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最新研究:給飛機「充電」,就能降低飛行中遭遇雷擊的風險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根據航天學家的估計,每一架民航飛機每年至少會遭受一次雷擊。大約90%的雷擊是由飛機本身觸發的:在雷暴環境中,具有導電性的飛機外殼實際上成為了會吸引雷電的避雷針,其觸發的雷擊可能損壞飛機外部結構並對機上電子設備造成影響。

為了避免遭受雷擊,常見做法是讓飛機繞開天空中的雷暴區域。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提出了一種減少飛機遭受雷擊的新方式,即在飛機上搭載一個可以為飛機充電的系統。這種用充電來避免雷擊的新方法看起來與人們的直覺相違背,但是該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充電程度合適,飛機遭受雷擊的可能性將大幅減小。

人們發現,當飛機穿過環境電場時,其外殼的帶電狀態將由平衡狀態發生偏轉,正是這種現象啟發了MIT的研究者提出的新方法。

當外部電場對飛機產生極化效果時,飛機的一端將有更多的正電荷,而另一端機翼則有更多負電荷。隨著機身的極化效果加劇,將會產生一股被稱為「正先導」的高度導電等離子體流,而「正先導」正是雷擊的初始階段。

在這種情形下,研究者們提出可以暫時為飛機有較多負電荷的一端充電,以防止該側機身的帶電狀態達到造成雷擊的臨界值。

研究者們通過模型展示了該方法在概念上的可行性。他們已經向《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期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研究團隊包括榮譽退休教授Manuel Martinez-Sanchez和助理教授Carmen Guerra-Garcia,他們設想在飛機外殼上安裝具有傳感器和驅動器的自動控制系統,並由小型電源供電。傳感器用於監測周圍的電場是否有形成「先導」的可能,以此來決定讓驅動器在合適的方向為飛機充電。研究者們表示,為飛機充電所需功率比普通燈泡需要的功率還低。

「我們正嘗試儘可能讓飛機不受雷電影響」,文章的共同作者、MIT航空航天院院長的Jaime Peraire這樣告訴我們,「除了工程上的解決方法,我們也在研究這種方法背後的物理現象模型。這個領域我們知之甚少,我們正嘗試獲取更多有關飛機本身觸發雷擊現象的理解。」

文章的另一位共同作者是航空航天院的一位研究科學家Ngoc Cuong Nguyen。

雷電研究的興盛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飛機機艙對外部的良好絕緣,雷電本身對機艙內的乘客並不會造成多少傷害。通常來說,乘客只是會看到強閃光和聽到隆隆作響。但由於被雷擊過的飛機必須接受安全檢查,可能會耽擱其下一班飛行。而且如果飛機受損,很有可能無法飛行,這是航空公司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更糟糕的是,新型飛機包含非金屬複合結構(如碳纖維),相比金屬結構,這些結構面對雷擊將更加脆弱。因為電荷會在導電性差的板內聚集,板與板之間產生的電勢差可能會導致板中的某些區域產生火花。對這種情況的標準保護措施是在飛機的外表上覆蓋一層輕型金屬網。

Guerra-Garcia 告訴我們: 「現代飛機幾乎50%由複合結構製造,這極大地改變了研究現狀。因為雷擊對於這類飛機造成的損壞與過去很不相同,而複合結構維修成本比金屬的維修成本高得多。這使得學界對於雷擊研究日益興盛了起來」

從「先導」開始研究

Guerra-Garcia 和她的同事研究了為飛機充電是否能減少雷擊的可能性,這個想法最初來自此研究項目的贊助公司波音公司的一位合作者。

Martinez-Sanchez表示:「波音公司急切地希望減少雷擊發生率,因為他們為了防止遭受雷擊所支付的成本相當高。」

為了了解充電防雷擊法是否有效,MIT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飛機觸發雷擊的簡單模型。當飛機穿過雷暴或者其他帶電環境時,飛機的外表將被極化,形成「先導」,即強導電等離子體流,等離子體流將從飛機的一端最終流向環境中極性相反的帶電區域。

Guerra-Garcia 說:「當兩個等離子體流高速傳播向雲層和地面,就會形成迴路,電流將流過迴路。」

「這些先導中也有電流,但強度不大,」 Martinez-Sanchez補充道,「但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先導形成的迴路會產生超過10萬安培的電流,就會對飛機造成損壞。」

研究者們建立了描述能產生「先導」的電場情況的數學模型,該模型還可以描述「先導」將如何發展造成雷擊。他們將此模型應用到一個典型的飛機造型上,觀察通過為飛機充電是否能防止形成「先導」繼而造成雷擊。

結果表明,綜合不同電場方向和強度來看,使用了充電法的飛機需要環境電場強度增加50%才會產生「先導」。換句話說,通過對飛機充電到合適程度,飛機遭受雷擊的概率將大幅降低。

Martinez-Sanchez 說:「從數據上看,我們可以得知充電法能大幅減少飛機的雷擊事故。但問題是如何應用充電法,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研究內容。」

