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是一種高滲性脫水藥物,在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方面被廣泛應用。甘露醇對血管刺激性強,易引起疼痛和藥物外滲,特別是在兒科,由於小兒血管很細,管壁通透性高,加之液體張力大應用時常加壓滴注, 因此發生外滲的風險較成人更大。一旦發生外滲會迅速出現腫脹、疼痛,嚴重者甚至會引起周圍組織的壞死,造成神經肌肉的損傷。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幹預,可以降低輸注甘露醇的不良反應,預防外滲的發生,減輕患兒痛苦,有利於疾病康復,提高護理質量。
案例回顧
基本資料:患兒,女,12歲,體重60Kg,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收治於我科,因治療需要輸注甘露醇注射液125mL3次/日,外加5瓶輔助用藥。
思考與啟發
患兒自身外周血管條件差,屬肥胖兒。在外院治療期間四肢靜脈多數被破壞,現每日須持續輸注甘露醇,如何保護好外周靜脈保證治療順利?輸注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如果發生外滲,我們該如何護理?針對以上問題護士長組織靜脈治療專業聯絡員及科室護士進行討論:
兒童靜脈輸注甘露醇發生外滲的高危因素主要有:甘露醇本身的高刺激性、高滲透性;血管因素;環境因素;護理因素。
我們在護理患兒的過程中圍繞高危因素制定出護理幹預對策,並學習外滲的判斷及處理方法,防患於未然。
一、外周靜脈的管理
1、制定輸液計劃
採用靜脈留置針結合無針輸液接頭,既能保證快速輸注效果,又能避免藥液外滲及降低靜脈炎的發生。
2、正確選擇血管
選擇粗大、彈性好的靜脈,勿選擇靠近神經、韌帶、關節部位的靜脈, 以免對其部位造成損傷,引起嚴重後果。不宜在同一個部位反覆穿刺,應交替選擇穿刺部位避免損傷血管。
3、使用精密輸液器
20%甘露醇注射液常溫下易結晶存在微粒,採用精密輸液器可以有效過濾0.5mm以上的微粒,減少其在血管內的沉積,從而降低甘露醇外滲的風險。[1]
4、嚴格無菌操作,並妥善固定
在穿刺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無菌技術,穿刺成功後,要妥善固定針頭, 避免滑脫。由於患兒自控能力差、易動,因此在滴注甘露醇時應有專人看護,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以保護好靜脈通道。
5、甘露醇預加溫
每次輸注前加溫甘露醇注射液至35-37°左右,不僅可以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其對靜脈的刺激和損傷。[2]
6、水膠體敷料貼敷
採用水膠體透明貼貼敷在穿刺點上血管走向8cm內皮膚,水膠體敷料可以預防和治療靜脈炎、藥物外滲等。[3]
7、正確衝、封管
每次輸注前首先要評估留置針是否完好。可以先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 引針,檢查有無回血及滑脫至血管外。輸注完畢後用生理鹽水 20 mL 嚴格正壓封管,減少對靜脈血管的刺激。[4]
8、加強輸液巡視
輸注甘露醇注射液過程中每 15~30分鐘巡視患兒 1次,觀察滴注部位的溫度、顏色、有無腫脹等。主動詢問患兒穿刺部位是否存在不適,囑患兒及家屬不可隨意調節,滴注完後及時封管。交接班時,交接班護士需共同查看穿刺部位,避免意外發生。
二、甘露醇注射液外滲的處理
1、一旦發生滲漏或疑似滲漏,應立即停止滴注,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穿刺。
2、外滲部位用碘伏進行消毒,待幹。
3、喜遼妥局部輕柔按摩,待吸收後,取水膠體透明敷料(10cm*10cm)一張貼於外滲部位。由於水膠體透明敷料呈透明狀,可觀察外滲部位的皮膚情況,如出現發白、起泡,應立即進行更換,常規每3-4天更換。[5]
4、抬高外滲患肢,促進肢體的靜脈回流,利於外滲液體的吸收。
5、觀察腫脹部位情況、局部皮膚顏色及變化、皮膚溫度、指端血運及感覺等。做好護理記錄,交接班時應作為特殊交班,向接班者重點交接。
6、外滲局部出現水泡,水泡小未破損的儘量不要刺破;水泡大的,可用 2 mL 注射器從邊緣進針抽出藥液,再用不含醇的聚維酮碘外塗。
7、發生滲液後要多關心、安慰患兒,耐心向患兒家屬解釋滲漏發生的原因,消除患兒及家屬的恐懼心理,取得家長的配合。
一表掌握:藥物滲出與外滲分級標準
藥物滲出是指由於輸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蝕性藥物或溶液進入周圍組織。
藥物外滲是指由於輸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蝕性藥物或溶液進入周圍組織。
參考文獻:[1]張騰騰,張亞麗.輸液產生沉澱的原因及改進方法[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誌,2020,5(05):24.[2]蔡豔.實施護理幹預降低靜脈滴注甘露醇不良反應效果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雜誌,2017,10(31):120-121.[3]崔玉萍,張蕾,崔海燕.觀察水膠體敷料在預防靜脈炎中的臨床護理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誌,2019,4(29):39-40.[4]陳生梅.兒童靜脈滴注甘露醇外滲的預防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05):756-757+783.[5]吳晶晶,馬紅霞,張淑紅.水膠體聯合喜遼妥預防小兒輸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10):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