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成小山的黑色廢棄地膜,與其他農田廢棄物雜亂的堆放在一起,一名工人正操縱著小型挖掘機進行分揀,將地膜挑揀送入傳送帶。廢棄地膜從傳送帶這一頭進入,在另一頭就已被加工成可做工業原料的塑料顆粒,一進一出之間,便將農田廢棄物「變」成了可以加以利用的資源。
這條簡單卻行之有效的「變廢為寶」生產線,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工業區,屬於海南天明農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從去年初開始,天明公司率先在全省嘗試農田廢棄物處置,不僅在全省鋪開了12個固定回收網點,還建成年處置量達5000噸的加工廠房,累計處置的廢舊農膜超過1600噸。
農田廢棄物變廢為寶
分揀、清洗、碎化、溶解、重塑、成型,只要進入生產線,廢舊農膜在短時間內就能被生產為塑料顆粒,用於製造管道、塑料筐等。天明公司負責人張落星告訴記者,回收之後的廢舊農膜再造,流程簡單,還能杜絕對環境的汙染,但真正的難處,則在於回收。
據統計,我省共有300畝冬季瓜菜在使用地膜、農膜,但使用之後往往就被隨意棄置在田間地頭,甚至就地焚燒。「究其原因,是無人回收、無處安放。」張落星說,去年春節後,公司在海口、澄邁、定安等市縣建設了12個回收網點,同時配備專業回收人員,累計回收的廢舊農膜已超過2000噸。
不僅僅是天明公司的嘗試,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也開始對廢棄農藥瓶進行了回收再利用。「回收的農藥瓶經過粉碎重造,可以再次利用。」正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農藥瓶的回收不同於地膜,在解決汙染的同時,還能避免殘留農藥可能帶來的損害。
省農業廳執法稽查處處長梁安瓊認為,回收再利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當下或許還不明顯,更重要的是隨之帶來的生態效益,對於保護我省耕地土壤質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將起重要作用。
從治標到治本
廢舊農膜回收,生態效益上去了,經濟效益到底怎麼樣?張落星說,每噸塑料的顆粒的成本已經超過了1.4萬元。「但在市場上,回收再造的塑料顆粒售價在4000元至6000元不等。」張落星說,之所以能夠堅持做下去,是因為政府扶持。從去年初,張落星的公司便與省農業廳開展合作,以回收每噸廢舊農膜補貼3500元的標準給予扶持,助其開展農膜回收再利用。
不僅如此,天明公司在全省的12個回收網點也在省農業廳的扶持下逐步完善起來。「回收再利用,難點就在於回收。」梁安瓊說,依靠政府扶持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還是要從源頭上想辦法,除廢棄地膜回收處置每噸補助3500元、廢舊農藥瓶每噸補助1.4萬元外,我省還在推動制定「強制推廣0.01毫米以上地膜」等政策,多措並舉推動田間汙染治理。
據悉,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工程,也列入了我省「十三五」期間計劃重點實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到2020年,我省計劃將基層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增加至60個,並將0.01毫米厚地膜推廣至300萬畝,同時向各市縣分解任務,同步推進。
「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市場運作、用戶自覺參與、技術支撐保障、法制引領規範,打出綜合治理組合拳,才能行之有效。」省農業廳副廳長周燕華說。
(本報海口12月27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