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氫內基準能量躍遷首次實現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加拿大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在2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撰文稱,他們首次實現並觀察了反氫內基準的原子能量躍遷——萊曼-α(Lyman-alpha)躍遷,向冷卻和操縱反物質的基本形式邁近了一步。

  研究負責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結奈孝允(音譯)說:「萊曼-α躍遷是常見的氫原子內最基本、最重要的躍遷,在反氫中捕獲到相同的現象,開闢了反物質科學的新時代。」

  100多年前,科學家首次在氫氣中觀察到萊曼-α躍遷——當一個氫原子的電子從低軌道轉移到高軌道時,發出了一系列紫外線輻射。在最新研究中,結奈孝允團隊與歐核中心反氫雷射物理裝置(ALPHA)項目加拿大小組攜手,採用磁方法在真空內捕獲了數百個反氫原子,利用持續時間達到納秒的雷射脈衝,使其實現了相同的躍遷。

  結奈孝允團隊正在開發用於操控反氫的雷射系統,他們表示:「這種方法是一種冷卻反氫的途徑,將大大提高測量精度,使我們能測試反物質和重力如何相互作用——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反物質會與物質相互作用而湮滅,因此很難捕獲且很難「打交道」,但對它的研究有助於揭示宇宙中一個重大奧秘:為什麼在大爆炸時數量應與物質等同的反物質幾乎全都消失了?

  歐核中心ALPHA項目團隊發言人富藤華(音譯)說:「觀察反氫內的萊曼-α躍遷,讓我們更接近回答物理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已經使用光學操作和雷射冷卻徹底改變了原子物理學的面貌,藉助新結果,我們可以開始應用相同的工具來探測反物質的奧秘。」

  除了要捕獲數量足夠多的反氫原子外,對雷射系統組件進行微調也需數年時間。該團隊接下來將利用雷射創新技術幫助生成冷原子和密集的反原子樣品,用於精密光譜和重力測量。(記者劉霞)

