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蜘蛛能依靠大氣電場「飛行」

2021-01-07 新華社

新華社華盛頓7月6日電(記者周舟)幾百年來,蜘蛛「乘氣球」式的「飛行」方式令科學家著迷。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蜘蛛「飛行」,大氣電場可能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蜘蛛朝天吐出一束絲線,然後乘勢升上天空,行進數米甚至數百公裡,這種「飛行」方式有點類似熱氣球的升空飛行,故被稱為「乘氣球」。此前一些觀點認為,蜘蛛升空「飛行」,藉助的是風或上升暖流的拖曳力。

為破解蜘蛛「飛行」的秘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在排除空氣流動等因素、電場可控的實驗室環境中開展實驗。結果顯示,打開電場後,蜘蛛「飛行」行為顯著增加,這說明蜘蛛能夠探測到大氣電場;當蜘蛛在空中時,關閉或打開電場會分別導致蜘蛛向下落或向上飛。

研究發現,蜘蛛外骨骼表面的「聽毛」隨電場而動,這些毛髮可能是蜘蛛用來探測大氣電場刺激的器官。大氣電場指地球表面電荷與大氣電荷間構成的電場,其電場強度在晴天時約為每米100伏特,而在雷暴等天氣中可達每米1萬伏特。

論文作者之一、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埃麗卡·莫利說,此前認為風或上升暖流的拖曳力讓蜘蛛「御風而行」,新研究發現大氣電場也可以提供幫助,讓蜘蛛在空氣不流動的環境中起飛滑行。

