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變廢為寶增效益 循環利用護生態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戴誠

  堆積成小山的黑色廢棄地膜,與其他農田廢棄物雜亂的堆放在一起,一名工人正操縱著小型挖掘機進行分揀,將地膜挑揀送入傳送帶。廢棄地膜從傳送帶這一頭進入,在另一頭就已被加工成可做工業原料的塑料顆粒,一進一出之間,便將農田廢棄物「變」成了可以加以利用的資源。

  這條簡單卻行之有效的「變廢為寶」生產線,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工業區,屬於海南天明農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從去年初開始,天明公司率先在全省嘗試農田廢棄物處置,不僅在全省鋪開了12個固定回收網點,還建成年處置量達5000噸的加工廠房,累計處置的廢舊農膜超過1600噸。

  農田廢棄物變廢為寶

  分揀、清洗、碎化、溶解、重塑、成型,只要進入生產線,廢舊農膜在短時間內就能被生產為塑料顆粒,用於製造管道、塑料筐等。天明公司負責人張落星告訴記者,回收之後的廢舊農膜再造,流程簡單,還能杜絕對環境的汙染,但真正的難處,則在於回收。

  據統計,我省共有300畝冬季瓜菜在使用地膜、農膜,但使用之後往往就被隨意棄置在田間地頭,甚至就地焚燒。「究其原因,是無人回收、無處安放。」張落星說,去年春節後,公司在海口、澄邁、定安等市縣建設了12個回收網點,同時配備專業回收人員,累計回收的廢舊農膜已超過2000噸。

  不僅僅是天明公司的嘗試,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也開始對廢棄農藥瓶進行了回收再利用。「回收的農藥瓶經過粉碎重造,可以再次利用。」正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農藥瓶的回收不同於地膜,在解決汙染的同時,還能避免殘留農藥可能帶來的損害。

  省農業廳執法稽查處處長梁安瓊認為,回收再利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當下或許還不明顯,更重要的是隨之帶來的生態效益,對於保護我省耕地土壤質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將起重要作用。

  從治標到治本

  廢舊農膜回收,生態效益上去了,經濟效益到底怎麼樣?張落星說,每噸塑料的顆粒的成本已經超過了1.4萬元。「但在市場上,回收再造的塑料顆粒售價在4000元至6000元不等。」張落星說,之所以能夠堅持做下去,是因為政府扶持。從去年初,張落星的公司便與省農業廳開展合作,以回收每噸廢舊農膜補貼3500元的標準給予扶持,助其開展農膜回收再利用。

  不僅如此,天明公司在全省的12個回收網點也在省農業廳的扶持下逐步完善起來。「回收再利用,難點就在於回收。」梁安瓊說,依靠政府扶持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還是要從源頭上想辦法,除廢棄地膜回收處置每噸補助3500元、廢舊農藥瓶每噸補助1.4萬元外,我省還在推動制定「強制推廣0.01毫米以上地膜」等政策,多措並舉推動田間汙染治理。

  據悉,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工程,也列入了我省「十三五」期間計劃重點實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到2020年,我省計劃將基層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增加至60個,並將0.01毫米厚地膜推廣至300萬畝,同時向各市縣分解任務,同步推進。

  「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市場運作、用戶自覺參與、技術支撐保障、法制引領規範,打出綜合治理組合拳,才能行之有效。」省農業廳副廳長周燕華說。

  (本報海口12月27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安全利用核能保護生態環境
    ■ 本報記者 周月光 通訊員 李媛  作為全省核應急成員單位,儋州市高度重視核應急工作,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紮實推進核應急平臺建設,成功參加省核應急演練,宣傳普及核科學知識,為海南安全利用核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下種斑斕葉 地不增錢不少
    在了解到斑斕葉市場前景廣闊的情況下,北大村開始鼓勵村民在檳榔林下空地種植斑斕葉,使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僅能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同時還能增加收入。  文彤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在胡世飛收割斑斕葉當天,不少村民都前往圍觀,直呼種植斑斕葉不佔地方,經濟效益還可觀。「隨即他們爭先恐後地到村委會預定種苗,要在自家的檳榔園種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鯨落萬物生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  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島昆蟲:神奇而充滿未知的世界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春發夏生,秋收冬藏,大自然的規律何其美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它們用「腳」給國家公園「投票」  在熱帶雨林,新生命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像桃花水母這類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的生物,往往被人們稱作是最公正的「環境評價師」——生態好不好,它們知道答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啟動體制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雨林中不斷出現的新物種,就用「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山一水一天地 一飛一落一世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總會活躍在周末的公園、溼地和森林,但是我們可能很少留意過他們的身影; 他們可以走三四個小時的路,等上兩三小時,換來幾分鐘的相遇;他們背著觀鳥設備四處跑,駐留在一片天空下,尋覓掠過的美麗精靈的痕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之南的薩瓦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種被稱為「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色,吸引著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愛好者。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稀樹草原,就在海南島的西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田堆雞的三次機遇
    4月16日上午,在村委會辦公室,平常普通話並不流利的村黨支部書記陳運鴻,一提起養雞,就和海南日報記者打開了話匣子:「近十年,我們的田堆雞遇到了三次難得的機遇。」  第一次機遇出現在2011年。田堆村土地以坡地為主,火山巖石較多,早年村民均種植檳榔樹。隨後,村裡成立的定安嶺口田堆百順飼養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養雞,並給田堆雞註冊商標,田堆雞從此有了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