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花柄橙紅鵝膏菌:可食用 表面黃色且有橙紅色花紋

2020-10-21 遼瀋晚報遼陽時刻

(遼寧學習平臺)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形態特徵: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5~15cm或更大,初期近卵圓形至近鐘形,後期近平展,中央小凸起,表面光滑,紅色,橙紅色,亮紅色,邊緣色淡有明顯長條稜,溼時黏。菌肉黃白色,中部稍厚。菌褶離生,白色帶黃,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11~16cm,粗0.5~2cm,表面黃色且有橙紅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大,膜質,黃色。菌託純白色,大而厚呈苞狀。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無色,寬橢圓形,(9~12)μm×(7.5~10)μm,非糊性反應。

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落葉松闊葉混交林地內,單生或散生,稀群生。

國內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等。

經濟作用:可食用。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作者:高國平

相關焦點

  • 「自然科普」淺橙黃鵝膏菌:可食用 味鮮美
    中文別名:太陽菌、橙黃鵝膏菌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大,淺橙黃色至淺黃色。菌蓋直徑6~17cm,初期近卵圓形,鐘形,後期呈扁平至近平展,中部有寬的凸起,表面光滑或光亮,邊緣有細長條稜,溼時黏。菌肉白黃色,蓋中部稍厚。菌褶淺黃色至黃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柱形或上部漸細,同蓋色,長9.5~30cm,粗0.8~2.5cm,有深色花紋,內部鬆軟至空心。菌環膜質,生柄之上部,同蓋色。菌託苞狀,大型,白色。孢子印白色。
  • 「自然科普」白粘傘:可食用 表面有黏液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粘傘屬。形態特徵:子實體一般較小,白色至汙白色,表面有一層黏液。菌蓋直徑2~8cm,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後期稍平展中部凸起,溼潤時表面黏液很多,邊緣平滑無條稜。菌肉白色,中部稍厚。菌褶白色,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稍彎曲,長4~9cm,粗0.3~0.8cm,表面白色並有黏液,基部常有汙染色斑。菌環薄,上位。
  • 「自然科普」白肉色鵝膏菌:菌蓋溼時黏 菌肉無明顯氣味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中央色暗,表面近平滑被灰黃褐色角錐狀小鱗片,邊緣有條稜。菌肉白色,薄,無明顯氣味。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褶緣平滑或微粗糙或鋸齒狀。菌柄圓柱形,長6~8cm,粗0.5~0.8cm,上部黃白色,下部淺黃褐色,表面有小鱗片及長條紋,內部鬆軟至空心,基部膨大。菌環膜質,白色或帶淡褐色,易脫落。菌託近杯狀或袋狀。孢子橢圓形至近球形,無色、光滑,(6~7)μm×(5~7)μm。
  • 「自然科普」苞腳鵝膏菌:菌肉白色 菌柄細長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菌蓋直徑5~8cm,扁半球形變至近平展,中部稍下凹,初期汙白色,後變土黃色至土褐色,表面附有大片粉質鱗片,邊緣有不明顯的短條稜。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後變汙白色至帶褐色,離生,褶緣似有粉粒。小菌褶似刀切狀,不等長。菌柄細長,長5~11 cm,粗可達0.8~1cm,圓柱形,表面似有細粉末,基部膨大,內部實心。無菌環。具較大的苞狀菌託,同蓋色。
  • 「自然科普」長條稜鵝膏菌: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
    分類地位:蘑菇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形態特徵:子實體小至中等,2~8cm,幼時近卵圓形至近鐘形,後期近平展,往往中部低中央稍凸,灰褐色或淡褐色帶淺粉紅色,邊緣有放射狀長條稜,菌肉薄,汙白色,近表皮處色暗。菌褶汙白色至微帶粉紅色,稍密,離生,不等長,短菌褶似刀切狀。菌柄長4~8cm,粗0.4~0.7cm,細長圓柱形,汙白色,表面平滑,內部鬆軟至中空。菌環膜質,汙白色,生柄上部。菌託苞狀,汙白色。孢子印白色。