莫利說,他們接下來將研究蜘蛛「飛行」時吐出的絲的物理性質,並調查是否還有其他動物探測並利用大氣電場進行「乘氣球」式的「飛行」。(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蜘蛛可以利用地球感應電場飛行
    過去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各種蜘蛛物種通過釋放出像帆一樣的絲帶,利用氣流帶它們學習飛行。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風力可能不是幫助蜘蛛四處「旅行」的唯一方式。資料圖該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 》(Current Biology)上,揭示了蜘蛛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地球自身的電場,並利用它們進行遠距離飛行。這一發現表明,即使沒有風,蜘蛛也能夠遠距離行進。
  • 最新發現:生物體中的電活動反映了大氣中的電場
    現在,特拉維夫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和阿拉斯加大學協作的一項研究,為大氣電場與包括人類在內的活生物體中的電場之間的直接聯繫提供了證據。他們這項題為:「大氣和生物體內的自然極低頻場」(Natural ELF fields in the atmosphere and in living organisms)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環境與地球科學學報》上。
  • 新研究揭示蜘蛛飛航其實利用了地球感應電場
    此前,科學界認為飛航(ballooning)是多種蜘蛛依靠自身放出的蛛絲被氣流帶到空中,並隨之飄浮的行為,不過科學家對其背後的具體原理機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不少學者猜測是蜘蛛對氣流的利用有關。某些蛛科蜘蛛甚至可以用飛航技能飛越數百公裡,一項來自布裡斯託大學研究團隊的新研究論文對蜘蛛飛航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並驗證了一種假設。
  • 電場中的馬格努斯效應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現象,可以利用其控制液體中微小顆粒的運動。
  • 宇宙射線解釋了引起閃電的電場
    關於產生電場的新的實時信息可以從宇宙射線雨通過雷暴時形成的無線電波中獲得。這是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小組研究了射電望遠鏡在電暴期間記錄的數據後得出的結論。研究團隊看到了帶電粒子產生的無線電發射的變化,計算機模型表明這是由於雷雲中強電場的偏轉所致。
  • 宇宙射線解釋了引起閃電的電場
    關於產生電場的新的實時信息可以從宇宙射線雨通過雷暴時形成的無線電波中獲得。這是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小組研究了射電望遠鏡在電暴期間記錄的數據後得出的結論。研究團隊看到了帶電粒子產生的無線電發射的變化,計算機模型表明這是由於雷雲中強電場的偏轉所致。據衛星成像顯示,全世界每秒鐘大約有40次閃電。雖然大部分是無害的,但是雷擊會損壞建築物,甚至會殺死人。
  • 科學家:感應電場帶飛了蜘蛛
    你是否發現在一些新生的火山島或者是遠程航行的船隻上發現蜘蛛的痕跡,新生的火山島,到處了溫度較高的巖石,本生的蜘蛛應該是沒有的,然而即使是新生的火山島嶼上科學家也可以發現蜘蛛的存在,而遠距離航行的船隻脫離大陸,也是有蜘蛛大量繁衍。
  • 美國宇航局探空火箭,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僅次於氫的氦分布結構!
    氦是宇宙中僅次於氫的第二豐富元素,但科學家們不確定太陽大氣中到底有多少氦,因為太陽那裡很難測量。知道太陽大氣中氦的數量,對於理解太陽風的起源和加速很重要,太陽風是從太陽源源不斷的帶電粒子流。早在2009年,美國宇航局(NASA)啟動了一項探空火箭探測研究,以測量延伸太陽大氣中的氦,這是人類第一次收集到完整的太陽全球地圖。
  • 美國宇航局探空火箭,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僅次於氫的氦分布結構
    氦是宇宙中僅次於氫的第二豐富元素,但科學家們不確定太陽大氣中到底有多少氦,因為太陽那裡很難測量。知道太陽大氣中氦的數量,對於理解太陽風的起源和加速很重要,太陽風是從太陽源源不斷的帶電粒子流。早在2009年,美國宇航局(NASA)啟動了一項探空火箭探測研究,以測量延伸太陽大氣中的氦,這是人類第一次收集到完整的太陽全球地圖。
  • MIT最新研究:給飛機「充電」,就能降低飛行中遭遇雷擊的風險
    這種用充電來避免雷擊的新方法看起來與人們的直覺相違背,但是該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充電程度合適,飛機遭受雷擊的可能性將大幅減小。人們發現,當飛機穿過環境電場時,其外殼的帶電狀態將由平衡狀態發生偏轉,正是這種現象啟發了MIT的研究者提出的新方法。當外部電場對飛機產生極化效果時,飛機的一端將有更多的正電荷,而另一端機翼則有更多負電荷。
  • 科學家破解的幾種UFO飛行原理,說難也不難!
    1947年6月24日,美國人肯內斯-阿穆爾特駕機搜尋一架失蹤運輸機時,發現9個不明飛行物飛過華盛頓的雷諾山。 事後他描述:不明飛行物象個飛行著的碟子。從此就有了飛碟這一名字。 飛碟的出現以及對世界各地目擊者的大量報導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 火星大部分大氣去哪兒了?太陽風吹跑了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點,美國宇航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的重要發現。「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俗稱「馬文號」,是世界首顆專門研究火星大氣的探測器,它發現了火星由早期溫暖溼潤,表面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環境,變成今天乾燥、寒冷星球的關鍵性原因。
  • 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OFweek環保網訊:根據《自然-地球科學》的最新發現,空氣汙染的細微顆粒能夠阻礙珊瑚礁的生長。  根據1880-2000年西加勒比海地區珊瑚量的記錄數據,英國、澳洲和巴拿馬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燃燒煤炭或者木材等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氣體如何作用珊瑚礁的生長,也包括火山爆發的影響作用。  自1950年以來,巴拿馬和貝里斯兩個地區的珊瑚礁似乎受到工業活動產生的空氣汙染的影響。
  • 研究人員在熱木星大氣中發現多種組分
    熱木星尺寸大、溫度高,能夠形成幅度顯著的光譜特徵,有利於開展行星大氣化學組成、溫度結構和動力學特徵的觀測研究。這類行星如何形成以及是否能夠為行星形成演化提供更普遍的線索,是亟待回答的重要科學問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雲霾在熱木星大氣中廣泛存在,影響科研人員對熱木星大氣特性的反演。尋找雲霾影響較小的熱木星,將有助於更細緻全面的刻畫大氣。
  • 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可能解釋了火星大氣的奧秘
    Murray)對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了理論推論,這是水手IV探測器在一次飛行中發現的。科學家認為,火星可能具有二氧化碳冰的長期穩定極性沉積,可以控制全球大氣壓。加州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的理論可能是正確的。二氧化碳佔火星大氣的95%。紅色星球的表面壓力僅為地球的0.6%。
  • 理化所發現電場誘導的液態金屬射流基礎現象及其用途
    近日,由劉靜研究員及何志祝博士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一種獨特的極低電壓誘發的液態金屬射流現象,為金屬微滴乃至固體顆粒的快速製備和精確操控打開了一條新途徑,相應論文發表於美國物理學會《應用物理快報》(Fang 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5: 134104
  • 強烈電場產生「精靈」 科學家揭開高空閃電之謎
    ,第一個看到它們的飛行員曾被從未看到過它們的科學家稱為瘋子,而真正證實它們存在的證據是於1989年才由一艘太空梭發現的,科學家們稱之為「精靈」。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了它們形成的證據。  一個由德克大學和FMAResearch,Inc.公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找到了「精靈」在強烈閃電過程中形成的證據,他們從2000年夏季開始搜集美國各地的雷暴資料,發現高空強烈閃電電荷在精靈的出現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負責人科默爾說:「要想形成精靈,肯定需要在雷暴之上出現一個強烈的電場。」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論文題目為「Asymmetric Tunable Photonic bandgaps in Self-Organized 3D nanostructure of Polymer-stabilized Blue Phase I Modulated by Voltage Polarity」。
  • 能夠精確測量電場強度的新型MEMS電場傳感器
    然而從技術角度來說,精確的電場測量並非易事。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一支來自維也納技術大學(TU Wien)的研究團隊突破當前其它測量設備所採用的設計原理,開發了一款矽基MEMS電場測量傳感器。通過和克雷姆斯多瑙河大學(Danube University Krems)集成傳感器系統研究院的合作,這款傳感器的主要設計優勢是它不會干擾正在測量的電場。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出版的Nature Electronics雜誌。
  • 為何太陽大氣溫度比表面溫度高?
    據《每日科技》網站報導,隸屬於美國宇航局NASA的「極端紫外一般入射光譜儀」(Extreme Ultraviolet Normal Incidence Spectrograph,簡稱EUNIS)項目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他們掌握了一些可以用於解釋太陽外部大氣層為何比內部表面溫度高得多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