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有一個行業貫穿了文明的從始至終,這就是教育。現代文明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教育的普及,作為社會文明的基石,教育既傳承了過去,又創造了未來,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動力。
正因為教育成為了一種平等權利,所有人都能在教育下惠及己身,一個又一個的靈魂被喚醒,才成就了文明本身。
但不可否認,因為區域性的經濟落差,全球性的制度落差,導致部分落後區域的教育資源與發達地區仍存在巨大的差異,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維度看,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挑戰。
201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教育的未來」(The Futures of Education)倡議,展望2050年及更遠的將來。該倡議提出,在世界日益複雜多元、不確定和不穩定的背景下,從氣候變化到日趨嚴重的不平等,知識和學習將會塑造人類的未來。
為了促進公平優質教育,創造一個更美好和永續的未來,華為TECH4ALL數字包容倡議提出,用科技促進教育普惠。
筆者注意到華為最近推出的非常有科技溫度的動畫主題視頻,視頻一開始,就展示了對普惠教育的關注: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家園,所有人都能享用公平的教育權利和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性存在巨大落差
託馬斯·弗裡德曼在暢銷書《世界是平的》當中描述了當代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科技和通信領域如閃電般迅速的進步,使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對一部分人來說,世界的確是平的,但對教育來說,這個「平行」的世界當中,還有許多「晦暗」的角落。
相關數據顯示:世界上有1/5的適齡兒童沒有機會入學,即使在歐洲,仍有43%的歐盟公民缺乏基本數字素養與技能。同時,數字智能社會的加速到來,進一步加大了全社會對ICT人才的需求缺口,2020年,中國ICT領域從業人員缺口達到1246萬。因為全球性的教育資源不平均,複合型ICT人才匱乏,嚴重阻礙人們的進步與發展。
實際上,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引發的教育落差,在任何國家都客觀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分布差異越發明顯。
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加劇了全球教育的缺失。2020年8月,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世界上190個國家有16億人處於無法接受教育的狀況,這是人類進入現代文明後,史上最大的教育系統混亂,讓如此多的孩子失去了教育的機會。
2020年6月23日,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全球教育在線論壇上表示,「我們相信,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並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作為一家科技企業,華為希望從聯接、應用與技能三個方面提供幫助,聯接學校與數字技能培訓是兩個重要途徑。」
華為也的確在踐行著,通過ICT技術的使能,讓教育做到公平和普惠。
TECH4ALL始終踐行教育平等性
最基本的一種教育落差是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決定。而ICT技術可以聯接每一所學校和每一個班級,使農村的孩子也能跟大城市裡的孩子們一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縮小了偏遠地區的教育水平差距和數字鴻溝。
在四川蓬安縣,正在發生這樣一個故事,這座四川東北部的小縣城,就是典型的偏遠鄉鎮,面臨著基礎教育資源缺失和師資力量不足的難題,同時因為地理區位和經濟情況的雙重限制,短時間解決教育系統的升級並不現實。
在華為的幫助下,蓬安縣建成了「全光校園網絡」,為全縣80所鄉村學校提供「萬兆出局、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高速寬帶聯接。「1+1+X的幫扶機制」,直接讓相隔60公裡的兩所截然不同的縣城小學與農村小學實現了結對幫扶,快速提高了偏遠小學的教學素養。這個新的模式,讓鄉村學校的課表和師資都常態化同步城區學校,與城區學校共享同一套資源,讓均衡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針對偏遠地區的教師能力提升,華為還支持了「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簡稱「青椒計劃」,以偏遠貧困地區的青年教師、特崗教師為服務對象,以網際網路課程為基礎,為入職1-3年的鄉村青年教師提供為期一年的系統性培訓,助力實現鄉村青年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據悉,從2017 年到2020年,青椒計劃共培訓了來自23個省級行政單位、426個區縣、16738所學校的約79965名鄉村青年教師。2020年,「青椒計劃」還攜手WeLink,共同助力鄉村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除了天然地理位置帶來了的教育不平等之外,另外一種教育不平等則來源於人們自身的缺陷,很多先天受到生理障礙影響的孩子,也無法享受到與普通正常孩子同等的教育資源。而這也是TECH4ALL要重點解決的難題之一。