相關焦點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實現了反物質物理學研究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這一真空腔長僅280毫米,直徑為44毫米,研究人員通過真空腔上的窗口向裡面照射雷射,測量了反原子1S—2S的躍遷(從基態向激發態躍遷)情況。  研究團隊報告稱,反氫的躍遷頻率與氫的躍遷頻率一致。氫的光譜已經得到高精度表徵,因此反氫光譜學的改進應可以促成對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的高敏度測試。
  • 薛丁格的貓終於有救了:Nature 研究首次觀測到量子躍遷過程
    ▲耶魯大學最新發表在 Nature 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能夠計算出某個時間量子躍遷發生的概率,從而預測「薛丁格的貓」的命運。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玻爾和海森堡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
  • 物質和反物質的區別:反物質具有相反電荷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應當存在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粒子,當兩者相遇,它們將湮滅成為能量,導致一些所謂「宇宙不應當存」的觀點出現。但是出於某種原因,構成你、我、地球、太陽以及我們現實中所看到的任何事物,基本上都是普通物質。依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數據表明,宇宙中每10億個粒子僅有1個是反物質粒子。
  • Nature研究首次觀察到量子躍遷,意味顛覆了不確定性原理?
    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玻爾和海森堡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上世紀 20 年代中期,物理學家玻爾、海森堡等人建立了量子理論,而量子躍遷的瞬時性正是其中的核心支柱,這套理論被稱為哥本哈根詮釋。
  • 首次在反物質中,測量到量子效應,或將動搖粒子標準模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研究首次對反氫(氫的反物質對應物)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的測量,這些量子效應已知存在於(正)物質中,研究它們可以揭示物質和反物質行為之間尚未觀察到的差異,其研究成果現在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最初的測量結果與對
  • 科學家首次在反氫原子中觀測到蘭姆移位
    根據標準模型,宇宙中存在著和粒子相對的反粒子,反粒子的質量與正粒子相同,但特定物理性質與正粒子相反(比如帶有電子的反粒子帶正電),在與正粒子相遇時會發生泯滅,僅留下能量。雖然宇宙大爆炸很可能產生了等量的正反粒子,但「為何是正粒子,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的物質,最終在宇宙大爆炸後大量留存了下來。
  • 物理學家首次觀測到反物質光譜:和正物質相同
    在最新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CERN報導了反氫原子的實驗結果。當用雷射激發時,反氫原子與正常物質世界中的氫原子在相同的紫外線頻率下產生完全相同的光。給原子照射能量(CERN使用雷射),然後觀察它們吸收和發射怎樣的光,每種原子都有其獨特的光譜線,這就是光譜學的原理。
  • ALPHA實驗報告,反物質氫具有與普通氫相同的量子效應
    反物質和物質的原子是完美的鏡像,即使出現了奇怪的量子現象也是如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ALPHA合作報告了對氫的反物質:反氫的某些量子效應的首次測量。眾所周知,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行為差異。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的結果表明,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一致,並為這些和其他基本量更精確的測量鋪平了道路。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並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在約一個世紀前剛問世那會,代表著一些與經典理論完全相悖的,被當時的物理學家們稱為是「激進」的反直覺思想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在約一個世紀前剛問世那會,代表著一些與經典理論完全相悖的,被當時的物理學家們稱為是「激進」的反直覺思想,其中相當著名的一個便是「量子躍遷(Quantum Leap)」,即一個量子系統在兩個量子態間的轉換過程。
  • 為什麼反物質遇到普通物質就會湮滅?它的原理是什麼?
    人類的夢想是星辰大海,要實現這個夢想,我們就需要強大的能源。就目前來看,離我們最近的強大能源就是核聚變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能源並不完美,即使以後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也只能將核燃料的大約0.7%的質量轉換成能量。那還有沒有更強大的能源呢?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早已發現,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物質——反物質,這種物質能夠與普通物質發生湮滅,並且將自身的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
  • 自發輻射出來的光頻率γ,由發生躍遷的兩能級間之能量差所決定
    原子(或分子、離子)總是力圖使自己的能量狀態處於基態上,被激發到高能級後的粒子,力圖回到基態上去,與此同時放出激發時所吸收的能量。基態是粒子能量最平衡最穩定的狀態,從高級回到低能級去的過程稱為躍遷,躍遷時釋放的能量即輻射。
  • 觸寶王佳梁:如何實現躍遷是海外創業的新思路 | WISE 2017新商業大會
    對此,王佳梁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現「躍遷」。這就需要考慮「躍遷」的三個方面:首先是躍遷的概率,就是你有多大的概率能夠實現這個躍遷;其次是躍遷的速度,就是需要多快才能達到躍遷;最後是時間,你在這樣的一個躍遷狀態下能持續多長時間,你的優勢能夠保持多長時間。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觸寶用自己的實例給出了答案。要想增加躍遷的概率,就要有核心的技術。
  • 【專題】氫原子能級躍遷
    從低能級到高能級躍遷吸收能量(吸收光子或被實物粒子撞擊),從高能級到低能級躍遷放出能量(輻射光子),吸收或放出能量值等於能極差②氫原子向高能級躍遷,吸收光子時,光子能量必須正好等於能極差,如果光子能量大於能極差,則不發生躍遷(啥都不發生);氫原子向高能級躍遷,如被實物粒子撞擊(如電子或α粒子轟擊),則粒子能量大於能極差即可③氫原子電離時,無論是吸收光子還是被粒子撞擊,只要能量大於電離所需能量值即可
  • 有關成長: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
    還好,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擁有改變自身成長軌道的方法,我們可以後來居上,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同時,作者通過分析自己以及身邊高手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分析了在個人成長階段,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梳理出從普通的底層實現階層躍遷的方法和思維總結供我們借鑑,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有束縛的階段,只有找對方法,努力衝破束縛,才能真正地成長。#決定我們一生的也就幾件事!
  • 普通人如何快速實現人生躍遷?
    每個人都想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升級,跨階,躍遷。換言之,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高手。那麼,什麼叫高手?到底該如何成為一個高手?高手,就是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就是那個領域的高精尖。那麼,你怎麼才能成為高精尖?答案是,一定要做你喜歡且擅長的事。喜歡且擅長的事,就是最高的能量。
  • 耶魯大學觀察到量子躍遷動搖了哥本哈根詮釋?量子躍遷本質探索
    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哥本哈根詮釋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實驗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研究人員利用高速檢測系統,成功標記出量子躍遷即將出現的時候,在半路「抓住」它,然後再逆轉,將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
  • 李同罡:躍遷和裂變
    量子力學中的躍遷是指從一個量子狀態到另一個量子狀態的變化過程。這種量子狀態標誌著量子所具有的能態。微觀粒子在獲取能量(來自光照或其他輻射)的過程中完成自身能級的躍遷,每個粒子都力爭完成這種躍遷從而改變和升級自我的能級地位,因為只有處在較高能級地位的粒子才具有向外輻射能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