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科普」臭粉褶蕈:菌蓋球形 淡黃褐色
中文別名:臭粉褶菌、臭赤褶菌。分類地位:蘑菇目,粉褶蕈科,粉褶蕈屬。形態特徵:菌蓋直徑2~3.5cm,球形,後平展中部凸起,淡黃褐色或灰黃褐色,水漬狀,黏,絲狀纖維狀,有時乾性,邊緣波狀,開裂。菌肉白色。菌褶直生,寬,不等長,白色,枯草黃色或淡粉色,波狀帶暗色邊緣。菌柄長4~7cm,粗0.4~0.8cm,光滑,中空,上部有白色,薄纖維狀,白色後黃色,有縱條紋。孢子印粉紅色。
-
「自然科普」黑紫粉褶蕈:菌蓋中央下凹 菌肉薄
中文別名:黑紫粉褶菌分類地位:蘑菇目,粉褶蕈科,粉褶蕈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小。菌蓋直徑2~4.5cm,扁半球形至扁平,中央下凹,暗紫黑色,有微細毛狀鱗片,邊緣有細條紋。菌肉薄。菌褶直生至延生,淡灰粉色,粉肉色,稀,不等長。菌柄長2~6cm,粗0.2~0.4cm,圓柱形,較蓋色淺,中空基部白色。孢子印粉色。孢子多角形,(10.3~13)μm×(7.5~8)μm。
-
吃最「毒」的菌,住最貴的ICU?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小心生活中類似野生菌這樣的「帶刺玫瑰」呢? 我們來看看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運超和中毒科副主任醫師張伊莉怎麼說! 越是美麗越有毒?如何識別野生菌?
-
別亂採食!它們可不能「惹」 常見的6種有毒蘑菇要認清楚
揚州的梅雨季,野外就生了不少野蘑菇;昨天,記者還在野外採到了一種「致幻蘑菇」(有毒,可致幻)。蘑菇專家提醒,野蘑菇最好不要採食。野蘑菇「冒出來」了記者採到了「致幻蘑菇」梅雨天的揚州,不僅緩解了旱情,為各種植物「解了渴」,也創造了有利於很多野蘑菇生長的環境。
-
雨後草地野菇生 當心有毒莫貪吃
經李泰輝、鄧旺秋團隊統計,廣州去年發生了11宗蘑菇中毒事件,主要是由鉛綠褶菇和有毒的牛肝菌、近江粉褶蕈引起。 隨著夏季的到來,廣東的毒蘑菇也進入生長季節。鄧旺秋團隊今年多次走訪白雲山,發現目前最常見的兩種毒蘑菇為擬灰花紋鵝膏和異味鵝膏,而市民平時在公園草地上見得最多的則是鉛綠褶菇。 廣東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就是鉛綠褶菇。
-
野生毒蘑菇的九大誤區,切勿擅自採食野生蘑菇!
而許多毒蘑菇受傷斷面不會變色或分泌汁液,卻是有毒的。如劇毒肉褐鱗環柄菇、有毒蠅鵝膏的斷面都不會變色,也不會流汁液。誤區六:與銀器、大蒜等同煮可使其變色的蘑菇有毒「銀針驗毒」實際是銀與硫或硫化物發生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產生顏色變化。大蒜或蔥或大米與毒蘑菇同煮也不會變色。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與毒蘑菇同煮變色的物質!
-
野生毒蘑菇可致命,勿採勿賣勿買勿食!
2.鉛綠褶菇 鉛綠褶菇是我市近年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禍首之一。多於雨後長在草坪、草地及蕉林地上。本菌有較多的相似種,特別是與可食的高大環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
「自然科普」苞腳鵝膏菌:菌肉白色 菌柄細長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後變汙白色至帶褐色,離生,褶緣似有粉粒。小菌褶似刀切狀,不等長。菌柄細長,長5~11 cm,粗可達0.8~1cm,圓柱形,表面似有細粉末,基部膨大,內部實心。無菌環。具較大的苞狀菌託,同蓋色。孢子印白色。
-
它們很常見,都有毒!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
農科院專家說,今年野生蘑菇超多,可採食...