  • 蘑菇中有劇毒的白毒鵝膏菌!永嘉一家6口病情惡化
    昨天,記者將潘老伯家屬提供的蘑菇圖片交由中科院的相關專家鑑定,確認其所食用蘑菇中有劇毒的白毒鵝膏菌,該蘑菇可對肝、腎造成嚴重損傷。  今年入夏以來雨水較多,野生蘑菇大量生長。專家建議,無論野生蘑菇看起來多普通也不可食用,在誤服毒蘑菇後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馬上催吐並儘快就醫。
  • ——雞樅菌與灰色鵝膏菌的鑑別
    菌肉厚肥,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無論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被譽為「菌中之冠」。我國已知的雞樅有20多種,不同種的菌蓋顏色不同,有灰色、黃色、白色等。灰色鵝膏菌的菌蓋呈灰色、深灰色或灰黑色。菌柄上部或頂部生有灰白色菌環,菌根(基部)長有白色近球狀或苞狀的菌託。為鵝膏科鵝膏屬大型真菌。具有「穿鞋戴帽穿裙」的特徵。
  • 「自然科普」白紅菇:可食用 味道一般
    菌肉白色。味道柔和,無氣味。菌褶白色,稍稀,近直生或離生,寬而厚,有分叉和少量小菌褶。菌柄長 4~6cm,粗1.5~2cm,白色,圓柱狀,內部鬆軟。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刺,(7.3~8.1)μm×(6.1~6.8)μm。無褶側和褶緣囊體。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於混交林地內,單生或群生。
  • 「自然科普」葡萄色頂枝瑚菌:可食用 鮮嫩可口
    形態特徵:子實體珊瑚狀,中等至大型,高10~15cm,柄粗壯,粗1~3cm,白色圓柱形,分出很多主枝,在頂部有小枝聚合呈花椰菜狀,枝端桃紅色至淡紫色。菌肉白色,質脆,受傷後不變色,子實層生在叉枝表面。孢子長橢圓形,稍顯縱條狀,(14~16)μm×(4.5~5.5)μm。
  • 誤食山上採的白毒鵝膏菌 一家六口中毒兩死四危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諮詢專家獲知,這一家人誤食的,是一種叫「白毒鵝膏菌」的菌類,在國外有「死亡帽」之稱,有劇毒。  事件:一筐野蘑菇撂倒一家6口  7月2日下午5點多,家住永嘉縣橋下鎮昆陽社區吳山村的潘老伯一家,燒了一大碗野生蘑菇,重約一公斤。蘑菇是早上從家附近的山上摘來的。一家6人,都吃了這碗炒蘑菇。  第二天凌晨,6人先後表現出腹痛、嘔吐等症狀。
  • 雲南一家四口自採野生菌 誤食致命鵝膏菌中毒死亡
    (原標題:雲南盈江回應一家4口誤食野生菌中毒死亡:致命鵝膏菌引起)雲南網訊 盛夏時節,雲南誘人的美食野生菌大量「冒出」,但稍不注意便會看見傳說中的「小人人」。6月11日,雲南盈江縣支那鄉廬山村下拉馬靠村民早某某一家4口自採誤食野生菌中毒發病4人。至6月27日,死亡4人。
  • 碰到這些蘑菇可千萬不要採摘食用
    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毒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 橘紅光柄菇:光柄菇屬中最美麗的一種蘑菇,國內只有四個省份有
    橘紅光柄菇,Pluteus aurantiorugosus,位於光柄菇科Pluteaceae,光柄菇屬Pluteus,這個種在宏觀形態上基本就能鑑定出來,它的菌蓋是帶有紅色的,橘紅色或者橙紅色,菌柄則是黃色,被譽為光柄菇屬種最漂亮的一個種。
  • 大自然中美麗的毒蘑菇:致命鵝膏
    致命鵝膏致命鵝膏也俗稱「白毒傘、致命白毒傘」,它隸屬於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綱、傘菌目、鵝膏科。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至今,致命鵝膏在我國至少引發了30餘起中毒事件,造成100餘人中毒,其中超過60人死亡,是我國最著名的劇毒蘑菇之一。那麼,我們如何識別這種毒蘑菇呢?它有什麼明顯的形態特徵?致命鵝膏的形態特徵:在外觀上,致命鵝膏周身雪白,偶爾菌蓋表面中央部位為淺黃褐色,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靴(菌託)」。
  • 毒鵝膏:致命蘑菇在蔓延
    相比之下,該文中主要提及的毒鵝膏則是一種樣貌十分低調、看似人畜無害的劇毒蘑菇——且按作者所言:分布在城市間,較為廣泛,因此有了更大的隱蔽性和危險性。利維坦友情提示:切忌輕易食用野生小菇。在蘑菇面前,我們都是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