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陸蠡曾寫過一篇文章《鶴》,文中講述了在他十七八歲時,鄰哥兒在平頭潭邊捉到一隻鳥,「長腳尖喙,頭有纓冠,羽毛潔白」。一開始,文者以為是這一隻鶴,便要搶回家裡養。只見這隻鳥「頭上有一簇纓毛,略帶黃色,尾部很短」,它有瘦長的腳,走起路來大模大樣,「老是縮著頭頸,有時站在左腳上,有時站在右腳上,有時站在兩隻腳上,用金紅色的眼睛斜看著人。」他們將這隻鳥養了數日,直至有一天他的舅父來了,告訴他們這是一隻「長腳鷺鷥」,鷺鷥即是白鷺。事實上,陸蠡所描述的這隻漂亮的鳥應該是「白鸛」,而在我國南方出現的即是東方白鸛。
大部分人可能同散文家陸蠡一樣對鸛和鶴之間的區別沒有什麼概念,覺得應該是同一個物種,故而將其混淆,認為見到的類似的大鳥即是鶴,同樣在許多國畫作品中,常出現鶴立於松枝上,但事實上,自然狀態的鶴是不可能站立於松樹枝頭的,因為它們的後趾極短,抓不住樹枝。因此,應該是古代畫家將外觀相似的鸛或大白鷺誤認為是鶴。
實際上,鸛與鶴雖然體型相近,神態相似,但它們並不是相近的物種,而是分屬於鳥綱下面不同的目,鸛形目和鶴形目。此外,鸛和鶴都生活在水域周圍,且都是大中型涉禽,具有喙長、頸長和後肢長等形態特徵,飛行姿態均是頭頸和腿伸直、緩慢扇動巨大雙翅。因此,在野外觀鳥時,容易將這兩類涉禽相互混淆。下面以東方白鸛和白鶴為例,探討一下它們的不同之處。
東方白鸛,鸛形目鸛科鸛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的涉禽(105釐米),體態優美。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嘴為黑色,眼睛周圍、眼線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腿、腳甚長,為鮮紅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飛行時黑色飛羽及次級飛羽與純白色的體羽形成強烈的對比。
白鶴,鶴形目鶴科鶴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一種大型的涉禽(135釐米),頭頂和臉裸露無羽、鮮紅色,體羽白色,站立時通體白色,飛翔時可以看見黑色的飛羽。嘴橘黃,幼鳥金棕色。虹膜棕黃色,嘴、腳暗紅色。
鸛和鶴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尾部,鶴的三級飛羽延長成鐮刀狀,覆蓋於尾上,像是一個披在尾部,而鸛並沒有此特徵。其次,鶴並不會棲息於樹上,所以我們在樹枝上看到的站立大鳥即為鸛當然也有可能是鷺,但是鸛和鷺就很好區分了。再者,從它們的腳趾處也能看出區別,鸛的後趾較長,便於它們抓緊樹枝,而鶴的後趾很短,幾乎可以忽略。最後,通過叫聲也可以判斷,鶴鳴管、鳴肌發達,叫聲洪亮而悠揚,鸛一般不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