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熱敷:局部熱敷可以促進外滲藥物的吸收與分散,減輕藥物外滲所致的皮膚傷害。主要用於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氯化鉀以及植物鹼類化療藥物發生的滲漏。但20%甘露醇外滲如超過24h,進行熱敷會加速組織壞死,故不能採用熱敷。
②冷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促進某些藥物局部滅活,局限損傷部位;冷敷還能使神經末梢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常用於20%甘露醇、化療藥物等滲漏的早期。
③乙醇外敷:95%乙醇可用於葡萄糖酸鈣、20%甘露醇、酚妥拉明、緣豫碳酸氫鈉、某些抗生素、複方胺基酸以及普通靜脈輸液的滲漏,消腫止痛迅速。此法方便、經濟、療效高,無任何毒副作用。
④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外塗: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是由七葉皂苷鈉和水楊酸二乙胺組成,其中七葉皂苷鈉能抑制機體組織液滲出,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減輕水腫;水楊酸二乙胺具有抗炎、鎮痛功效。兩者製成複方製劑具有協同作用。
鄭文靜等用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塗於輸液滲漏處,每日2-3次,每次30min,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治療費用較高,孕婦及哺乳期禁用。
⑤硫酸鎂溼敷:硫酸鎂能舒張血管平滑肌,使痙攣的外周血管擴張,通過鎂離子的透入,改善組織與組織間隙細胞的滲透壓,達到局部滲出液的吸收和消腫目的。
臨床上常用33%及50%硫酸鎂局部溼敷,用於多巴胺、化療藥物、垂體後葉素、氯化鉀、氯化鈣等藥物所致的滲漏。但硫酸鎂不能用於甘露醇外滲,因甘露醇輸液外滲後,組織液的晶體滲透壓增高,如使用硫酸鎂溼敷,可以使組織中的晶體滲透壓更高,使血管內的血漿及細胞內水分進入組織間隙增多,而致皮下水腫。
⑥山莨菪鹼溼敷:山莨菪鹼有鬆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痙攣作用。溼敷能促進藥物迅速滲透到皮下組織,使血管平滑肌鬆弛,局部血管擴張,從而解除靜脈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以利於滲漏液體的回吸收。
用山莨菪鹼10mg加生理鹽水10ml浸溼無菌紗布覆蓋在腫脹部位,1h更換藥液1次,消腫作用快,有效率100%。
⑦封閉療法:不管何種藥物引起的局部皮膚出現水皰,變紫黑或壞死,都要立即進行藥物封閉,外敷藥物。
常用普魯卡因和透明質酸酶,在紅腫皮膚的邊緣呈點狀封閉,注射藥應使紅腫範圍明顯突出皮膚,針尖最好刺在紅腫正中,以阻止滲漏藥物繼續向深層組織擴散。隔日1次,一般3-5次即可痊癒。
⑧中藥外敷:多種中藥製劑外敷可緩解靜脈輸液滲漏症狀,減輕組織損傷。冬青注射液外敷治療靜脈輸液滲漏效果理想。冰片虎杖散局部外敷,3-5次每天,具有止痛快、吸收快、消腫快的優點。此外,亦有新鮮蘆薈汁、馬鈴薯等治療靜脈輸液滲漏有效的報導。
⑨特異性藥物應用:此類藥物能夠直接對抗滲漏藥物的毒理作用,是某些高危藥物滲漏的主要治療藥物。
二甲基亞礬組織穿透能力強,具有清除自由基和加速滲漏藥物清除的作用,可用於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氟尿嘧啶、絲裂黴素、順鉑等化療藥物的滲漏。透明質酸酶可用於植物鹼類化療藥物的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