目前,研究生Theodore Mouratidis 正在MIT的萊特兄弟風洞(Wright Brothers Wind Tunnel)內進行先導實驗,測試為一個簡單金屬圓球充電的可行性。研究者們希望進行更「真實」的實驗,比如讓無人機穿過雷暴。

Martinez-Sanchez說,為了讓充電系統更實用,研究者會研究縮短其反應時間。基於他們的模型,目前的系統可以在零點幾秒內完成對飛機的保護性充電,但對於某些雷電類型來說,這種速度仍然不足以保護飛機。

「當飛機穿過有風暴雲層的區域時,這些風暴雲會強化環境中的電場,這是我們的方法能夠處理的雷電情形。」 Martinez-Sanchez說道:「機載傳感器能夠感知並測量電場的強化,我們認為,對於這類相對來說發展速度較慢的雷電情形,實時對飛機充電調整是十分可行的。」

相關焦點

  • 充電防雷擊 麻省理工提出飛機防護新設想
    民航資源網2018年3月15日消息:據Aerospace Technology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發現了一種降低飛機被雷擊風險的新方法,即通過安裝一種機上系統給飛機充電以施加保護。  研究的靈感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當一架飛機飛過一個環境電場時,通常處於平衡狀態的外部電荷狀態會發生變化。
  • 飛機遭遇雷擊怎麼辦?
    與飛機的飛行高度密切相關絕大部分雷擊事故發生在6000米以下也就是飛機的起飛降落階段高於3000米的雷擊事故通常是雲內或雲間的閃電造成的,這種閃電事故在數量上佔了多數;低於3000米的閃電事故通常是雲和地之間的閃電造成的,這種閃電能量更大
  • 飛機是否真的會遭遇雷擊?
    雷暴雲中往往伴有閃電,閃電會對飛機飛行造成重要影響。監測發現,當閃電發生時,雷暴雲中的電場強度可達到每米2萬伏特以上,可以想像20萬安培的電流所形成的一條溫度達1.5萬至2萬攝氏度的狹長區域,無疑是飛機的禁區,飛機一旦進入,輕則無線電羅盤失靈、電源損壞,重則機毀人亡。
  • 飛機與雷擊
    民航資源網2012年4月3日消息:最近有朋友問我一問題,你說飛機的外殼是金屬的,飛機被雷擊時,外殼將起到靜電屏蔽的作用,那為什麼飛機怕雷擊呢?尤其是客機。現在飛機都說是全天候飛機,還怕雷擊?  那我們首先看看雷擊的原理,雷電是由於大氣層充電產生的結果。當充電到足夠高時就會擊穿空氣絕緣體從而發生雷擊。
  • 為了防止飛機被雷擊,需要給飛機「充電」嗎?
    如果你在飛機上,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或者看到一道閃光穿過窗戶,你的飛機可能會被閃電擊中。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應儘快著陸,以檢查雷擊對飛機外殼、結構和電子設備的潛在損害。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安全操作,但也會導致航班延誤甚至取消。最近的測試表明,降低雷擊概率的最佳方法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給飛機外部充電。
  • 為避免飛機被雷擊,需要給飛機「充電」?
    ,突然間聽到一聲巨響或是看到窗外划過一陣閃光,你所在的飛機可能被閃電擊中了。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應當儘快降落,檢查雷擊對飛機外殼、結構以及電子器件的潛在傷害。這是至關重要的安全操作,然而也會造成航班延誤甚至取消。近期測試表明,減小雷擊概率的最佳方式或許是反其道而行之:給飛行器外部帶上一定的電荷。 航行期間,帶正電和負電的顆粒(也就是離子)會在飛行器表面堆積,尤其是在外形比較尖銳的地方,比如機頭、尾翼以及機翼尖端等。
  • 飛機失事原因:雷擊?
    飛機失事原因:雷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研究所所長張義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認為:「飛機對雷電防護的標準比一般的地面建築物級別要高,從概率上講,因遭遇雷擊而導致航班失事的概率較小。
  • 揭陽機場兩飛機先後遭雷擊(盤點各國客機被雷擊中的驚險瞬間)
    【科普知識】即使飛機靠近甚至穿過雷暴區,被雷電擊中後也不會影響正常飛行。這歸功於飛機的特定程序,飛行員可以利用氣象雷達,勘測環境,從而避開風暴最嚴重的區域。基本上雷擊不會對飛機機體造成傷害,即使有也是十分小概率的事情。
  • 科普小知識:飛機怕雷擊嗎?
    即將要乘飛機出門旅行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問題——飛機在飛行時遇到雷雨怎麼辦?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講飛機與雷擊的關係。一、雷電是大氣層充電產生的結果。它將破壞空氣絕緣體並引起雷擊,靜電主要在積雨雲(雷暴雲)中產生,但有時在暴風雪或天氣晴朗時可能會產生雷電,雷電可以分成很多種類:雲間的,雲到雲的,雲到地的等等。
  • 哈裡王子私人飛機遭遇雷擊 差點出了大事