種類太多,混食易引發中毒4.菇柄有菌環、根部有菌託的蘑菇多數有毒不要食用;5.野生菇類陽光下幹制後食用可降低中毒風險,有些揮發性毒素可揮發掉。可安全採食的野生蘑菇種類及多發地潘紹玉根據多年來對大慶地區野生菌類的調研,將能安全採食、性狀穩定的野生菌類,給大家做了個歸類,有採蘑菇計劃的小夥伴一定要收藏哦。
-
又到吃菌子的季節,這5種菌子常與樅菌同生,毒性大,別摘回家了
樅菌是最為常見的野生菌之一,味道鮮美,分布廣泛,全國各地的網友都在曬自己撿樅菌的成果,讓人看了也想去撿。樅菌顏色呈現美麗的橘黃色,從莖稈到傘蓋都是橘黃色,越小的樅菌顏色越鮮豔,在眾多的野生之中還挺好辨認的。但是對於不熟悉樅菌的人來說,很容易採到與之相似的毒菌。
-
「自然科普」白紅菇:可食用 味道一般
菌肉白色。味道柔和,無氣味。菌褶白色,稍稀,近直生或離生,寬而厚,有分叉和少量小菌褶。菌柄長 4~6cm,粗1.5~2cm,白色,圓柱狀,內部鬆軟。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刺,(7.3~8.1)μm×(6.1~6.8)μm。無褶側和褶緣囊體。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混交林地內,單生或群生。
-
【菌說菌話第五期】謹防「蘑界」致幻家族——古巴裸蓋菇和...
【菌說菌話第五期】謹防「蘑界」致幻家族——古巴裸蓋菇和「狗屎苔」 2020-09-01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家食其味,十家聞其香」的頂級食藥用菌--紫丁香蘑
一家食其味,十家問其香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光受用於我國,更是世界通用,尤其是歐洲更是吃得精緻。在歐洲受歡迎程度與松露及牛肝菌齊名,在法國被視為上等的食材,需要在很高檔的餐廳才吃得到的食物,素有「一家食其味,十家聞其香」的美譽。
-
「自然科普」裂蓋光柄菇:菌蓋表面有條紋 多開裂
菌蓋直徑 2 ~8cm,扁半球形至扁平或近平展,灰褐色至褐色,表面有條紋,並多開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汙白色至粉紅色,離生或直生,不等長。菌柄長3~8cm,粗0.5cm,圓柱形,汙白色,或有灰褐色長紋,內實鬆軟。孢子近無色,光滑,近球形,(6~10)μm×(4~7)μm,。生態習性:夏季生於落葉松林地內,散生或單生。國內分布:黑龍江、甘肅等。遼寧新記錄種。
-
「自然科普」白肉色鵝膏菌:菌蓋溼時黏 菌肉無明顯氣味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肉白色,薄,無明顯氣味。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褶緣平滑或微粗糙或鋸齒狀。菌柄圓柱形,長6~8cm,粗0.5~0.8cm,上部黃白色,下部淺黃褐色,表面有小鱗片及長條紋,內部鬆軟至空心,基部膨大。菌環膜質,白色或帶淡褐色,易脫落。菌託近杯狀或袋狀。孢子橢圓形至近球形,無色、光滑,(6~7)μm×(5~7)μm。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蒙古櫟等闊葉樹林地內,散生。
-
「自然科普」長條稜鵝膏菌: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2~8cm,幼時近卵圓形至近鐘形,後期近平展,往往中部低中央稍凸,灰褐色或淡褐色帶淺粉紅色,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菌肉薄,汙白色,近表皮處色暗。菌褶汙白色至微帶粉紅色,稍密,離生,不等長,短菌褶似刀切狀。菌柄長4~8cm,粗0.4~0.7cm,細長圓柱形,汙白色,表面平滑,內部鬆軟至中空。菌環膜質,汙白色,生柄上部。菌託苞狀,汙白色。孢子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