在所有先天生理障礙當中,聽障兒童的人口基數非常之大,全球有3,200萬聽障兒童,他們無法靠發音學習閱讀,無法接受最為普通的校園教育。為了給聽障兒童打開書籍世界的大門,改變培養他們閱讀能力的方式,華為藉助人工智慧的力量開發了StorySign應用。
該應用是針對6歲以下聽障兒童家庭開發,利用創新的移動AI技術將熱門兒童讀物翻譯成手語。客觀地說,這是筆者最為感動的項目,科技可以普惠大眾,但實際上面對特殊群體的教育資源非常稀少,這部分人群長期處於被忽視的角落。TECH4ALL的「公平主義」不僅喚醒了我們對特殊人群的關注,也拿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教育的不平等源自某些風俗或是制度。比如在孟加拉國,農村女性往往無法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和自由,因此導致農村女性缺乏必要的數字技能,而通過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訓,農村地區的女性不僅能變得更加獨立,還能為孟加拉國的數字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7年,華為與孟加拉政府ICT部門及運營商Robi Axiata合作,共同推出數字培訓巴士項目。該項目提供了六輛定製的巴士,數字巴士為每位學員提供筆記本電腦、LED大屏、音響系統、Wi-Fi和專用軟體,讓偏遠地區無法前往大城市接受培訓的女性有機會參與到數字世界的發展中來。
據了解,華為數字培訓巴士比在偏遠地區建立和運營固定培訓中心,截至2019年12月,已讓來自64個地區的6,3000多名婦女和女童接受了培訓 ,預計到2023年,還將新增 166,000名女童和婦女受益人。
照亮現在,映射未來
北宋教育家胡瑗在《松滋縣學記》中寫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意思是說,治理好天下要靠人才,培養人才要靠教育。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以更高的視野來看這句話,教育的公平性,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
任正非也曾表示,「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靈魂在於文化、在於哲學、在於教育。」
這也是華為通過TECH4ALL推動教育公平性的意義。華為始終相信:知識和技能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讓我們更易平等地獲取知識和技能,讓更多人更好地提升自己和釋放潛能,獲取就業機會,改善生活和生存環境,並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華為希望與更多合作夥伴攜手,通過創新的ICT技術,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提供平等優質的教育機會,促進人類社會的整體健康發展。
如今華為的智慧教育已服務全球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高職教領域,幫助中國,阿聯等國的高校實現從傳統校園網建設到「雲中大學」的數位化模式轉變,在基礎教育,助力西班牙、土耳其等國家改善教育基礎網絡,促進教育公平。
華為已與UNESCO籤署三年Open Schools項目合作協議,旨在利用無線聯接、遠程協作等數位技術手段,面向偏遠區域學生促進公平優質教育,目標在未來三年在埃及、埃塞爾比亞、加納三個國家完成落地。
同時,在2020年這個極為特殊的年份,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產生了巨大的蝴蝶效應,也影響了教育的延續性。為此,華為ICT學院於4月初發起「Learn ON」計劃,針對全球ICT學院抗疫教育挑戰,攜手全球高校合作夥伴共同支持疫情下ICT人才的學習需求,包括提供院校合作激勵資金用於開展在線課程、在線實驗和在線考試等,並免費開放130多門慕課(MOOC)資源,涵蓋人工智慧、大數據、5G、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領域。
賦能教育的本質還是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推動科技創新,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向創新型社會進行轉型,這也是華為TECH4ALL的深層價值。
教育就像是一部時光機,照亮的是現在,但卻映射出未來的光芒。也許TECH4ALL的意義在當下只是螢火之光,但長期持續的投入與堅持,必將照亮教育普惠的整個天空。