    7X前往阿姆斯特丹舉行為期三天的聚會,飛行過程中一道雷電擊中了達索獵鷹7X的前鼻椎,相當於3000萬伏特作用於這架客機上。▲獵鷹7X內部裝飾其實從科學的角度看,飛機在天上飛,各種氣象條件都會遇到,飛機遭遇雷擊屬於正常現象。全球平均每天發生幾百萬次的雷電,從概率上講難免會遇到,每數萬小時飛行就會遇到至少一次雷擊。
  • 漲姿勢時間:飛機被雷擊到底是咋回事?
    客機被雷擊那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你知道客機被雷擊到底是咋回事嗎?客機被雷擊以後,應該怎麼辦呢?1.雷擊損傷的產生雷電,是大氣層充放電產生的現象,當大氣層充電到足夠高電壓時,就會擊穿空氣絕緣體,發生放電,這就是雷電。
  • 飛機降落祿口機場時遭雷擊
    據央視事發飛機。據央視&nbsp&nbsp&nbsp&nbsp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從前天晚上開始南京等地出現了雷雨大風天氣。一架由泰國曼谷飛往南京的XW887航班,前天晚上在降落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過程中,遭遇雷擊,導致飛機一個引擎外殼破損,所幸航班順利降落。
  • 飛機飛行過程中遭雷擊 機身10多處「傷口」(圖)
    修飛機  晨報訊 (記者郭蕾 通訊員張曉野 王豔成) 飛行過程中遭雷擊,飛機機身10多處「傷口」。  近日,南航機務工程部瀋陽飛機維修基地成功修復了一架遭受雷擊的飛機。  8月8日,B6205飛機在飛行過程中遭雷擊。飛機落地後,經檢查發現左升降舵後緣、左發尾噴口、左側機身等10多處雷擊點。  為了保證航班運力,經結構工程師研究決定,先對飛機的損傷區域進行臨時性修復,待飛機停場時再進行徹底修理。  據介紹,這架受損飛機的左側升降舵後緣遭雷擊最為嚴重,損傷區域面積達10mm×10mm。
  • 研究:全球每架商用飛機每年至少被雷擊一次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3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每架商用飛機每年至少會被雷電擊中一次,其中90%是飛機自身引發的;因此在必要時給飛機外殼加電,能大幅減少被雷擊的風險。該研究發表於《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期刊》上。
  • 航空雷擊之「殤」(一):機長話雷
    那我們首先看看雷擊的原理,雷電是由於大氣層充電放電產生的結果。當充電到足夠高時就會擊穿空氣絕緣體從而放電,引發雷擊。雷擊也常常被認為是靜電放電。靜電現象主要是在積雨雲(雷暴雲)中產生,但有時也會在暴風雪或天氣良好的情況下產生雷電。
  • 飛機被雷劈是一種什麼體驗?為什麼F35名叫「閃電」卻不防雷擊
    這次雷擊事件不僅讓人想起去年12月28日科威特空軍一架F/A-18「大黃蜂」戰鬥機被雷劈的視頻,當時這架戰鬥機正在9100米高空飛行,突然被雷電擊中座艙蓋,鏡頭顯示飛行員在突然遭遇雷擊之後震驚了好一會兒才緩過勁來,想起了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好消息是這架F-18最後安全降落,雷擊只在座艙蓋玻璃上留下一道痕跡。
  • 飛機遭雷擊視頻集錦:雷擊到底可不可怕?
    飛機在進入風暴雲中,收集大量的靜電後會將其釋放。但是由於嚴格的航空規定,所有的飛機都必須具備電屏蔽的功能以保證飛機內部免受雷擊影響。在雷擊測試(lightning test)實驗室中,科學家向與飛機機身相同的材料上發射電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頗為流行的碳纖維材料中有一層可以減少雷擊損壞的、具有防雷特性的金屬。
  • 正值雨季,飛機如何防雷電?「躲避」是第一要義
    當大氣中某部分的電荷及相應的電場強度過大時,便會擊穿空氣形成雷電,它不僅威脅地面上的人類活動,也著實影響天上的飛行安全。 據統計,全世界每秒鐘會產生40至50次閃電,全年閃電發生次數可達14億次,一架固定航線的飛機平均每年都會遭遇一次雷擊。在飛機的各種空難事故中,源自氣象問題的空難約佔一半,而其中雷電致災的佔比更是高達60%。
  • 雷擊有多可怕?俄航蘇霍伊客機空難前遭遇閃電,一道白光擊中飛機
    飛機是一個巨大的金屬物,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很容易吸引雷電,即使沒有雷電在空中飛行也會和空氣摩擦產生靜電。但是,飛機在空中並不接地,無法像建築那樣裝一個避雷針將雷電導入地下,因此現代飛機都安裝有放電刷,可以最大限度將機身上積累的電量釋放到空氣中。
  • 正值雨季:飛機如何防雷電?
    當大氣中某部分的電荷及相應的電場強度過大時,便會擊穿空氣形成雷電,它不僅威脅地面上的人類活動,也著實影響天上的飛行安全。據統計,全世界每秒鐘會產生40至50次閃電,全年閃電發生次數可達14億次,一架固定航線的飛機平均每年都會遭遇一次雷擊。在飛機的各種空難事故中,源自氣象問題的空難約佔一半,而其中雷電致災的佔比更是高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