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中藥在調節腸道菌群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發現,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富集Faecalibacterium、Gemmiger和Blautia等產丁酸細菌而治療2型糖尿病。然而,由於中藥複方化學組成分複雜(例如,葛根芩連湯由黃連、黃芩和葛根等多種草藥組成,含量較高的活性成分包括小檗鹼、黃芩苷和葛根素等),嚴重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因而確定該複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並闡明其作用機制對於葛根芩連湯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研究組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院士團隊聯合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Antidiabetic Effects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via the Gut Microbiota Are Attributable to Its Key Ingredient Berberine」的研究論文,發現小檗鹼可作為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2型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並闡明了其可能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以糖尿病GK大鼠為動物模型,綜合運用16S 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靶向代謝組學、轉錄組學等多組學技術,發現在改善大鼠代謝水平、調節腸道菌群結構、改變迴腸基因表達譜以及緩解系統性和局部炎症等方面,小檗鹼和葛根芩連湯發揮極其相似的作用,可作為該複方中的關鍵活性成分發揮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的作用機制是,葛根芩連湯和小檗鹼可通過富集產丁酸細菌,調控腸道黏膜免疫和糖脂代謝等功能,從而減輕系統性和胰島局部炎症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該研究為探究中藥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機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並增進了對小檗鹼這一有望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藥作用機制的理解。

圖1 葛根芩連湯和小檗鹼調節腸道菌群緩解2型糖尿病的作用機制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院士和趙林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徐西佔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高澤正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等多項資金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gpb.2019.09.007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中藥改善血糖與炎症,主要還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起作用
    1、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葛根芩連湯與其含有的小檗鹼有著相當的降血糖作用,並均可使腸道菌群結構恢復至與正常大鼠相似; 2、葛根芩連湯與其含有的小檗鹼處理均可導致糞桿菌屬、羅斯氏菌屬等丁酸鹽產生菌的富集,並增加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水平; 3、葛根芩連湯與其含有的小檗鹼可相似地調控迴腸基因的表達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因此,調節腸道菌群對於維持人體的大腦健康功能非常重要。 一、腸道菌群影響大腦正常功能 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研究發現:情緒障礙與腸道菌群損害之間存在聯繫,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腸道菌群在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起作用。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目前治療肥胖主要是通過節食和減肥手術來限制卡路裡的攝入,通過體育鍛鍊和藥物治療來調節食慾和促進能量消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帶來一些不良後果。而且,很多人只是暫時的體重減輕,比如節食減肥的人,最終恢復到正常飲食後,體重又會馬上反彈回來,甚至比以前更重。最近經常有文章說腸道菌群和肥胖有關係,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減肥流派:調節腸道菌群減肥。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可通過哪些方式調節腸道菌群?飲食和營養在塑造腸道菌群中起哪些作用?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近年來,學者對酵素產品的發酵工藝和功能性進行了較多研究,研究表明,酵素食品普遍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性和微生物多樣性,且隨著發酵程度的進行,酵素食品中的抗氧化性和微生物多樣性呈現上升趨勢。酵素食品在生物體內能夠參與多種代謝過程,用羊棲菜和果蔬經過多種菌種發酵得到的羊棲菜酵素,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微生物多樣性。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菌群對宿主免疫系統的發育起到了關鍵作用,可刺激機體在腸道形成更多的淋巴組織,並提高免疫球蛋白在血漿和黏膜中的水平,使免疫系統處於一種適度的活躍狀態,對入侵體內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無菌動物的淋巴系統、抗體形成等發育不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都低於普通動物。無菌動物進行腸道菌群移植後,其免疫系統的發育明顯好轉。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此外,許多關於克服免疫治療的耐藥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中。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導腸道菌群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成分對外周免疫系統有深刻的影響,包括在腫瘤相關的免疫。最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影響ICIS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腸道菌群的破壞(被稱為「腸道菌群失調」)一直在流行病學上與各種慢性炎症疾病有關。
  • Sci Rep:嬰兒糞便不僅富含益生菌,還能有效調節腸道菌群
    近日, Nature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刊發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從嬰兒糞便中腸道菌群分離出來的益生菌,可有效調節腸道菌群,並能增加小鼠腸道和人體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產量。日常生活中,益生菌似乎無處不在,酸奶、泡菜、麵包,甚至狗糧中都有它們的身影。但有個地方也富含益生菌,說出來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嬰兒糞便中也富含益生菌!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使用逆方差將隊列特定的結果合併到薈萃分析中。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糞便菌群移植(FMT)已經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成功的希望。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腸道菌群改變與糖尿病發生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3 22:37:36 瑞典哥德堡大學Fredrik Bckhed研究團隊揭示出腸道菌群在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改變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這就為腸道菌群與T2DM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機制 2.1 腸道菌群與能量吸收和脂肪代謝 眾所周知,肥胖常可作為T2DM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CKB研究表明,在中國人群中,不管是全身性肥胖還是中心性肥胖患者,糖尿病發病風險均顯著升高[14]。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雖然證實了腸道微生物群影響EAN和哺乳動物的關鍵生理過程,但介導腸道-EAN互作的細胞迴路和分子成分有待進一步研究。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Daniel Mucida和Paul A.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中藥草果中發現新型降糖活性成分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發現了中藥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不但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還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糖尿病的臨床治療藥物主要包括胰島素類和口服降糖藥物,然而因低血糖風險和各種副作用,亟須研髮結構類型多樣、作用於不同靶標的新型降血糖藥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陳紀軍研究員介紹說。  草果為姜科豆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著名中藥和傳統香料,入藥具有燥溼溫中,截瘧和祛痰等功效。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抑制禁食誘導的脂肪細胞因子(FIAF)的表達,增加脂蛋白脂肪酶的表達,並促進脂肪細胞中甘油三酸酯的儲存(乙醯輔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是關鍵的調節劑),因此誘發肥胖。腸道菌群還調節內源性大麻素(CB)系統。CB調節腸的通透性以及腸黏膜中緊密連接蛋白的定植和分布,從而導致腸通透性增強,脂多糖和炎症反應增加,從而導致肥胖。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藥用和食用植物以及海洋生物中的多糖不僅被代謝產生高水平的SCFA,還可以減少代謝綜合症或發揮免疫調節功能;此外,這些化合物通過富集產生SCFA的腸道細菌在臨床應用中表現出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靈芝多糖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改變下圖中菌群相對豐度),在生物活性中發揮核心作用,提高大鼠腸道SCFAs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濃度。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