-
「自然科普」淺橙黃鵝膏菌:可食用 味鮮美
中文別名:太陽菌、橙黃鵝膏菌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肉白黃色,蓋中部稍厚。菌褶淺黃色至黃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柱形或上部漸細,同蓋色,長9.5~30cm,粗0.8~2.5cm,有深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膜質,生柄之上部,同蓋色。菌託苞狀,大型,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無色,寬橢圓形至近球形,(7.7~10)μm×(6~7.5)μm,非澱粉質。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闊葉林地內,單生或散生。
-
——雞樅菌與灰色鵝膏菌的鑑別
菌肉厚肥,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無論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被譽為「菌中之冠」。我國已知的雞樅有20多種,不同種的菌蓋顏色不同,有灰色、黃色、白色等。菌蓋表光滑或呈不規則龜裂。菌柄實心, 粗細不等,菌根有長短不等的假根。具有「帽尖腿長無鞋穿,腳根深處有蟻家」的特徵。常見的灰色劇毒鵝膏菌有哪些?
-
「自然科普」裂蓋光柄菇:菌蓋表面有條紋 多開裂
分類地位:蘑菇目,光柄菇科,光柄菇屬。菌蓋直徑 2 ~8cm,扁半球形至扁平或近平展,灰褐色至褐色,表面有條紋,並多開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汙白色至粉紅色,離生或直生,不等長。菌柄長3~8cm,粗0.5cm,圓柱形,汙白色,或有灰褐色長紋,內實鬆軟。孢子近無色,光滑,近球形,(6~10)μm×(4~7)μm,。生態習性:夏季生於落葉松林地內,散生或單生。國內分布:黑龍江、甘肅等。遼寧新記錄種。
-
P09-橙蓋鵝膏菌(黃羅傘)
科屬 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 菌目,鵝膏菌科。形態特徵 子實體大型,單生或散生,菌蓋直徑5~20cm,初期為卵圓形,後期平展,鮮橙黃色,稍黏,邊緣具明顯條紋;菌肉白色或金黃色,薄;菌褶淺黃色至暗黃色,稍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內鬆軟,長6~18cm,直徑1~2cm,淡黃色;菌環淡黃色,膜質,寬闊、下垂。菌託大,白色,膜質,苞狀。孢子近白色,寬橢圓形。
-
雲南一家四口自採野生菌 誤食致命鵝膏菌中毒死亡
(原標題:雲南盈江回應一家4口誤食野生菌中毒死亡:致命鵝膏菌引起)雲南網訊 盛夏時節,雲南誘人的美食野生菌大量「冒出」,但稍不注意便會看見傳說中的「小人人」。6月11日,雲南盈江縣支那鄉廬山村下拉馬靠村民早某某一家4口自採誤食野生菌中毒發病4人。至6月27日,死亡4人。
-
「自然科普」晶蓋粉褶蕈:可食 但與有毒的褐蓋粉褶菌較相似
菌肉白色,薄。菌褶初期粉白色,後期變肉粉色,較稀,彎生,不等長,邊緣齒狀至波狀。菌柄白色,圓柱形,長5~12cm,粗0.5~1.5cm,具縱條紋,質脆,內實變空心。孢子印粉色。孢子呈球狀多角形,(8.8~13.8)μm×(7.5~11.3)μm。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闊葉混交林地內,群生或散生。
-
「自然科普」臭粉褶蕈:菌蓋球形 淡黃褐色
中文別名:臭粉褶菌、臭赤褶菌。菌肉白色。菌褶直生,寬,不等長,白色,枯草黃色或淡粉色,波狀帶暗色邊緣。菌柄長4~7cm,粗0.4~0.8cm,光滑,中空,上部有白色,薄纖維狀,白色後黃色,有縱條紋。孢子印粉紅色。孢子角狀橢圓形,帶淡粉色,有1~2個油滴,(7~10)μm×(6~7.5)μm。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闊葉林或針葉林地內,群生。國內分布:遼寧、吉林、湖南、四川、雲南等。
-
「自然科普」黑紫粉褶蕈:菌蓋中央下凹 菌肉薄
中文別名:黑紫粉褶菌。菌肉薄。菌褶直生至延生,淡灰粉色,粉肉色,稀,不等長。菌柄長2~6cm,粗0.2~0.4cm,圓柱形,較蓋色淺,中空基部白色。孢子印粉色。孢子多角形,(10.3~13)μm×(7.5~8)μm。褶緣囊體近棒狀,壁薄,(50~70)μm×(6.5~22)μm。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櫟樹等混交林地內,多群生。國內分布:湖北、西藏等。遼寧新記錄種。
-
雲南近90%野生菌死亡病例,都是因為這兩種菌!
△毒紅菇 △致命鵝膏(白羅傘) 郭師傅: 「有一點傘,白色的,這個的根莖也是特別特別長。」 亞稀褶紅菇、劇毒鵝膏菌 中午,記者來到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時,前來購買野生菌的市民還真不少,而見手青之類的牛肝菌是昆明人的最愛。 對於如何辨別毒菌,市民們都表示,只能按照以往吃菌的經驗來分辨。
-
「自然科普」白粘傘:可食用 表面有黏液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粘傘屬。形態特徵:子實體一般較小,白色至汙白色,表面有一層黏液。菌蓋直徑2~8cm,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後期稍平展中部凸起,溼潤時表面黏液很多,邊緣平滑無條稜。菌肉白色,中部稍厚。菌褶白色,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稍彎曲,長4~9cm,粗0.3~0.8cm,表面白色並有黏液,基部常有汙染色斑。菌環薄,上位。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報導2017 年 4 月 22 日,由青島市醫學會主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承辦的「山東省第三屆多重耐藥菌感控「天御千菌」論壇在青島市召開。
-
又到吃菌子的季節,這5種菌子常與樅菌同生,毒性大,別摘回家了
樅菌是最為常見的野生菌之一,味道鮮美,分布廣泛,全國各地的網友都在曬自己撿樅菌的成果,讓人看了也想去撿。樅菌顏色呈現美麗的橘黃色,從莖稈到傘蓋都是橘黃色,越小的樅菌顏色越鮮豔,在眾多的野生之中還挺好辨認的。但是對於不熟悉樅菌的人來說,很容易採到與之相似的毒菌。
-
野生菌--鬼傘(1)
,相對於人工栽培菌來說,野生菌更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野生菌形態美觀,不少攝影愛好者會以它為素材,拍攝出優美的圖片。我對攝影不懂,但遇到野生菌也會習慣拍幾張留個紀念,有時間、有條件的話也對部分品種做一些分離栽培,自娛自樂。
-
【菌說菌話第五期】謹防「蘑界」致幻家族——古巴裸蓋菇和...
【菌說菌話第五期】謹防「蘑界」致幻家族——古巴裸蓋菇和「狗屎苔」 2020-09-01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自然科普」小黑殼菌:春至秋季生於闊葉樹腐朽倒木上
形態特徵:子實體小,一年生,平伏或平伏反卷,無柄,革質或木栓質。菌蓋半圓形,外伸可達1.2cm,寬達2cm,厚達0.5mm。菌蓋表面黑色,光滑,具同心環紋,邊緣鈍,顏色略淺。孔口表面新鮮時白色,幹後奶油色,近圓形,每毫米7~9個,孔口邊緣厚,全緣。菌肉奶油色,厚達1mm,上表面具皮殼。菌管奶油色至黃色,分層,長達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